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诗坛巨匠王独清
冯宝哲
王独清(1898——1940)乳名有成,学名笃卿,祖籍陕西蒲城,自幼随父在西安长大。王家本是关中望族,从明至清末,为官者居多,且多忠烈之士。王独清第十二世祖王道纯,是明熹宗天启五年的进士,崇祯朝擢升监察御史。李自成攻占关中,闻其为人正直,劝其归顺,遭到拒绝;令其出银五万两捐助军饷,亦复不从。于是将其劫走。次年八月死于围墙倒塌。清初封“忠烈御史”。曾祖王益谦系清代抗英名相王鼎的族弟,道光年间曾长期在闽任职。他曾在林则徐的故乡侯官任过知县,与林结交甚笃,常有诗词唱和。在汀州知府任上时,辖区曾有外国传教士煽动教民,迷惑群众,滋生事端。王益谦采取断然措施,对其严加制裁,遂使事态平息。晚年在华州、渭南等地讲学。当年林则徐为王鼎守心丧就住在蒲城杈把巷王益谦老宅中,现为蒲城县林则徐纪念馆。同宗曾祖王增谦,嘉庆朝举人,曾任两广盐运使,广东粮储道道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夷攻入广州,他事先将城中数千万库金转移至佛山,集众迎战。英夷要王增谦亲来谈判,方可议和。他单骑怀匕首前往,拟于谈判破裂时,拼死刺杀英酋。后双方达成协议。清廷嘉奖,升其为两淮盐运使,加按察使衔。辞官后仍捐银万两以助军饷,乃是当世称誉的忠臣烈士。其祖王慎,供职于道光朝,拜光禄寺署正,负责宫廷祭祀、宴席及膳食供应等事务,是个从六品的官阶。其父王沣厚为国子监岁贡出身。无意仕途,居于西安东大街端履门南边的东柳巷,耽于琴棋书画,消磨着安逸的光景。王独清本人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处于这样的家庭背景中自小就受到反帝爱国文化的熏陶。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9岁即能写作诗词。13岁时,已为西安《秦风日报》投稿。 他1913年考入三秦公学学习英文,后进农业学校,复改读法政,均未毕业。1914年16岁时,被陕西民党机关报《秦镜报》聘为总编辑。一面读书,一面办报。
1918年陕西督军陈树藩因被《秦镜报》抨击,乃派宪兵包围报馆,将经理捕去殴毙,他幸得妻兄李天佐相救,方才得以逃脱魔掌。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追杀,王独清不得不改换名字,借字笃卿的谐音取名“独清”,这个名字体现了他的孤愤心志,并寄托了他对屈原及其楚辞的深爱。最后逃亡日本。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给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他意气风发,不安于东瀛的偷生,1920年初从日本回国,在上海编辑留日学生所办《救国日报》。
同年,他担任了中华工业协会的负责人,接受了该会一项赴法国巴黎联系建立中华工业协会旅欧支部的任务,满怀信心的要远涉重洋,以留学为名,实际上是想为中国淹留海外的劳工大众干一件大事。他万里迢迢,在海上颠簸了一个来月,来到巴黎。当他拿着中华工业协会的委任状,登门去见旅法华工会的负责人时,却遭到了拒绝。这个涣散的团体,因内部的分歧,不久便自行解散了。这使他原来的美好愿望霎时告吹变成泡影。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王独清感到无所依傍。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改从文学创作,周游意大利、德国、瑞士、西班牙等国。一直在欧洲各地流浪、求职。为谋生计,当工人、充园丁、服务图书馆,也经历了数次感情上的离合风波。他致力于拉丁文学和欧洲文学之研究,以“放浪文人”自居。旅欧时期有许多作品。近乎六年时光,各种挫折不时折磨着这位海外“浪人”凄凉而孤独的心,使他饱尝了“生之不安和爱之痛心”。流浪期间的1921年6月,他在欧洲曾通过友人郑伯奇介绍,与旅居日本之郭沫若等通信联系,加入了在东京成立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6年初他离欧回沪,见到了从未谋面却早有文字往来的创造社的文友们,他与中国新诗的奠基人郭沫若一起畅谈诗歌。就诗歌形式问题,他还撰文,提出了自己对新诗的实验与不同见解,引起了同仁的注意。恰逢广东大学拟聘郭沫若出任文科学长。郭应聘后又举荐了郁达夫、王独清二人。同年3月三人自沪上乘舟,一同奔赴当时的国民革命圣地广州。在广州大学,王独清出任文科教授。此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6年7月,十万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郭沫若在广州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郭走后文科学长一职,即由王接替。这一时期,王独清即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洪流,“他积极革新,天天与学生青年在一起,颇受学生们的拥戴”。
1926年10月,广东大学改组为中山大学,为国民党中央最高学府,于是淘汰了300多名教师,而王独清与郁达夫仍被留任。
1927年1月,鲁迅抵达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月1日,王独清、成仿吾、何畏等创造社同人与鲁迅联合发表了《中国文学家对于英国知识分子及一般民众宣言》,呼吁英国知识阶层和广大民众联合起来,与中国人民一道,投入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正义斗争。
1927年4月,“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广州亦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及激进人士。他难于立足,被迫逃回上海。此次回沪便被推为《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主编,与成仿吾主持创造社,同年秋,成仿吾为考察创造社未来的新成员,离沪赴日。王独清便担起重任,全身心地投入创造社社务工作。这一时期,他出版了数量不菲的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计有诗集《死前》《埃及人》《独清诗选》,《独清译诗集》,剧本《杨贵妃》等。
1928年他担任了上海艺术大学文学教授,随后又出任该校教务长。邀请创造社同人冯乃超、郑伯奇、沈起予等人至该校任职,由于王独清等创造社同仁的直接感召力,经受过大革命洗礼的全国进步青年趋之若鹜,以致上海艺大成为当时著名的“赤化”院校。王独清知名度大大提高。
1929年2月,创造社被当局非法封闭。1930年,他又主编了《开展月刊》,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活力。1931年他参加托派组织,在其刊物《嘤鸣》上发表文章。这一失误,实际上断送了他的事业,以至于在中国现代文坛上销声匿迹!
