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新疆行·小白杨之恋 ◎梅赞 中国作协会员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树儿壮,守卫着北疆”……,离开巴克图口岸,继续沿着G219边境公路西南行,直奔裕民县的小白杨哨所而去。在车上,我们要小八斤唱“小白杨”的歌,可她不配合。双富兄索性打开车载音响,刚好有这首歌。我跟着旋律哼唱起来。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老远就能看见巴鲁克山下,布尔干河畔的无名高地上,矗立着的一座哨所,那方形的哨塔,顶上有一枚像手鼓的圆饼,给人错觉像根竖着的圆圆的炮筒,炮筒周身涂着五颜六色的彩绘,就像士兵们的迷彩色,五星红旗在圆饼的塔顶迎风飘扬。此时,“祖国在我心中”让人血脉偾张双富兄加了一脚油,在山坡上几拐几扭后,就到了小白杨哨所停车场。这里现已是G219边境公路塔城到博州段的热门景点,走这一段的游客,几乎没有不到小白杨哨所打卡的。
停好车,便扑向小白杨哨所。其实,“小白杨哨所”本名叫“塔斯提(哈萨克语:石头滩)哨所〞,位于塔城地区裕民县的中哈边境,始建于1962年8月,曾经是中苏前线的一个普通哨所。而易名为“小白杨哨所”却是有故事的,一本雕塑展开的书卷,向我们说明了由来:1982年春,原籍伊犁的哨所锡伯族战士程富胜回乡探亲,和家人谈起哨所条件艰苦,严寒酷暑,风沙肆虐,见不着绿色,探亲结束时,母亲便挖了10棵白杨树苗让他带回哨所栽种。程富胜背着树苗转辗归队后,在领导支持下,和战友们将10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前后,每天浇水施肥,盼其长大,可因环境恶劣,10棵树苗仅存其1。独苗苗的小白杨,更加得到了战士们的呵护。他们的生活饮用水都要去远在1千米外的布尔干河挑,却不吝用来浇灌小树苗,在战士们的精心培育下,这棵小白杨茁壮成长。1983年,著名军旅诗人梁上泉到此采风,被这个故事所感动,也受战士日记的启发,激情下,写出了《小白杨》歌词,后由作曲家士心谱曲,1984年央视“八一”晚会上,由歌唱家阎维文首唱,后不胫而走。塔斯提哨所,一夜爆红,在人们的传唱中,渐渐,就成了“小白杨哨所”。
新疆军区某部后来顺势正式命名塔斯提哨所为小白杨哨所。苏联解体后,中哈经过多轮谈判,边界协定终于敲定,我国收回部分有争议的土地,随着新哨所外迁,老哨所便成了遗存。当地有关部门于2011年进行扩建,新建了包含历史场景复原的综合性展览馆,而哨所旁现存的白杨树,与30米高的迷彩哨塔共同构成了“小白杨哨所”标志性景观,成为网红。据统计,年接待游客超10万之众。
我们去的那天,正是“八一”建军节前夕。不仅游人如织,还有当地驻军和民兵在此团建,一时人头攒动,歌声嘹亮,誓言铮铮。还有人向我道节日好!我先还没会过来,“八一”怎么成了我这个连民兵都没当过的人的节日?原来是我无意中穿的军训T裇,那醒目的“八一”让人误以为我是一名军人。我连声说谢谢!沾了“八一”的光。可不是吗?我们不都是沐浴在“八一”的荣光里,才能如此在岁月静好中旅行?顿时对祖国和人民军队怀着深深的敬意。
那棵著名的小白杨树在《小白杨》循环的旋律中,就挺立在哨所前,已长得一人都抱不了了,还系着鲜艳的红绸,俨然成了哨所的功勋树,树叶迎风飒飒作响,宛如作着热情的欢迎词,欢迎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小白杨守边防”几个字镌刻在粗大的树干上,铿锵有力,实际上是把一代代精忠报国的精魂根植在兵民的心中。我和双富兄站在树干旁合影,希望自己也长成树的形象,仿佛说,我骄傲,我是一棵白杨树。
沿着台阶,踏上哨所,曾经苍茫,粗粝,时刻睁着眼睛的哨塔,而今艺术化了,漆满彩绘般的迷色彩,还饰有卡通形象,只有锈迹斑斑的旋梯,仿佛还染着硝烟。登塔瞭望,脚下是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新哨所就在对面的山岗上,一幅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轮廓深嵌在黤黕的山体,远处铁丝网外就是遥远的异域。眼前的宁静,让我们有种错觉,总以为岁月一直如此。没想到,哨塔下的前沿,有一处工事,还有一张“塔斯提战斗经过”图,原来这里还发生过实实在的战斗。那是1969年珍宝岛战斗后,苏联军队不甘心失败,在塔斯提挑起事端。6月10日,晚9点,苏军塔斯提哨所派出20名骑兵,在塔斯提河与布尔干河交汇处,企图绑架我牧工,驱赶我牛羊群。9点35分,我军塔斯提哨所排长李永强带领9名战士的执勤分队,从哨所赶到事发地点进行说理斗争。