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泳儒(新疆哈密)
听一曲相思的《远古的梦》
天籁之音沁人心脾
触碰灵魂的梵音啊
悠荡洗涤心灵深处的韵音风情万种
律动久远的忧伤
惆怅蔓延厚重
浑厚了乐音缠绵缱绻
默然凝神的遐思
入场那牧场放牧放光的场景
触摸空旷的蓝天上的白云
静寞在宽阔的大草原上辽阔远方寻梦
看那草地上的牛羊安暖在清风里啃吃着碧草馨香
那毡房里飘来马头琴悲伤蔓延悠扬魂梦
嗅到了牧民扬起的奶茶味酥油茶的味道
生活浓郁艳芳的气息
从远古传说镌刻在这方沉爱的土地上
焰熊火燎烙印深深
草原潮湿的心啊
滋润崭新的希望
撩拨琴瑟和鸣烟火里氤氲之息凝聚力量
那是一场又一场远古的梦
希翼一代又一代久违的希望
拨云见日的光芒靓颖的追梦
一束光照亮草原之夜的深邃的眼神…
《远古的梦》就在耳边响起,过往烟云,云翻雨覆,云卷云舒,缝隙里斑斓千层,穿越时空的思念和仁慈的惬意的生活,洗净铅华,洗净尘埃落定之后的灵魂…
二0二五年十月十一日於哈密
"Ancient Dreams"
By Ren Yongru (Hami, Xinjiang)
Listen to the lovesick "Ancient Dreams"
The celestial melody refreshes the heart and mind
Oh, the Buddhist chants that touch the soul
Wandering, purifying the rhythm deep in the soul, so charming and graceful
Pulsating with age-old sorrows
Melancholy spreads, growing profound
Enriching the music's lingering tenderness
Lost in silent and concentrated reverie
I picture the scene of herding on the pasture
Touching the white clouds in the vast blue sky
Quietly wandering on the broad grassland, searching for dreams in the distant horizon
Watching the cattle and sheep nibbling the fragrant green grass in the gentle breeze, safe and warm
The sorrowful and melodious sound of the matouqin (horse-head fiddle) drifts from the yurt, lingering in dreams
Catching the scent of milk tea and butter tea wafted by the herdsmen
The rich and fragrant breath of life
Engraved on this beloved land from ancient legends
Branded deeply like blazing fire
Oh, the moist heart of the grassland
Nurtures brand-new hope
Stirring the harmonious sounds of qin and se (traditional stringed instruments), the misty breath in daily life gathers strength
Those are one after another ancient dreams
Aspirations, the long-awaited hopes of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Chasing dreams under the bright light that breaks through the clouds
A beam of light illuminates the deep eyes in the grassland's night...
"Ancient Dreams" resounds beside my ears; the past is like misty clouds, swirling and changing, rolling and drifting
Amidst the gaps, a thousand layers of gorgeous colors unfold
Yearning transcending time and space, and the comfortable life of kindness
Washing away the superficial glamour
Washing the soul after the dust settles...
