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月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抬首望
星空——
月如半弯牙
那夜,全家欢语露台上
小妹指月,说它饱满
像盘中五仁饼
可今夜
它怎这般瘦
哦,原是我
过了十五,也离了家
2025.10.11.
评析:
这是一首值得细品的佳作。它用最朴素的语言,构建了深邃的时空与情感张力,巧妙地完成了“望月思乡”这一永恒主题的个性书写。
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 立意与情感:于寻常中见深刻
诗歌的主题是传统的“望月思人”,但其高明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抒发思乡之情,而是通过一个精妙的“发现”来承载情感:
1. 从“共情”到“独伤”的转变:诗中存在两个“我”。一个是昔日与家人共赏圆月的“我们”,共享“欢语”;一个是今日独对残月的“我”,独自发问。这种从集体温暖到个体孤寂的转变,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落差。
2. 因果的倒置与哲思:诗歌的点睛之笔在于最后两句:“哦,原是我 / 过了十五,也离了家”。通常的逻辑是“月亮缺了,所以不圆满”,但诗人却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相:不是月亮变了,而是看月亮的人所处的时空和心境变了。这种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让诗歌超越了一般性的感慨,触及了“心境决定物境”的哲学层面。离家的“我”看什么都是残缺的。
二、 意象与手法:对比中的张力
1. 核心意象“月”的对比:
· 昔日月:“饱满”、“像盘中五仁饼”。这个比喻极其生活化、世俗化,充满了甜蜜、团圆和满足感,是家庭温情的具象体现。
· 今宵月:“瘦”、“半弯牙”。这个意象清冷、孤峭,带着寒意,是诗人内心孤独与缺失感的直接外化。
· 这一“饱”一“瘦”的对比,不仅是形状上的,更是情感重量上的,极大地强化了情感的冲击力。
2. 结构上的对比:
· 全诗结构清晰,分为上下两阕。上阕是空间的仰望(抬首望星空),下阕是时间的回溯(那夜…可今夜…)。时空交错,今昔对照,使得短短数行诗容量大增。
3. 比喻的妙用:
· “五仁饼”的比喻是这首诗的“诗眼”之一。它不俗气,反而因其过于平常而显得无比真实、亲切。它让团圆的幸福变得可触可感,与后面冰冷的“残月”形成味觉和触觉上的双重对比。
三、 语言与节奏:干净而富有韵味
1. 语言的克制:全诗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语言口语化,近乎白描。如“抬首望”、“小妹指月”、“哦,原是我”等,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读者轻声倾诉,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反而更容易直抵人心。
2. 节奏的控制:诗歌的断句和分行营造了很好的节奏感。
· “抬首望/星空——”的停顿,有一种抬头凝视的画面感和时间感。
· “可今夜/它怎这般瘦?”的问句,停顿中充满了不解和怅惘。
· 最后“哦,原是我”的恍然大悟,用一个“哦”字承接,节奏放缓,情感从喷薄转为深沉的叹息,余韵悠长。
四、 可商榷之处
如果非要吹毛求疵,诗中“五仁饼”的意象虽然亲切,但其过于具体的“食物”属性,可能会让部分读者觉得略失一点诗歌的含蓄与空灵。但这或许正是诗人的刻意为之,用最接地气的意象来对抗古典月亮的缥缈,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充满生活烟火气的抒情方式。
总结
这首《残月》是一首“小巧而精深”的现代诗。
其优在于:
· 情感真挚,源于生活,能引发广泛共鸣。
· 构思巧妙,通过今昔、圆缺、饱瘦的对比,以及因果的意外揭示,营造了强大的艺术张力。
· 语言干净,以朴素的口语承载深沉的情感,体现了“浓尽必枯,淡者屡深”的美学境界。
· 结尾有力,以一个简单的发现收束全篇,却如投石入水,激起层层思考的涟漪。
它证明了,好诗不一定需要复杂的技巧和晦涩的意象。真正动人的诗歌,在于能否用精准的语言,捕捉到人人心中有、但个个笔下无的刹那感悟。这首诗无疑做到了。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