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基石
“鐵”字碑如同一道冰冷的符咒,立在了工程队大院的正中央。墨迹在风吹日晒中渐渐沉淀,由乌黑转为暗沉,却愈发显得厚重坚硬,仿佛真的融入了铁石的本质。工人们每日上工、收工,都要从这块碑前经过,那黑色的字迹像一只沉默的眼睛,无声地注视着每一个人。
院子里再也听不到嬉笑打闹和无关的闲谈,连走路、搬运材料的脚步声都似乎刻意放轻了许多。一种前所未有的肃穆和紧绷感,取代了往日那种混杂着汗水与劳碌的粗放气息。没有人再敢对质量标准有丝毫懈怠,每一铲水泥的配比,每一块砖石的垒砌,甚至每一根铁钉的敲入,都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谨慎。
建国脸上的稚气彻底褪去,那道疤痕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许多。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命令,开始主动思考如何优化工序,如何预防潜在风险。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施工数据和注意事项,遇到不懂的,就追着韩师傅和几个老师傅问,直到彻底弄明白为止。杨耀祖看在眼里,依旧很少给予肯定,只是偶尔在深夜查看工程进度时,会指着图纸上某个建国标注的细节,问一句:“这里,为什么这么改?”
婆姨的身体在持续的调理和相对安稳的心境下,奇迹般地稳定下来。她不再轻易咳嗽,脸上也有了久违的光泽。她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协助石头上,两人将工程队的账目打理得井井有条,每一笔收支都清晰可查,票据凭证分门别类,贴得整整齐齐。那场风波之后,她似乎也明白,这个家,这片产业,再也经不起任何来自内部的动荡。
石头虽然瘸了一条腿,精神却比以前更加专注。他无法再上工地出力,便将所有心思都扑在了内务管理上。除了账目,他还开始整理归类各种工具、材料,建立详细的入库出库档案,甚至开始自学简单的工程图纸,试图为工程队贡献更多的力量。他那条瘸腿和专注的神情,本身就成了“鐵”字碑一个无声的注脚。
工程队的业务,在经历了那场信誉危机后,非但没有萎缩,反而因为杨耀祖展现出的铁腕和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赢得了一批更看重信誉和质量的客户的青睐。一些小道消息在行业内流传开来,说“耀祖工程队”的杨老板是个狠人,对自己狠,对工程质量更狠,在他那里,没有任何情面和空子可钻。这种名声,虽然带着几分令人敬畏的距离感,却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信誉背书。
杨耀祖变得更加沉默,也更加忙碌。他不再满足于承接镇上的零散工程,开始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投向那些技术要求更高、竞争也更激烈的领域。他亲自带着韩师傅和建国,跑县里,甚至跑地区,去接触更大的项目,去学习更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
他深知,那块“鐵”字碑立起来,不仅仅是为了震慑,更是为了奠定一个更高、更稳的起点。他要让“耀祖”这块牌子,不仅仅代表不出错,更要代表信得过、靠得住。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难。出去跑项目,看人脸色,碰钉子,是家常便饭。有时为了争取一个投标资格,需要反复奔波,磨破嘴皮。有时面对竞争对手的恶意压价和暗中诋毁,需要更加冷静和坚韧地应对。
但杨耀祖没有退缩。黄土高原赋予他的韧性,以及半生苦难淬炼出的意志,支撑着他一次次迎难而上。他将每一次挫折都视为锤炼,将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教训。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吸收着一切能够让他和工程队成长的知识与经验。
偶尔,在奔波途中,他会路过一些正在施工的大型工地。看着那些高耸的塔吊,轰鸣的大型机械,井然有序的施工流程,他会久久驻足,沉默地观看。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只能看到他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一种复杂的光芒,是审视,是衡量,也是一种悄然滋生的、更为宏大的野心。
晚上,他会在临时落脚的简陋旅社里,就着昏黄的灯光,整理白天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在笔记本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思考和计划。那些字迹和他刻在石碑上的一样,笨拙,却充满了力量。
“鐵”字碑立在那里,是底线,是警戒。
而他心中,正在构筑的,是超越这底线的,更高的殿堂,更坚实的基石。
他知道,路还很长,但他已经清晰地看到了方向。这片曾经陌生的天地,正在他的铁腕和汗水下,一点点被凿开,显露出可供攀登的路径。他不再是那个只求温饱、被动抵御的“杨哑巴”,他正在主动为自己,为工程队,也为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开拓一片更广阔的疆域。那块冰冷的石碑,是他征途的起点,而非终点。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