三地学者话易阳
崔继东、张军瑛 整理
近期,河北湡水书院老师李军兴、崔继东、韩建元、张军瑛和原沙河市文联主席赵孟魁等,联系永年、武安有关地方文史学者,就古易阳县的话题展开讨论,陆续在沙永武地方文史研讨群发表文章。现予以整理如下:
从兴固檀台看古易阳县
—沙河 李军兴(有改动)
此话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继民先生(邯郸市人)研究最深。他的专论《战国赵信都地望考》载于1990年《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应该最有代表性。他认为战国时的信都,包括信宫、檀台等建筑物,后改称襄国的治所,就是位于永年县(区)西阳城乡的易阳古城。他的论据有三个。一是成书于大唐开元二十四年的《史记正义》,作者张守节在书中引用了唐初魏王李泰(唐太宗之子)撰写的《括地志》一句话:“檀台在洺州临洺县北二里”,距洺水北侧易阳古城很近;二是猪山秦小篆石刻:“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酬此石北”,亦指向易阳古城,赵王在此有宫殿。根据孙先生的考证,本人查出具体时间应为公元前158年8月24日赵王刘遂在古城与群臣酬酢;三是当地有“九连王”、赵惠文王庙、赵武灵王游猎处等口头民谣传说。但孙先生并没有排除西边16公里处的邑城亦有信都的可能,因为邑城同样在洺水北岸,战国秦汉遗存同样丰富。
我认为此文另外两点特别值得称赞,一是客观地指出,战国时代的赵国存在别都或陪都,源于北齐的李公绪,而以前只是一个习惯性说法,信都是信宫的自然衍称。据历史记载,除邯郸外,赵国在北部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中心:信宫(都)和沙丘宫,秦并天下方在信宫设行政区信都县,属巨鹿郡,项羽时改襄国县。十六国时内丘人张宾劝石勒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推荐了两个地方:“邯郸、襄国,赵之旧都”,襄国即信都的地址是清楚的。二是梳理了襄国即信都在秦汉之际以及后来的沿革疆域变迁,指出《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信都-襄国-龙冈-邢台县这个链条的地址不一定相同,中间有舛误,并以王仲荦先生的《北周地理志》为证,侧面论证信都即易阳的巨大可能性。这个工作细微而烦琐,似水中寻针,量很大且很费精力。
我们看《汉书•地理志》记载:赵国,故秦邯郸郡,高帝四年为赵国。景帝三年复为邯郸郡,五年复故。莽曰桓亭。属冀州。户八万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万九千九百五十二。县四:【邯郸】。堵山,牛首水所出,东入白渠。赵敬侯自中矣徙此。【易阳】。【柏人】,莽曰寿仁。【襄国】。故邢国。西山,渠水所出,东北至任入浸。又有蓼水、冯水,皆东至朝平入湡。再看《后汉书》记载:赵国。秦邯郸郡,高帝改名。雒阳北千一百里。五城,户三万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万八千三百八十一。【邯郸】,有丛台。【易阳】。【襄国】,本邢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有檀台,有苏人亭。柏人。中丘。注:史记曰赵成侯,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
元和志与两汉地理志记载行文一致,指向十分明确,秦国设立的信都即“古邢国”故地,只是将以前信宫所在地的俗称变成了行政区名称,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从这里可知,赵成侯当时将信宫(檀台)建在了邢国故地上。邢国故址,无论历史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在今天的邢台市新世纪广场,信宫、檀台都应该距此不远。退一步说,即使此后信都乃至襄国龙冈名称疆域和隶属如何变更,秦朝设立的信都就在邢台,除非有“古邢国在易阳”这样的新发现。如果我们不承认《汉书》、《后汉书》的记载,一切都要推倒重来,“易阳即信都”这个结论也要做废。我们清楚了信都的位置,还要考察檀台所在的信宫,是建在城里还是城外。
其实历史上,顺广二郡对“檀台”的争夺早已有之,二处府志皆争相附录,“檀台反照”是洺州十景之一,而顺德府十二景中,有“檀台烟雨”。自古迄今,两地对“檀台”的歌咏代不乏人,留下的诗词数量极丰。且不说广平府与永年县的纪念,顺德府在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以邢州有檀台之故,而改龙冈县为邢台县,沿用至今。明代万历年间在古檀台遗址(顺德府置西北、通判厅东,今顺德路第一幼儿园)上树起立了巨大的“古檀台“碑,不计底座巨碑高达2.4米。
赵国陪都之信都古易阳城
——永年张士忠
古易阳城位于聪明山北洺河北岸的台地上,距县城临洺关西7.2公里。洺河自西向东从城南流过,隔河与聪明山、朱山、娄山相望。