Written in Hami on October 11, 2025
点评词
穹庐载梦越千年,长歌一曲动山河——解码任泳儒《远古的梦》中的草原文明史诗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西域的长风掠过哈密草原的肌理,马头琴的弦音震颤着时光的经纬,任泳儒的《远古的梦》便如一道穿透万古的霞光,从历史的深处奔涌而来。不是一首单薄的抒情诗,而是一部镌刻在文字里的草原文明史诗——以天籁为引,以山河为卷,以岁月为墨,将远古传说的神秘、草原生活的鲜活、民族精神的坚韧熔铸一炉。这首诗里,我们能听见匈奴射雕的箭鸣,看见突厥牧歌的悠扬,触摸到哈萨克毡房的温暖,更能感受到一代又一代草原儿女对家园的赤诚、对未来的热望。如昆仑山脉般巍峨,似塔里木河般绵长,以磅礴之势铺展文明的画卷,以柔情之韵诉说岁月的深情,让“远古的梦”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跳动在当下、闪耀在未来的精神图腾,诗歌的星空中,绽放出独属于西域、独属于草原的璀璨光芒。
一、破题:以音为钥,开启跨越千年的时空之门
一首足以承载文明重量的诗歌,其开篇必如雷霆贯耳,既要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更要有勾连古今的格局。《远古的梦》以“音”为破题之钥,从一曲《远古的梦》切入,用寥寥数笔便撕开了时空的裂缝,让读者在天籁之音中,瞬间坠入那片承载着千年记忆的草原天地。
“听一曲相思的《远古的梦》,天籁之音沁人心脾”,开篇两句,以“听”为引,将读者的感官直接拽入“音”的世界。“相思”二字,看似是个人情愫的流露,实则是对远古岁月、对草原文明最深沉的眷恋——这份“相思”,不是儿女情长的浅吟,而是跨越千年的精神守望,是一个民族对根脉的追寻。“天籁之音”四字,为这曲《远古的梦》定了基调:不是凡间的俗乐,而是来自天地、来自远古的声音,带着草原的辽阔、雪山的纯净,能“沁人心脾”,更能穿透灵魂。
紧接着,“触碰灵魂的梵音啊,悠荡洗涤心灵深处的韵音风情万种”,诗人将“天籁”升华为“梵音”,瞬间赋予了音乐神圣的质感。“梵音”本是佛教用语,象征着庄严、纯净与超脱,此处用来形容《远古的梦》,既暗合了草原民族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又凸显了这曲音乐超越世俗的精神力量——它能“触碰灵魂”,能“洗涤心灵”,让在尘世中奔波的人们,音波的震荡中回归本真。“悠荡”二字,写出了音乐的绵延不绝,如草原上的风,从远古吹向当下,心灵深处久久回荡;“风情万种”则为这份庄严添了几分柔美,神圣的“梵音”多了温度,多了生活的气息。
“律动久远的忧伤,惆怅蔓延厚重”,这两句是对“音”之内涵的深度挖掘。如果说“天籁”“梵音”是音乐的外在质感,那么“久远的忧伤”“厚重的惆怅”便是音乐的内在灵魂。这份“忧伤”,不是个人的悲欢,而是草原文明在千年流转中沉淀的沧桑——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艰辛,是朝代更迭中草原的动荡,是岁月变迁里文化的传承之难;这份“惆怅”,不是轻浅的愁绪,而是对远古岁月的追忆,对文明根脉的珍视,“蔓延厚重”,如草原下的土层,一层叠着一层,藏着千年的故事,载着民族的记忆。
最后,“浑厚了乐音缠绵缱绻,默然凝神的遐思”,将音乐的质感与读者的心境完美融合。“浑厚”写出了乐音的深沉与饱满,如草原的大地,蕴藏着无尽的力量;“缠绵缱绻”则写出了乐音的柔美与深情,如牧民对家园的眷恋,绵长而真挚。当这样的乐音入耳,所有的言语都显得苍白,唯有“默然凝神”,让思绪随着音乐飘向远方——飘向那片水草丰美的牧场,飘向那顶炊烟袅袅的毡房,飘向那个藏着无数传说的“远古”。
开篇八句,以“听”为线,以“音”为钥,从“相思”到“天籁”,从“梵音”到“忧伤”,再到“遐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不仅为全诗奠定了“既磅礴又柔情”的基调,更成功开启了一扇跨越千年的时空之门,读者在音的指引下,踏上了追寻“远古的梦”的旅程。这样的开篇,既有“一声定乾坤”的大气,又有“一音勾千年”的深情,堪称“以音破题,以情勾魂”的典范。
二、意象:以景为卷,铺展草原文明的鲜活长卷
如果说“音”是开启时空之门的钥匙,那么诗中铺陈的“意象”,便是构成“远古的梦”的血肉。任泳儒以精准的笔触、炽热的情感,将草原的风光、牧民的生活、文明的印记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意象,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串联起千年文明的珍珠,共同铺展成一幅立体、生动、充满生命力的草原文明长卷。
(一)天地意象:勾勒草原的辽阔与苍茫
