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哲理
作者/彭余中
一双玉箸七寸六,暗契七情融六欲。
天方承礼通今古,地圆载德耀八方。
贫富同筵皆受敬,宾朋共席共流芳。
提擎能解人间味,放下烦忧岁月长。
玉箸话冷暖
竹的骨,木的魂,
被削成七寸六分的光阴——
藏着七情的温,裹着六欲的真。
一端方,裁着天的方正,
一端圆,裹着地的温润。
像一对沉默的兄弟,
站在三餐四季的渡口,
不挑瓷碗的粗陋,不拣玉盘的华贵,
只把五谷的香,递到每个掌心。
穷人家的粗瓷碗里,它夹起过寒冬的暖(是喜),
富贵家的象牙筷上,也盛放过团圆的甜(是乐);
偶有离别时的空碗(是愁),也有欢聚时的满筵(是欢),
七情藏进筷影,六欲融在人间烟焰。
没有高低,不分贵贱,
在烟火升腾处,把平等嚼成日常的咸。
握它时,要懂提得起的担当(藏着克制),
送入口,要记放得下的坦荡(释了执念)。
那些缠在心头的结(是忧),绕在眉间的霜(是思),
会随着筷子起落,跌进粥饭的滚烫(化了六欲)。
这双从文明深处走来的骨血,
早把华夏的魂、七情六欲的理,刻进每一道木纹。
一阴一阳,撑起天地的秤,
一箸一餐,丈量岁月的真——
七寸六分的长度里,藏着人间最朴素的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