王独清在文坛崭露头角后,选用“独清”为笔名,意在缅怀《楚辞·渔父》中屈原的清醒与独立。这一选择不仅表达了他对屈原及其楚辞的深厚喜爱,更彰显了他孤傲不羁的心志和对清白的执着追求。然而,王独清加入托派后,却因与左翼朋友的分歧而遭孤立,其署名文章在文学界受阻,无奈之下他转向翻译工作。后期,他更是频繁变换笔名,如“野老”、“王隐”、“青侯”等,暗含“退隐”之意,而“秦佬”、“斗劲”“矩焰”等则明显可以感知其作为秦士的倔劲和犟劲。上海“孤岛”时期,留居上海,虽然处于左右夹击之中,但他从未叛变,在日本人占领期间,一直保持着爱国之心,虽然贫病交加,落魄潦倒,但仍矢志不渝,曾在写给好友黄申梦的七律中发抒过这样的家国情怀:“炮满黑天鼾满楼,一身风雨梦难留。尚余热血总思动,便受冷嘲未肯休。复楚不闻兴大业,帝秦偏是旧同游。自怜终被读书误,死把贤奸分到头。”最终在1940年夏因伤寒病逝于上海难民医院,享年52岁。他的自挽诗是:“自知命似破身船,风浪横冲四十年。片片残骸留旧迹,未曾繁绽阁楼前。”是其晚年生活凄凉与飘泊人生的真实写照。
王独清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主要是新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独清在中国诗坛可谓名噪一时。朱自清、郑振铎赞其为声名显赫的“普罗诗人”。郑振铎先生曾经说:“这时(1925年~1928)的作家,有两个可值得记忆的:一个是蒋光赤(慈),他的小说最流行;一个是王独清,他的诗最流行。”他一生出版诗集7部,他的诗歌创作大体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是流浪欧洲的作品,而后期则是归国以后投身革命文学运动的作品。他的作品深受象征派影响,技巧娴熟,同时又不失浪漫主义的浓厚色彩。
他对新诗形式的探索和实验,堪称为文学的瑰宝,对后来的中国新诗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朦胧诗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影响。其对格律化的探索也具有开创性。但也有人评价他的作品带有“流浪者气息”与“敏感分子的哀愁”,引起了若干争议。。
除诗歌外,他还著有不少话剧、小说和散文。他通晓日文、法文、英文、德文、希腊文、意大利文等多国文字,翻译外文作品多种。
由于历史的原因,他被尘封了将近大半个世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重新引发学术关注。他对新诗格律的探索和尝试,早于徐志摩、闻一多和戴望舒。他是“五四”到“五卅”中国诗坛上堪与郭沫若、徐志摩并驾齐驱的三大诗人之一,他是创造社中、后期的核心成员,享有“雨果第二”的盛名。他逝世后,当时上海现代出版社发行的《中国内幕》周刊载文,将陈独秀与王独清相提并论。文章指出“公平看来,若抛开政治的问题不谈二人毕竟是对于中国学术文化都有相当贡献者。”他是研究现代文学史绕不开的重要人物。
上世纪30年代初,大抵处于对陈独秀的崇敬与同情,王独清靠拢了托陈派。此时,托陈派虽然已从中国共产党内分裂出来,但国民党当局仍将其视为异己,实行大肆镇压。而中共则将其视作共产主义的叛徒,也予以排斥和无情打击。在国共两党的左右夹击下,王独清只能在夹缝中讨生活,1934年国民党当局疯狂实行文化“围剿”,王独清的主要著述除前期的诗歌外,几乎全部被禁;而昔日同一营垒的战友也纷纷与他分道扬镳。从此,王独清在文坛逐渐淡出。
此路不通。另觅他途。他便转攻文史,开辟新的领域。抗战爆发,王独清困居“孤岛”。1936年之后,为了给外祸连年的中国提供历史借鉴,中国历史研究社决定出一套《中国外祸内乱历史丛书》,聘请王独清,还有安徽大学原校长程演生,著名学者、早期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季三人共同担任主编。这是一套大部头的丛书,卷帙浩繁,体量庞大,计36册之多,每册又辑书多种。原北大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亲撰总序。该丛书收集了中国历代农民战争、外寇入侵等野史、民间抄本,甄别钩沉,去伪存真,校点整理,而后刊出,以资治乱。 王独清亲自主编的有:记录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的《甲申传信录》,记载张献忠“主政”蜀中及明末党争的《先拨志史》,集录清初大肆屠戮、征服南明的《东南纪事》,以及载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暴行的《庚子国变记》。被评价为“具有真知灼见的历史学者。”
新中国建立后,尽管这套大型丛书删掉了王独清的署名,但重印时印数却飙升至近两万册,由此可窥王独清这位无名英雄致力文史的实绩!
综上,可以看出王独清因误入迷途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对于他的历史贡献和固有错误,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分析,避免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从中找出一个恰当的评价来。最后,且题《叹王独清》七律一首,以为本文作结:
五四潮头涌俊英,新诗坛上耀明星。
倾心意象追幽渺,执念朦胧见性灵。
初志饱含文墨里,真情逸荡韵章中。
迷途误入成遗训,一代奇才抱恨终。
2025年10月5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张新荔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