草原的灵魂,在于它的辽阔与苍茫,而《远古的梦》中的天地意象,正是对这份灵魂的最好诠释。“入场那牧场放牧放光的场景,触摸空旷的蓝天上的白云”,诗人以“入场”二字,将读者从“听音”的情境直接拉入“看景”的画面,仿佛一场沉浸式的草原之旅正式开启。“牧场放牧放光”,一个“放”字,写出了牧民的自在与洒脱,没有束缚,没有牵绊,只有人与草原的和谐共生;一个“光”字,为整个场景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晕——那或许是清晨的朝阳,从天山之巅升起,洒在牧场上,每一根草叶都闪耀着光芒;或许是傍晚的余晖,将牧场染成金色,让整个天地都变得温暖而静谧。
“空旷的蓝天上的白云”,以“空旷”形容蓝天,写出了草原天空的辽阔无垠,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高楼的遮挡,只有纯粹的蓝,纯粹的白。而“触摸”二字,更是打破了感官的界限,将视觉意象转化为触觉体验,遥远的蓝天与白云变得可触可感——读者仿佛伸出手,就能摸到白云的柔软,感受到蓝天的澄澈。这种“亲近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诗人对草原深沉的爱——因为爱得真切,所以才会觉得天地与自己如此贴近。
“静寞在宽阔的大草原上辽阔远方寻梦”,“静寞”不是“寂寞”,而是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是草原独有的气质。“宽阔的大草原”上,没有纷争,没有浮躁,只有风声、草声、牛羊的叫声,这份“静寞”,能让人沉下心来,“辽阔远方”中寻找“梦”的方向。这里的“梦”,既是个人的梦想,也是草原的梦想,更是整个民族的梦想——在辽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岁月的流转中茁壮成长。
这些天地意象,以“辽阔”为核心,勾勒出草原的外在轮廓——有“空旷的蓝天”,有“宽阔的草原”,有“辽阔的远方”,每一个意象都充满了张力,读者能瞬间感受到草原的苍茫与壮美。而“光”“触摸”“静寞”等词语的加入,又为这份辽阔添了温度与情感,天地不再是冰冷的自然景观,而是与牧民共生、与文明共长的精神家园。
(二)生活意象:传递草原的烟火与温情
如果说天地意象勾勒了草原的骨架,那么生活意象便是填充这副骨架的血肉,草原文明变得鲜活、生动、有温度。《远古的梦》中的生活意象,聚焦于牧民的日常,以小见大,从细微的生活场景中,传递出草原文明的温情与韧性。
“看那草地上的牛羊安暖在清风里啃吃着碧草馨香”,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牧场景象。“牛羊安暖”,写出了牛羊的闲适与安稳,也暗喻了牧民生活的平和——在草原上,牛羊是牧民的财富,是生活的依靠,牛羊的“安暖”,便是生活的“安暖”。“清风里啃吃着碧草馨香”,从触觉、视觉、嗅觉三个维度,写出了草原的美好:清风吹拂,带着青草的香气;碧草连天,是牛羊的食粮;而“馨香”二字,更是让整个场景变得温馨而美好——这不仅是牛羊的生活,更是牧民的生活,简单、纯粹,却充满了幸福感。
“那毡房里飘来马头琴悲伤蔓延悠扬魂梦”,毡房与马头琴,是草原生活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毡房是牧民的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是温暖的象征;马头琴是草原的灵魂,是情感的载体,它的声音能奏出悲伤,也能唱出欢乐。当马头琴的声音从毡房里飘出,那“悲伤蔓延悠扬”的旋律,便如一条纽带,连接了当下与远古——“悲伤”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是对艰辛生活的感慨;“悠扬”是对当下生活的热爱,是对未来的期盼;而“魂梦”,则是草原文明的精神内核,它藏在马头琴的旋律里,藏在毡房的炊烟里,代代相传,从未远去。
“嗅到了牧民扬起的奶茶味酥油茶的味道,生活浓郁艳芳的气息”,这两句诗,以嗅觉为切入点,将生活气息推向高潮。奶茶与酥油茶,是草原牧民最日常的饮品,它们不是珍馐美味,却是生活的必需品。“牧民扬起的奶茶味酥油茶的味道”,一个“扬”字,写出了牧民的豪爽与热情——他们或许正端着奶茶,向远方的客人招手;或许正忙碌着,让奶茶的香气弥漫在毡房周围。而“生活浓郁艳芳的气息”,则是对这份味道的升华——奶茶与酥油茶的味道,就是生活的味道,浓郁、醇厚,充满了生命力。这份气息,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沉淀在岁月里的,是草原文明最真实的印记。