现在城基轮廓夯土清晰可见,西城墙北段有一段残存达四、五米之高,五十多米长。北城墙西段残存长约十五米,宽五米,高二米。城墙和城内发现有丰富的战国和汉代文物,如细把豆、翁口沿和面文为“安阳”、“平阳”等的战国布币。古城周长4﹒5公里,面积约1﹒3平方公里,现古城址内有南阳城、北阳城、东阳城、代庄四个村庄(西阳城在城外西关)。这里的阳城地名应是汉代以来易阳城的略称。在易阳城遗址西南隅,今西阳城乡政府所在地南约200米处,有一高出周围地面2米多的台地,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500米,地下发现有许多汉之前的砖瓦和陶片,当地群众称之为“紫禁城”,是“九连王”(或为“景梁王”之类的谐音)居住的地方。此外,城内保留有南校场、北校场、王法台等名称。这些流传下来的地名说明易阳城遗址在秦汉之前决非普通县城,“紫禁城”遗址的高大也决非普通建筑物的台基。易阳城遗址很可能是赵信都遗址或是原在信都遗址上的重建。
古城内出土有不少战国遗物,如筒瓦、板瓦和生活用具的陶罐、盆、细把豆等。根据城的位置离邯郸近(只有30公里)以及城的规模和文化遗存,可知易阳城遗址便是史书上记载的易阳城和信宫所在地。因洺河古称南易水或漳水,河之北称阳,河之南称阴,今城址居洺河北岸,故称“易阳城”。城址内及附近村庄因城而得名,如东阳城、西阳城、北阳城等。易阳城址应是古易阳城无疑。后代地方志书记载的“古易阳城在今永年县治临洺关”是错误的。宋《太平寰宇记》载:“今之洺水,古亦称漳水,又名南易水。汉赵国易阳当在南易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因以名县,今临洺关在洺河南,疑非汉易阳故县”。 今临洺关一带,在几次文物普查中,尚未发现古城址,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临洺关在洺河以南,河南岸的城镇未见有带阳字的名称。
易阳,前汉置县,属赵国,建安年中改属魏郡,晋属广平郡,北齐废易阳县入襄国县,置襄国郡,后周仍改为易阳县,别置襄国县。隋开皇六年(586年),改易阳为邯郸,十年(590年)又改临洺,属武安郡,唐武德元年于临洺县置紫州,武德四年州废,属磁州;武德五年属洺州;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临洺为镇,入永年县。
易阳城是赵都邯郸西北的重要城邑,信宫是易阳城内赵王一处重要行宫。信宫,《春秋后语》亦称信武宫,地点据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称:“在洺州临洺县也”。唐代临洺县在今天河北永年县。据此可知,信宫是赵国除邯郸外另一座宫城,位置就在今天的永年县境内。赵国凡接见其它国君王、贵宾、节日大朝、国家议事等多在信宫举行。如《史记•赵史家》载:“赵武灵王元年(前325年),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武灵王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
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中,武臣、赵歇、张耳曾于故赵地域先后建立过称号赵国和常山国的割据政权。当武姓的赵国政权建立伊始和作为西汉封国的张姓赵国封废之时,其政治中心均在故赵都邯郸,但期间曾屡次迁都信都、襄国(前称信都,后改襄国)。
我们可以想象,历史上的信宫宏伟壮观,富丽堂皇,亭台楼榭,高低参差,错落有致,长廊曲折,如同仙境,赵王在这里接见外国来宾,会见诸国王侯,与谋臣商议军国大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时也在这里休息、调养,享受天伦之乐。
当时的邯郸繁华,当时的易阳城也繁华。尤其是易阳城处洺河北岸,澄湖之畔,洺河水流淙淙,澄湖碧波千顷,倘若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此时,赵王便驾上龙舟,穿行于红莲绿藕丛中,清风沐身,鸟鸣悦耳,沉醉于花艳水碧、如梦似幻的意境之中。
当时的易阳城已是人烟凑聚,万头攒动,红男绿女,摩肩接踵。她不仅以其繁华、秀美、典雅、高贵著称于世,而且她是赵国的第二政治、经济中心。易阳城址,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邑城与易阳城
—武安邑城镇 郭大田
邑城与易阳城的关联主要体现在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上的渊源。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邑城古城遗址(位于今武安市邑城镇)极有可能是汉代的易阳城故址。以下是具体关联分析:
1. 历史沿革的重合
邑城古城的定位:邑城古城始建于战国至汉代,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00米,现存夯土城墙残段。考古发现表明,该城在汉代达到鼎盛,出土了大量汉代板瓦、筒瓦及陶片,城外分布有多处汉墓群,显示其非普通聚落,而具备县城规模。
易阳城的历史记载:易阳城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重要城邑,曾作为赵国的“信宫”(陪都),赵武灵王在此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并接见列国君主。汉代设易阳县,属赵国,隋代易阳县改名临洺县,后部分区域划归沙河县。
