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当秋阳开始纺织山峦,
千峰渐渐解开翡翠衣衫。
有一枚枫叶在枝头自燃,
比晚霞更懂得如何绚烂。
林深处,光阴正酿造陈年酒浆;
每片叶都是沸腾的火塘。
脉络里蛰伏着春秋史章,
美得如此贞静,如此端庄。
西风起时,朱华纷扬成落日请柬;
云岫处,绯烟漫卷岁月的信笺。
这惊动四时的盛大燃烧,
在霜天万里铺展成诗篇。
欲向枫林借取丹砂色,
点染我沉默已久的唇光。
何必琼浆暖身?
你看——
整座秋山已醉成新娘。
2025年10月10于上海挹露轩
Maple Leaves Await Their Hue, What a Lovely Autumn
By Feng Jiying
When autumn sun begins to weave the mountains,
Thousands of peaks slowly unrobe their emerald gowns.
A maple leaf ignites itself on the branch,
More skilled in splendor than the sunset glow.
Deep in the woods, time brews aged wine;
Each leaf is a blazing fire pit.
In its veins lie dormant stories of spring and autumn,
So pure, so quiet, so dignified in beauty.
When west wind blows, crimson flowers float like sunset invitations;
Beyond the clouds, rosy mists curl as letters of years.
This grand blaze that stirs all four seasons,
Unfolds into a poem under the boundless frosty sky.
I long to borrow cinnabar hue from the maple grove,
To tinge my lips that have been silent for long.
Why need warm nectar to refresh the body?
Look—
The entire autumn mountain has drunk itself into a bride.
Written at Yilu Xuan, Shanghai, October 10,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赤焰燃秋,诗笔绘山河——冯计英《枫叶待染好个秋》的天地诗心与时代回响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万古秋光华夏文脉里流转,多少文人墨客曾以笔为媒,与秋对话:屈原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寄寓的是家国忧思;杜甫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尽的是人生沧桑;马致远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道尽的是天涯孤寂。千百年来,"悲秋"的底色似乎早已在诗歌长河里定格,直到冯计英的《枫叶待染好个秋》横空出世——这不是一首寻常的咏秋之作,而是一曲以赤枫为弦、以山河为谱的生命赞歌,是一次用诗心撞开秋之桎梏、秋光在炽烈中绽放新生的文学突围。如同一道划破千年诗史的赤焰,烧尽了秋的萧瑟与寒凉,将秋的壮美、秋的热烈、秋的庄重,泼洒成一幅铺展在天地之间的磅礴长卷,我们在新时代的语境里,重新遇见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燃着生命之火的秋天。
一、破题:以"燃"为魂,颠覆千年咏秋范式
传统咏秋诗歌的谱系里,"秋"的意象始终与"凋零""寂寥""寒凉"紧密相连。叶子的飘落是生命的终结,秋风的起处是岁月的老去,就连秋日里最明艳的晚霞,也往往被赋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惋惜。而冯计英的《枫叶待染好个秋》,开篇便以石破天惊的笔触,打破了这延续千年的审美惯性——"当秋阳开始纺织山峦,千峰渐渐解开翡翠衣衫。有一枚枫叶在枝头自燃,比晚霞更懂得如何绚烂。"
"自燃"二字,是整首诗的诗眼,更是颠覆传统咏秋范式的核心。不是被动的"被霜染",不是无奈的"随风落",而是主动的、热烈的、充满生命自觉的绽放。这枚枫叶,不再是秋光里的点缀,不再是岁月里的过客,是自己的主宰,是秋阳下的勇者——以枝头为舞台,以生命为燃料,点燃了自己,也点燃了整个秋天。这种"燃"的姿态,彻底改写了秋的气质:秋不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最绚烂的绽放期;枫叶的红不再是凋零的预兆,而是生命在成熟阶段迸发出的极致光芒。