这些生活意象,以“日常”为核心,聚焦于“放牧”“毡房”“马头琴”“奶茶”等细微场景,却传递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它们让草原文明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可知的生活——有牛羊的安暖,有琴声的悠扬,有奶茶的香甜。正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意象,“远古的梦”变得真实而温暖,读者能从细微处感受到草原文明的魅力。
(三)传承意象:承载文明的基因与希望
《远古的梦》的意象体系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意象——传承意象,它们是连接远古与当下、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草原文明的基因,传递着民族的希望。
“从远古传说镌刻在这方沉爱的土地上,焰熊火燎烙印深深”,“远古传说”是传承的起点,它藏在草原的每一寸土地里,藏在牧民的每一句歌谣里。“镌刻”二字,写出了传说的深刻——不是浮在表面的故事,而是刻在土地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文明密码。“焰熊火燎烙印深深”,以“焰熊火燎”为喻,写出了传说对土地、对民族的影响——它如烈火般炽热,如烙印般深刻,草原文明的基因在岁月的流转中,从未被磨灭。
“撩拨琴瑟和鸣烟火里氤氲之息凝聚力量”,琴瑟本是中原传统乐器,而马头琴是草原民族的象征,诗人将“琴瑟”与“马头琴”并置,写出“琴瑟和鸣”的场景,这不是简单的乐器叠加,而是文化融合的象征。新疆哈密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本身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热土,“琴瑟和鸣”正是这种交融的诗意表达——意味着草原文明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烟火里氤氲之息凝聚力量”,“烟火”是生活的象征,“氤氲之息”是文化交融的气息,当生活与文化交织,便凝聚起了强大的力量,这份力量,便是文明传承的动力。
“那是一场又一场远古的梦,希翼一代又一代久违的希望”,这两句诗,将“远古的梦”与“希望”连接起来,点明了传承的意义。“远古的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不断更新、不断丰富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远古的梦”,每一代人都在为实现“梦”而努力。“希翼一代又一代久违的希望”,则写出了传承的目标——“希望”不再“久违”,每一代人都能在“远古的梦”的指引下,实现自己的梦想,草原文明在希望的光芒中,不断向前发展。
这些传承意象,以“连接”为核心,串联起远古与当下、过去与未来,它们让“远古的梦”有了传承的纽带,草原文明有了延续的力量。正是有了这些意象,《远古的梦》才从一首抒情诗,升华为一部承载文明传承的史诗。
三、情感:以情为魂,奏响忧伤与希望的生命交响
如果说意象是《远古的梦》的血肉,那么情感便是这首诗的灵魂。任泳儒在诗中,将“忧伤”与“希望”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编织成一曲动人的生命交响——忧伤是对历史的敬畏,希望是对未来的憧憬,二者交织共生,诗歌的情感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承载着文明的重量,又闪耀着生命的光芒。
(一)忧伤:沉淀千年的文明底色
《远古的梦》中,“忧伤”是贯穿始终的情感线索,但它不是消极的、绝望的,而是深沉的、厚重的,是草原文明在千年流转中沉淀的底色。
“律动久远的忧伤,惆怅蔓延厚重”,开篇便点出了这份“忧伤”的特质——是“久远”的,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是“厚重”的,不是轻浅的愁思,而是承载着草原文明兴衰的。这份“忧伤”,来自草原民族的生存史——游牧生活本就充满了艰辛,逐水草而居,要面对自然的挑战,要经历迁徙的奔波;来自草原文明的发展史——朝代更迭中,草原曾经历过动荡与战乱,文化曾面临过传承的危机;更来自对远古岁月的追忆——那些逝去的传说,那些远去的先民,都让这份“忧伤”变得更加深沉。