2.地理与命名依据
洺水(易水)之北:据《武安县志》记载,武安洺河古称“洺水”或“易水”,邑城古城位于易水之北,符合“水北为阳”的命名规则,与汉代易阳县的命名逻辑一致。
行政区划的变迁:历史上易阳城(县)的范围可能涵盖今武安市邑城镇及永年区部分区域。隋代以后,易阳县析置临洺县,邑城所在区域可能仍属易阳故地,后随行政区划调整归入武安。
3. 遗址与文化遗存的印证
邑城古城的考古发现:城内外出土的战国至汉代文物(如绳纹板瓦、陶罐、盆等)与易阳城遗址(永年区西阳城乡)的出土物特征相似,反映两地文化传承的一致性。
民间传说与地名记忆:邑城镇至今保留“紫禁城”“校场”等名称,与易阳城作为赵国陪都的功能相呼应,暗示其历史地位。
4.争议与补充说明
地理位置的争议:部分文献记载易阳城位于永年区西阳城乡洺河北岸,但邑城古城位于武安市北部,两地相距约20公里。有学者推测,汉代易阳城可能因河流改道或行政区划调整而迁移,邑城遗址为其后续延续。
名称演变的推测:“易阳”之名可能因历史变迁逐渐简化为“邑城”,或因方言、文献传抄导致差异,但考古与地理证据支持两者的关联性。
结论
邑城古城遗址极有可能是汉代易阳城的故址,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赵国的信宫所在地。尽管地理位置存在争议,但考古发现、命名逻辑及文化遗存均表明,邑城与易阳城在历史脉络中具有继承关系,共同承载了邯郸北部地区的政治、军事与文化功能。
【作者简介】崔继东,男,河北永年人,1953年10月生。邢台老年大学教员、河北大学客座教授、人文教学指导老师,邯郸电台记者、新闻部主任、《中华儿女》特约记者。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1982年春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北京广播学院短训班进修新闻学,1986年入邯郸地区电台做记者,1999年在《中华儿女》河北记者站做记者,期间,在人民日报、中央电台、新华社及省、部报刊台发稿不计其数,发论文多篇。主要著作有:《新闻写作讲义》、《新闻采访讲义》、《诗词讲义》、《对联教程》、《纪实报道外在形式新论》、《悟道晶牛》、《宇康十章》、《人物报道行知录》、《砥柱》、《太行魂》、《学生新闻作品选评》、《古诗词别裁》等。2003年开始在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任客座教授、人文教学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党建杂志、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河北工人报、家庭百科报、燕赵晚报、邯郸晚报、保定日报、保定晚报、沧州晚报、邢台日报、牛城晚报、衡水日报、民主与法制、河北电台、秦皇岛电台等20家媒体发稿1500多篇,其中有50多篇头版头条,一篇获年度河北省新闻作品奖。业务论文两篇,多篇文章被新华网等网站转载,有5篇被收入中国重要报刊全文数据库。2013年开始在邢台老年大学讲授诗词对联写作与鉴赏,已带领学员在赤子、中国老年、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媒体发表作品300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奖励8篇,指导学员出版个人诗集10部。五卷本180万字《历代诗词选疏》书稿曾贴在中华好诗词吧,并被加精、长期置顶。五卷本150万字《传统蒙学拓展讲座》、《元散曲选读》、《毛主席百首诗词赏读》、《楹联欣赏与应用》、《三十六计故事续编》、《解组归来》、《道德经简帛本学习参考》、《古联选赏》、《写作思维漫谈》、《邓底村志》、《楷书基础》等。诗词工作室被命名为河北省文化名家工作室。

作者简介:张军瑛,男,河北沙河市人,196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上世纪80年代始,其新闻及文学作品,便散见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社会保障报》《中国人口报》《中国环境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报》《邢台日报》《西江月》《清风》等报刊及网络媒体。曾被聘为“通讯员”、“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多次获评“模范(优秀)通讯员”,曾荣获原“邢台地区新长征突击手”、“沙河市第二届十佳青年”、“沙河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为沙河市《闪光的青春》、《世纪起跑线》等人物专集的责任编辑和主要撰稿人。2008年出版新闻文学专著《通讯员岁月》,2025年5月,沙河市文联授牌“河北省文化名家张军瑛作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