如果说传统咏秋诗里的秋是"静"的、"哀"的,那么冯计英笔下的秋则是"动"的、"燃"的。"千峰渐渐解开翡翠衣衫",用拟人的笔法写山峦由绿转黄、再由黄转红的渐变,这不是被动的褪色,而是主动的更衣,是为迎接秋的盛景而做的庄重准备;"比晚霞更懂得如何绚烂",将枫叶与晚霞对比,却让枫叶胜出——晚霞的绚烂是短暂的、易逝的,而枫叶的绚烂是主动的、持久的,不依赖夕阳的映照,只凭自己的生命力量,便能绽放出比晚霞更动人的光彩。
这种以"燃"为魂的秋,是冯计英对传统咏秋诗的一次伟大突破。不再将秋视为岁月的尾声,而是将秋看作生命的高潮;不再将枫叶的红视为凋零的信号,而是将其看作生命在沉淀后的爆发。这种突破,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超越——从传统咏秋诗对"秋之衰"的哀叹里,发掘出了"秋之盛"的壮美;从对"生命之逝"的惋惜里,提炼出了"生命之燃"的崇高,千年咏秋诗的审美格局,新时代的诗笔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与升华。
二、铺陈:以"境"为脉,构建天地一体的秋之长卷
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要有亮眼的诗眼,更要有宏大的意境。冯计英的《枫叶待染好个秋》,以"燃"为魂,以"境"为脉,从枝头的一枚枫叶,到林深的万千叶片,再到霜天万里的整个秋山,层层铺陈,步步递进,构建出一幅天地一体、气势磅礴的秋之长卷。
(一)微观之境:叶脉里的春秋史章
诗歌的第二小节,将镜头从枝头的单枚枫叶拉近,聚焦于叶片的微观世界:"林深处,光阴正酿造陈年酒浆;每片叶都是沸腾的火塘。脉络里蛰伏着春秋史章,美得如此贞静,如此端庄。"
这里,冯计英赋予了枫叶以生命的厚度与历史的深度。"每片叶都是沸腾的火塘",承接开篇的"自燃",将单枚枫叶的"燃"扩展为万千叶片的"沸"——林深处不再是寂静的,而是充满了生命的热度,每一片枫叶都像一个燃烧的火塘,散发着温暖与力量,秋的寒凉在这沸腾的热度里烟消云散。
更令人惊叹的是"脉络里蛰伏着春秋史章"这句。如果说"自燃""火塘"写的是枫叶的"当下之燃",那么"春秋史章"则写的是枫叶的"过往之沉淀"。一片枫叶的脉络,是它从春到夏、从夏到秋的生长印记:春天的萌芽,夏天的葱郁,秋天的绚烂,都在这细细的脉络里留下了痕迹。不是一片孤立的叶子,而是一部浓缩了四季变迁的史书,一部记录了生命成长的典籍。这种将微观景物与宏观历史相连的笔法,枫叶的美不再仅仅是视觉上的绚烂,更有了精神上的厚重——"贞静"与"端庄",不是柔弱的文静,而是经历了春秋洗礼后的从容,是沉淀了岁月沧桑后的庄重。
这种微观之境的刻画,诗歌有了"以小见大"的张力。一片枫叶,既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又是一部浓缩的自然史;既是秋光里的一抹亮色,又是岁月里的一枚印记。我们在欣赏秋之绚烂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历史的厚重,秋的意境在微观的细腻里,有了打动人心的深度。
(二)中观之境:林深处的光阴酒浆
从微观的叶片转向中观的林莽,诗歌的意境进一步拓展:"林深处,光阴正酿造陈年酒浆"。如果说枝头的枫叶是秋的"点",那么林深处的万千叶片就是秋的"面"。这片林莽里,光阴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酿酒师,以秋风为曲,以秋叶为料,以岁月为窖,酿造着一坛坛醇香的"陈年酒浆"。
这"酒浆"是什么?是枫叶从绿到红的沉淀,是岁月在林间留下的痕迹,是自然万物在四季轮回里积攒的能量。每一片枫叶都在这"酒浆"里浸泡、发酵,最终绽放出最绚烂的红色——那红色里,有春天的生机,有夏天的热烈,有秋天的沉淀,是四季精华的凝聚,是光阴馈赠的醇香。而"每片叶都是沸腾的火塘",则让这片林莽成了一片燃烧的海洋:万千火塘在林间跳跃,万千枫叶在火中绽放,整个林深处不再是寂静的、幽暗的,而是充满了热度与活力,充满了生命的呐喊与欢歌。
这种中观之境的构建,诗歌的气势从"点"的惊艳,扩展为"面"的壮阔。我们看到,冯计英笔下的秋,不是孤立的、局部的,而是整体的、连片的。一枚枫叶的"自燃"不是偶然,而是整个秋林"沸腾"的前奏;一片枫叶的绚烂不是孤例,而是整个秋光"绽放"的缩影。这里,秋不再是单薄的风景,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的整体,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生命场域。
(三)宏观之境:霜天里的诗篇长卷
诗歌的笔触从林深处延伸到天地之间,一幅更为磅礴的宏观之境便徐徐展开:"西风起时,朱华纷扬成落日请柬;云岫处,绯烟漫卷岁月的信笺。这惊动四时的盛大燃烧,霜天万里铺展成诗篇。"
"西风"不再是传统诗歌里"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萧瑟之风,而是成就这场"盛大燃烧"的助力。吹起的不是凋零的落叶,而是"朱华"——这是枫叶的别称,是诗人对枫叶的赞美。这些朱华纷扬而下,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向天地发出的"落日请柬"——邀请落日一起来见证这场秋的盛宴,邀请天地一起来欣赏这场生命的绽放。