22点整,苏军塔斯提哨所10名骑兵骑到两河交汇处,布尔干哨所20余名步兵进至布尔干河南岸,企图包围我执勤分队。李排长果断下令执勤分队后撤并抢战无名高地进行防御。兵团牧一队20余名民兵前来支援。22点10分,苏军首先对我方开枪射击,强行架走牧工张成山,前来支援的161团民兵张龙珍不幸中弹牺牲。我执勤分队被迫自卫还击,打死苏军6人,军马3匹,而我军无一人伤亡。战斗打响后,苏军出动4辆装甲车支援,我执勤分队撤至前哨阵地,严阵以待。23点整,苏军越过布尔干河,直抵我前哨阵地前800米,见我方准备充分,于凌晨灰溜溜撤走。我们今天所站的位置,就是当年战斗的地方,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激烈的枪炮声,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烈士洒下的鲜血,不禁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呵,这不是历史的低语,而是戍边精神的高扬。
然后,我们走进当年低矮的营房,在小白杨的左边,门前有几棵垂枝榆,耐旱耐寒,虽然只23年,但胸径已有32公分。营房的白墙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醒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忠诚担当和牺牲。战争中是这样,和平年代亦是这样。
营房里,叠得整整齐的铺盖,仿佛还带着战士的体温,一排绿色的茶缸,仿佛还冒着热气,而他们已策马扬鞭,背着水壶,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一部黑色手摇电话机安静地搁在桌上,仿佛铃声响起,报告着边防线的敌我动态;一根根木棍竖立,仿佛告诉我们,这威武之师也是仁义之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白墙前合影,笑靥如花。现在年轻的母亲真是觉醒了,能独立思考了,她分明是要把一种精神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像战士们当年培育小白杨一样,直到其长成参天大树。
而新建的小白杨戍边文化纪念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自1962年建立哨所以来,历代边防将士,卧冰踏雪,风餐露宿,“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戍边传统和卫国情怀;讲述了他们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用忠诚守护边疆的感人故事;讲述了“小白杨精神”在哨所的历史传承和赋予的新时代内涵。我们无形中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离开小白杨哨所时,一群年轻的士兵,正站在哨塔前的台阶上,合唱“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 干儿壮/守望着北疆/……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小白杨 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小白杨 小白杨/同我一起守边防/一起守边防”。我们带着对小白杨的依恋,在小白杨的旋律中,把祖国的壮丽山河揣上,踏歌而行。
作者简介:梅赞,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副秘书长,散文湖北微刊执行主编。曾在诗刊、长江文艺、长江丛刊、今古传奇、家庭、幸福、金融博览,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金融时报、羊城晚报、香港文汇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等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出版诗集《为你而歌》、散文集《远去的凉亭》《大市莺声似故山》及长篇散文《时代侧影-给历史一个回声》。曾获湖北产业文学奖,长江丛刊年度散文奖等,作品曾入选多个选本,多次被中国作协网、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及地方平台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