“那毡房里飘来马头琴悲伤蔓延悠扬魂梦”,马头琴的“悲伤”,是这份情感的具象化表达。马头琴的声音本就深沉悠扬,带着一丝苍凉,当它从毡房里飘出,那“悲伤”便如潮水般蔓延开来,整个草原都变得安静而深沉。这份“悲伤”,不是对苦难的抱怨,而是对历史的敬畏——承认草原文明曾经历过艰辛,却也正是这份艰辛,造就了草原民族坚韧、勇敢的品格;不是对过去的沉溺,而是在追忆中汲取力量——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这份“忧伤”,《远古的梦》有了深度与厚度。让诗歌不再是一味的赞美与歌颂,而是多了几分真实与深沉。告诉我们,草原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辽阔与安暖,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与记忆;“远古的梦”,不仅有美好的憧憬,也有对过往的追忆。正是这份“忧伤”,“梦”变得更加真实,更加动人。
(二)希望:照亮未来的生命之光
如果说“忧伤”是《远古的梦》的底色,那么“希望”便是这首诗的亮色,是穿透云层的光芒,是照亮未来的火种。
“草原潮湿的心啊,滋润崭新的希望”,这一句是情感的转折点。“草原潮湿的心”,既可以理解为草原在雨水的滋润下充满生机,也可以理解为草原承载着“久远的忧伤”而略显沉重,但正是这份“潮湿”,“滋润”出了“崭新的希望”。这份“希望”,来自草原的生机——“碧草馨香”“牛羊安暖”,是当下生活安稳的证明;来自牧民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人们有了追求更好未来的动力;更来自文明的传承——“从远古传说镌刻在这方沉爱的土地上”,远古的智慧与精神,为当下的人们注入了力量。
“拨云见日的光芒靓颖的追梦,一束光照亮草原之夜的深邃的眼神”,这两句将“希望”推向了高潮。“拨云见日”,写出了冲破困境、迎来光明的力量;“光芒靓颖”,写出了希望的明亮与美好。而“一束光照亮草原之夜的深邃的眼神”,则将“希望”与“人”连接起来——草原的夜晚或许深邃,但只要有“一束光”,就能照亮人们的“眼神”,而这“眼神”里,有对未来的憧憬,有对梦想的执着。这份“希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草原民族的努力中逐渐实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眼前,就在当下的。
“希翼一代又一代久违的希望”,则写出了“希望”的传承性。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希望”,每一代人都在为实现“希望”而努力。这份“希望”,从远古传到当下,又从当传递到未来,如同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草原文明的发展之路。
(三)忧伤与希望的交织:文明传承的生命密码
《远古的梦》里,“忧伤”与“希望”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交织共生的。没有“忧伤”的深沉,“希望”便显得轻飘;没有“希望”的明亮,“忧伤”便显得绝望。正是这份交织,诗歌的情感更加真实、更加动人,也让我们看到了文明传承的生命密码。
草原文明之所以能在千年流转中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正是因为它既没有忘记历史的“忧伤”,也没有放弃未来的“希望”——在“忧伤”中汲取教训,“希望”中奋勇前进,历史与未来的连接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而《远古的梦》,正是对这份生命密码的最好诠释——以“忧伤”为基,以“希望”为翼,草原文明的精神在诗歌中得以传承,得以升华。
这种情感的交织,也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无论是谁,都曾经历过“忧伤”,都曾有过对未来的“希望”,而《远古的梦》将这份共通的情感与草原文明的传承结合起来,读者在感受诗歌情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明的力量——告诉我们,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心中有希望,就能不断前进;无论走得多远,只要记住历史,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四、语言:以韵为骨,铸就刚柔并济的诗性之美
一首能承载文明史诗的诗歌,其语言必如草原上的胡杨,既有坚韧的骨架,又有柔软的枝叶——既要有大气磅礴的气势,能勾勒出天地的辽阔;又要有细腻灵动的笔触,能传递出情感的温度。《远古的梦》的语言,正是如此,以“韵”为骨,将质朴与华丽、刚健与柔美完美融合,铸就了刚柔并济的诗性之美。
(一)质朴:以直白之语写深沉之情
《远古的梦》的语言,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便是它的“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句式,没有刻意的雕琢,却以最直白的语言,传递出最深沉的情感。