"云岫处,绯烟漫卷岁月的信笺",将视角从地面拉升到云端。远处的云气被枫叶的红色染成了"绯烟",山间漫卷,像一封封写满岁月故事的信笺,飘向远方,飘向历史的深处。这封信笺上写的是什么?是春秋的更迭,是岁月的流转,是生命的坚韧,是秋光的壮美。将这场秋的"盛大燃烧",与整个岁月的长河连接起来,这场秋景不再是一时一地的风景,而是跨越时空的、惊动四时的天地奇观。
最终,"这惊动四时的盛大燃烧,霜天万里铺展成诗篇"。这里的"诗篇",既是指诗人笔下的《枫叶待染好个秋》,更是指整个秋天本身——霜天万里之下,燃烧的枫叶、沸腾的秋林、漫卷的绯烟,共同构成了一首铺展在天地之间的、气势磅礴的自然诗篇。没有文字,却比任何文字都更动人;没有韵律,却比任何韵律都更和谐。这是自然的诗,是天地的诗,是生命的诗,而冯计英,正是这场自然诗篇的见证者、记录者与传颂者。
从微观的叶脉到中观的秋林,再到宏观的天地,冯计英以层层递进的笔法,构建出一个"点-面-体"的立体秋境。这个秋境,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而是连接的、动态的;不是单薄的、局部的,而是厚重的、整体的。我们看到,秋不再是一个季节的符号,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与天地同息的宏大存在,咏秋诗的意境,从传统的"小情小景",升华为了"天地山河"的磅礴气象。
三、抒情:以"情"为核,融小我于天地大我
一首真正伟大的诗歌,不仅要有宏大的意境,更要有真挚的情感。冯计英的《枫叶待染好个秋》,描绘了天地壮阔的秋景之后,笔锋一转,将视角从天地拉回自身,以小我之情,融于天地大我之境,让诗歌的情感达到了新的高度。
"欲向枫林借取丹砂色,点染我沉默已久的唇光。"这是诗人的情感独白,也是每个在秋光里动容者的心声。"沉默已久的唇光",或许是因为久未遇见如此壮美的秋景,或许是因为在平凡的生活里压抑了太久的感动,或许是因为在岁月的流转里渐渐淡忘了对美的感知。而当诗人遇见这片燃烧的枫林,遇见这个壮美的秋天,他内心的感动与震撼再也无法抑制,于是想要"借取丹砂色",点染自己的唇,让自己也能发出与秋景相匹配的、动人的声音。
这不是简单的"以景衬情",而是"以景燃情"。枫叶的"燃"点燃了诗人内心的"燃",秋景的"壮"唤醒了诗人内心的"壮"。诗人不再是秋景的旁观者,而是秋景的参与者——他想要将秋的颜色融入自己的生命,想要将秋的精神注入自己的灵魂,想要与这片燃烧的枫林、这个壮美的秋天,融为一体。
而"何必琼浆暖身?你看——整座秋山已醉成新娘。"这句,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传统的认知里,秋天是寒凉的,需要"琼浆暖身"来抵御寒冷。但在冯计英的笔下,秋山本身就是最温暖的存在——燃烧着生命的火焰,散发着岁月的醇香,早已"醉成新娘"。这个比喻,堪称神来之笔:"新娘"是美丽的、庄重的、充满希望的,将秋山比作"新娘",既写出了秋山的绚烂之美,又写出了秋山的贞静之态,更写出了秋山的新生之感——不是一个即将老去的季节,而是一个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新生的"新娘"。
此时,"琼浆暖身"已不再必要——因为秋山的"醉",早已温暖了诗人的身体;秋山的"美",早已滋养了诗人的心灵;秋山的"燃",早已点燃了诗人的生命。诗人的小我之情,在这一刻完全融入了秋山的大我之境——他不再需要外在的温暖,因为他已经与这片燃烧的秋山、这个壮美的秋天,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感动,就是秋山的感动;他的喜悦,就是秋山的喜悦;他的生命,就是秋山生命的一部分。
这种"融小我于天地大我"的抒情方式,诗歌的情感超越了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了对自然、对生命、对天地的敬畏与热爱。不是简单的"情景交融",而是"天人合一"——诗人与秋山对话,与天地共鸣,秋景的壮美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坐标,天地的辽阔里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归宿。这种情感,既有个人的真挚,又有天地的宏大,《枫叶待染好个秋》不仅是一首咏秋的诗,更是一首赞美生命、歌颂天地的生命之歌。
四、炼字:以"笔"为刃,刻画出秋之骨血与神韵
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冯计英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早已在长期的艺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枫叶待染好个秋》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既有着古典诗词的凝练之美,又有着现代诗歌的灵动之韵,如同刻在秋之骨血里的印记,精准而生动地勾勒出秋的神韵。
