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存意义
文/王佐臣(上海)
关于生存的意义,年少时,中年阶段,到如今白发苍苍认知与理解各不相同,相距甚远。从最初壮怀激烈,渴望投身于旌旗战鼓,为家国建功立业。继尔在现实中四处碰壁,诸事皆违心愿。再到老了时而长叹短嘘,时而又看破看淡。直至近期认定生命本无任何具体意义,观念历经一波三折。细细想来,惟有活在当下,恭迎明日阳光,尽量维系身心快乐之人,才算不枉在世上走一遭也!
生命如逆旅,你我皆如此。君可知?在岁月长河中,理想与现实基本上是属于二股道上跑的车,极少有缘交叉,会合。人活在世上泪比笑多,无奈远超自由自在,难怪古代圣贤,早有喟叹。《晋书》曾登载过羊祜之憾,尤其宋代杰出词家辛弃疾那句“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金句,道尽怅然之根源。灵隐寺门前的楹联,更是点破了真谛:“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君不见每每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晨光破晓,人们刚刚从昨夜睡梦中醒来,又纷纷为新的一天忙碌开来。菜市场上人头攒动,公路自行车,清扫车,小汽车,卡车东西南北,川流不息。再逛逛市井巷陌间,尽情分享饮烟袅袅,鸡犬欢腾,散发着油盐柴米万千滋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平凡又必不可缺的生命旋律,始终存在。也许人生所谓的意义,并非指惊天动地,而是晨昏之间哪些为生计而奔波,形形式式的场景而已!
苏子泛舟赤壁时一语道穿:“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今晚,秋高气爽清风朗月,远胜耿耿于怀的虚无缥缈意义。记得中山先生在北平病入膏肓,未提及人至死将死的遗憾,反而再三嘱付同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种忘我的生命观,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异曲同共,彰显从容,豁达的格局。
我也常常劝自已,既知月有盈亏之理,何苦强求所谓的圆满?当学那山林农夫,江湖渔夫,穿松涛,枕清泉,磨难则当家常便饭,苦涩亦酿作美酒,自娱自乐。现代作家路遥在《平凡世界》中曾写道:“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满意,但我们还热情地活下去”。当你看到那蹦蹦跳跳儿童,看到小鸟在云中穿梭,看到花儿姿意怒放,便已懂得活着真好,生命本身就是壮丽的诗篇。
此刻月已中天,我呷了口茶,缓缓放下笔,习惯地点燃一枝烟,然后徐徐踱步至窗前,正巧邂逅秋风正拂过庭树。苍穹星星满天,但我叫得上名子的,屈指可数。我深深知哓它们看似一动不动,原地悬挂,其实是正在乎人们想象在飞速运转。红尘滚滚,沧海桑田。春花谢了,夏虫光临。秋塘荒芜了,冬雪又呼拉拉登场。大千世界,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那肉眼难以辩认微生物都是生命,都是过客。尽管不存在任何意义,但又相互依存。谁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活着而活着,死后,都一样悄无声息,杳无音信。人何尝不是如此呢?什么名利,财富,欲念,情愫到头来,不都是付之一炬。烟消云散吗?生死二字,天王老子也无计可施。想到此,不如温壶茶,学蔡澜先生把烦忧锁进保险柜,再一脚踢入东洋大海。做个风流快活的人,何必活在虚幻的使命之中。毕竟春有百花秋有月,万物都有轮回,人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若无烦恼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然,只是我的一孔之见。
不必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需愁,会不会下地狱,有没有来世?更无需纠结,“死去,还是活着”这个话题。当乐则乐,当看开时请务必看开。因为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穷也是一天,富也是一天,风光固然好,平凡也不错。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虽说生存本身不存在任何意义,但可以爱我所爱,恨我所恨。敢笑,敢哭,敢于正视人生与自己的缺点。努力去做一个坦诚,洒脱之人,多干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我个人以为,活成一个真实的自己,或许,比任何人鼓吹的意义,还要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