“听一曲相思的《远古的梦》,天籁之音沁人心脾”“看那草地上的牛羊安暖在清风里啃吃着碧草馨香”“嗅到了牧民扬起的奶茶味酥油茶的味道”,这些句子,如同一席家常话,直白而亲切,却又充满了诗意。“听”“看”“嗅”,都是最常见的动词;“相思”“安暖”“浓郁”,都是最朴素的形容词;“奶茶”“酥油茶”“牛羊”“毡房”,都是最寻常的名词。但正是这些“寻常”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却产生了不寻常的效果——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听到了天籁之音,看到了草原风光,嗅到了生活气息。
这份“质朴”,来自诗人对草原的深厚感情。因为爱得深沉,所以无需刻意修饰;因为情真意切,所以无需华丽辞藻。诗人以最本真的语言,描写最熟悉的生活,传递最真挚的情感,读者在直白的语言中,感受到草原的美、生活的美、情感的美。这份“质朴”,也让《远古的梦》有了广泛的共鸣——无论读者是否去过草原,是否了解草原文明,都能从直白的语言中,读懂诗人对草原的热爱,读懂“远古的梦”的内涵。
(二)华丽:以灵动之笔绘绚烂之景
除了“质朴”,《远古的梦》的语言还带有恰到好处的“华丽”——不是浮夸的堆砌,而是灵动的点缀,诗歌的画面更加绚烂,情感更加饱满。
“悠荡洗涤心灵深处的韵音风情万种”“缝隙里斑斓千层”“拨云见日的光芒靓颖的追梦”,这些句子中的“风情万种”“斑斓千层”“靓颖”等词语,既华丽又灵动,为诗歌增添了绚烂的色彩。“风情万种”写出了音乐的柔美与多样,读者能想象出音乐的丰富内涵;“斑斓千层”写出了时光流转中沉淀的美好,读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精彩;“靓颖”写出了希望的明亮与美好,读者能看到未来的光芒。
诗人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过往烟云,云翻雨覆,云卷云舒”,以“云”为喻,写出了时光的流转、历史的变迁,既形象又贴切;“草原潮湿的心啊,滋润崭新的希望”,将草原拟人化,赋予它“心”的情感,草原变得有温度、有生命力。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没有显得刻意,反而让语言更加自然、灵动,诗歌的画面更加鲜活、绚烂。
(三)韵律:以自然之节奏谱文明之曲
作为一首以“音乐”为引的诗歌,《远古的梦》的语言还充满了“韵律感”——诗人通过句式的长短变化、词语的重复与对仗,营造出自然的节奏,语言如音乐般悠扬、流畅,如草原上的牧歌,婉转悠扬,动人心弦。
“听一曲相思的《远古的梦》,天籁之音沁人心脾;触碰灵魂的梵音啊,悠荡洗涤心灵深处的韵音风情万种”,前两句句式较短,节奏明快;后两句句式较长,节奏舒缓,长短结合,既有变化又有和谐。“律动久远的忧伤,惆怅蔓延厚重;浑厚了乐音缠绵缱绻,默然凝神的遐思”,这两句诗,前一句与后一句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律动”对“浑厚”,“忧伤”对“遐思”,既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韵律之美。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词语的重复,如“远古的梦”在诗中多次出现,既强化了主题,又让诗歌的节奏更加鲜明;“洗净铅华,洗净尘埃落定之后的灵魂”,“洗净”的重复,既突出了音乐与梦想的净化之力,又让语言的节奏更加舒缓、悠扬。这种“韵律感”,《远古的梦》不仅是一首可以读的诗,更是一首可以“唱”的诗——如同一曲草原牧歌,语言的流转中,传递着草原的美、情感的真、文明的魂。
五、升华:以梦为核,构建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
一首伟大的诗歌,不仅要能描绘出具体的场景、传递出真挚的情感,更要能升华主题,构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图腾。《远古的梦》的结尾,以“梦”为核,将全诗的情感、意象、思想汇聚一处,既呼应了开头,又升华了主题,“远古的梦”从个人的遐想,变成了跨越时空、连接民族的精神图腾。
“《远古的梦》就在耳边响起,过往烟云,云翻雨覆,云卷云舒,缝隙里斑斓千层”,开头一句,便将读者的思绪拉回了开篇的“听音”情境,“就在耳边响起”,写出了音乐的绵延不绝,也写出了“梦”的真实感。“过往烟云,云翻雨覆,云卷云舒”,以“云”为喻,概括了历史的变迁——既有“云翻雨覆”的动荡,也有“云卷云舒”的平和;“缝隙里斑斓千层”,则写出了在历史的变迁中,那些沉淀下来的美好与精彩——如同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时光的长河里,闪耀着光芒。