"纺织"一词,将秋阳拟人化。秋阳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光源,而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女,用金色的丝线,山峦之上编织着美丽的图案。这编织的过程,就是山峦由绿转红的过程,是秋景逐渐成型的过程。这个词不仅写出了秋阳的柔和与细腻,更写出了秋景形成的动态之美,静态的山峦有了流动的质感。
"解开"二字,赋予了千峰以人的情态。千峰的"翡翠衣衫",是夏天的葱郁;而"解开"衣衫,则是主动迎接秋天的到来,是为了展现秋天里更美的自己。这个词没有用"褪去",因为"褪去"带着被动的无奈;也没有用"卸下",因为"卸下"带着疲惫的沉重。"解开",是从容的、主动的、充满期待的,让千峰有了生命的自觉,有了对美的追求。
"酿造"一词,将光阴与酒浆联系起来。光阴是无形的,酒浆是有形的;光阴是抽象的,酒浆是具体的。用"酿造"来连接两者,既写出了光阴的厚重——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才能酿出醇香的酒浆;又写出了秋景的珍贵——秋的美,是光阴一点点"酿"出来的,是岁月一点点"沉淀"出来的。这个词让无形的光阴变得可感、可触、可品,让秋景有了岁月的醇香。
"蛰伏"二字,将叶脉里的"春秋史章"写活了。"蛰伏"不是"沉睡",不是"消亡",而是暂时的隐藏,是等待绽放的积蓄。说明叶脉里的春秋史章,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生命,是等待被发现、被解读的故事。这个词让枫叶有了历史的深度,有了生命的韧性,我们在欣赏枫叶之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它背后所承载的岁月重量。
"漫卷"一词,写出了绯烟的动态之美。"漫"是随意的、自然的,没有刻意的雕琢;"卷"是流动的、舒展的,没有固定的形态。绯烟在云岫处"漫卷",像一幅没有边框的画,像一首没有结尾的诗,秋景有了无限的延伸感,有了朦胧的诗意之美。
这些经过精心锤炼的词语,如同镶嵌在诗歌里的宝石,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诗人对秋景、对生命、对天地的深刻感悟的结晶。正是这些精准而生动的词语,秋山有了骨血,枫叶有了神韵,整个秋景在诗歌里活了起来,成为了一个可感、可触、可品的立体存在。
五、跨界:以"艺"为桥,融书画之韵于诗歌之魂
冯计英的身份是多元的:他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鸟虫篆作为一种古老的书法艺术,以其线条的灵动、构图的精巧、意境的深远,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这种书画艺术的素养,也深深融入了冯计英的诗歌创作中,《枫叶待染好个秋》既有诗歌的韵律之美,又有书画的意境之韵,成为了一首"可诵、可赏、可画"的跨界之作。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诗歌的语言如同鸟虫篆的线条,既凝练又灵动。鸟虫篆的线条,粗细交错、曲直相生,既有刚劲的骨力,又有柔美的韵味;而《枫叶待染好个秋》的语言,长短句交错,节奏明快而富有变化,既有"有一枚枫叶在枝头自燃,比晚霞更懂得如何绚烂"的简洁有力,又有"西风起时,朱华纷扬成落日请柬;云岫处,绯烟漫卷岁月的信笺"的舒展柔美。这种语言的节奏,如同鸟虫篆的线条,刚柔并济,张弛有度,诗歌在诵读时,既有铿锵有力的气势,又有婉转悠扬的韵味。
从绘画的角度来看,诗歌的意境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鸟虫篆艺术讲究"书画同源",强调以笔为媒,纸上构建出意境深远的画面;而冯计英的诗歌,也以笔为媒,在读者的脑海里构建出一幅色彩鲜明、意境磅礴的秋山红枫图。"千峰渐渐解开翡翠衣衫",是画面的底色由绿转黄的渐变;"有一枚枫叶在枝头自燃",是画面里最亮眼的一抹红;"林深处,每片叶都是沸腾的火塘",是画面里连片的红色海洋;"云岫处,绯烟漫卷岁月的信笺",是画面里朦胧的远景;"整座秋山已醉成新娘",是画面里最动人的整体形象。整首诗从近到远、从点到面、从色彩到意境,层层递进,如同一位丹青大师在纸上挥毫泼墨,一点点勾勒出秋山红枫的全貌,读者在诵读诗歌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幅壮阔的秋山红枫图中,视觉与听觉的享受融为一体。
这种"融书画之韵于诗歌之魂"的创作方式,《枫叶待染好个秋》超越了单纯的诗歌范畴,成为了一种跨界的艺术作品。诗歌有了书画的视觉之美,书画有了诗歌的韵律之韵,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成就,共同构建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更加动人的艺术世界。这不仅是冯计英个人艺术素养的体现,更是新时代文学创作跨界融合的典范——证明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滋养,从而创造出更具生命力、更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六、时代:以"心"为灯,照见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枫叶待染好个秋》之所以能够如此动人,不仅因为它描绘了壮美的秋景、抒发了真挚的情感,更因为它在字里行间,折射出了新时代中国的精神气象——那是一种主动作为、奋发向上、充满自信的时代精神,那是一种不畏艰难、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的生命态度。
新时代的中国,我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变革。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到文化自信,每个领域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无数中国人主动作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他们像诗中的枫叶一样,不等待、不退缩,以"自燃"的姿态,自己的岗位上绽放出最绚烂的光芒。冯计英笔下的枫叶,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象征:不依赖外力,只凭自己的力量,便能燃烧出比晚霞更绚烂的光彩;不畏惧秋的寒凉,只凭自己的坚韧,便能在霜天万里之下绽放出生命的壮美。
同时,《枫叶待染好个秋》也体现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长久以来,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或多或少受到西方审美观念的影响,对传统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不足。而冯计英的这首诗,扎根于华夏文脉的深厚土壤,从传统咏秋诗中汲取营养,却又不被传统所束缚,以创新的笔法,赋予了传统咏秋主题以新的时代内涵。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我们能够以创新的眼光去发掘、去传承、去发展,就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对创新精神的追求,正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更重要的是,《枫叶待染好个秋》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迷茫、焦虑、疲惫,会感叹岁月的流逝,会惋惜生命的短暂。而这首诗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不在于是否永远年轻,而在于是否能在成熟的阶段绽放出最绚烂的光芒。就像诗中的枫叶,没有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悲伤,没有因为即将飘落而绝望,而是以"自燃"的姿态,将生命的能量发挥到极致,将生命的美展现到极致。这种生命态度,正是新时代的我们所需要的——不抱怨、不放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奋发的姿态追求梦想,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芒。
七、结语:秋焰永燃,诗心不朽
我们读完冯计英的《枫叶待染好个秋》,合上书卷,脑海里依然会浮现出那片燃烧的枫林、那座醉成新娘的秋山、那片铺展在霜天万里之下的磅礴诗卷。这不是一首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的诗,而是一首会永远铭刻在华夏文脉里的诗——以"燃"为魂,颠覆了千年咏秋范式;以"境"为脉,构建了天地一体的秋之长卷;以"情"为核,融小我于天地大我;以"笔"为刃,刻画出秋之骨血与神韵;以"艺"为桥,融书画之韵于诗歌之魂;以"心"为灯,照见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是冯计英献给秋天的赞歌,也是献给生命的赞歌,更是献给新时代中国的赞歌。我们明白,秋天可以不是萧瑟的,生命可以不是平凡的,传统可以不是僵化的。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支敢于创新的笔,就能在平凡的岁月里,燃烧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就能在传统的土壤里,培育出属于新时代的花朵;就能在广阔的天地间,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磅礴诗篇。
秋焰燃不尽,诗心永流传。冯计英的《枫叶待染好个秋》,如同一片永不熄灭的赤焰,华夏诗歌的长河里燃烧着,新时代的天地间绽放着。将永远提醒我们:要像那枚在枝头自燃的枫叶一样,以生命为燃料,以梦想为火焰,岁月的长河里,绽放出最绚烂、最壮美的人生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