“穿越时空的思念和仁慈的惬意的生活,洗净铅华,洗净尘埃落定之后的灵魂”,这两句诗,是对“梦”的内涵的深度诠释。“穿越时空的思念”,写出了“梦”连接古今的力量——人们跨越时空,与远古的先民对话,与历史的文明共鸣;“仁慈的惬意的生活”,则写出了“梦”的核心——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仁慈”与“惬意”的追求。而“洗净铅华,洗净尘埃落定之后的灵魂”,则写出了“梦”的净化之力——能拂去人们心中的浮躁与功利,让灵魂回归本真,回归纯净。
“那是一场又一场远古的梦,希翼一代又一代久违的希望,拨云见日的光芒靓颖的追梦,一束光照亮草原之夜的深邃的眼神”,这几句诗,将“梦”与“希望”“追梦”“光芒”连接起来,点明了“梦”的意义。“一场又一场远古的梦”,写出了“梦”的传承性——它不是一个人的梦,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梦;不是一个时代的梦,而是跨越千年的梦。“希翼一代又一代久违的希望”,写出了“梦”的目标——让“希望”不再“久违”,每一代人都能在“梦”的指引下,实现自己的梦想。“拨云见日的光芒靓颖的追梦,一束光照亮草原之夜的深邃的眼神”,则写出了“梦”的力量——它如同一束光,能穿透黑暗,照亮未来;能给人勇气,让人勇敢追梦。
结尾的这些诗句,从“梦”的响起,到“过往烟云”的变迁,再到“穿越时空的思念”与“洗净灵魂”的力量,最后到“追梦”与“希望”的升华,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远古的梦”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温度、有力量、有传承的精神图腾——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个人与民族,连接着草原与世界。
这个精神图腾,不仅是草原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所有追寻根脉、向往美好的人们的精神寄托。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历史的传承;无论经历多少苦难,无论面对多少挑战,我们都要心怀希望,勇敢追梦。而《远古的梦》,正是这个精神图腾的诗意表达——以文字为载体,以情感为灵魂,“远古的梦”在当下绽放光芒,未来继续传承,成为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盏明灯。
六、结语:长歌不辍,梦照千秋
我们合上《远古的梦》,那悠扬的马头琴声仍在耳边回荡,那辽阔的草原风光仍在眼前浮现,那深沉的情感仍在心中激荡。任泳儒以一首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草原文明的大门,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与苍茫,感受到了牧民的热情与坚韧,感受到了文明的传承与希望。
《远古的梦》不是一首普通的抒情诗,而是一部镌刻在文字里的草原文明史诗,是一个跨越千年的精神图腾。以“音”为钥,开启时空之门;以“景”为卷,铺展文明长卷;以“情”为魂,奏响生命交响;以“韵”为骨,铸就诗性之美;以“梦”为核,构建精神图腾。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远古与当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未来与希望。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远古的梦》给了我们一份宁静与沉淀,我们在喧嚣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给了我们一份力量与勇气,我们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要记得回家的路;无论飞得多高,都要记得自己的根。
长歌不辍,梦照千秋。《远古的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描绘了草原的美、传递了真挚的情,更在于它传承了文明的魂、点燃了希望的火。草原文明在诗歌中得以延续,“远古的梦”在岁月中得以永恒。而这份永恒,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心怀敬畏,心怀希望,传承中创新,追梦中共进,草原的长歌永远回荡在天地之间,“远古的梦”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