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
为提升家长科学育儿综合素养,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课“全覆盖”。2023年,深圳市妇联根据国家11个部委、广东省16个部门联合通知精神要求,到2025年,深圳将实现社区家长学校100%覆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100%覆盖,社区、学校每年至少组织4次普惠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精品课程不少于100节。 这份通知曾让无数家庭充满期待:本是破解家庭育儿焦虑、打通家庭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民生举措,却在进社区落地中遭遇“居民不买账、活动难凑人”的冷遇。如今攻坚期不足3个月,这项关乎百千万家庭的民生工程落实得如何?记者以居民身份潜入罗湖、福田、宝安、龙岗、龙华等区社区家长学校,试图揭开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课“叫好不叫座”的真相。原来核心原因:三大矛盾割裂政策与需求。
课堂冷遇:一场只有7人的“必修课”案例1:
近日,深圳龙华区某社区青年夜校举办了一场家庭教育中的情绪、情感教育课,表面上看内容很受欢迎,而且特邀请了粤港澳大湾区著名家庭教育指导师王娅萌老师亲临现场授课,90分钟的课程,原本计划至少20位家长参加,结果只来了11人,而其中4人是因王老师慕名而来。但令人尴尬的是,第一堂课,主办方承办方负责人居然一个也没来,课后,多名家长表示,王老师的课特别接地气,干货满满,这么大的一个社区,为何只来了7个人?
案例2: 南山区某社区2024年第三季度开展6场家庭教育活动,4场主题为“幼小衔接准备”,覆盖对象集中在5-6岁儿童家庭。而该社区常住人口中,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占比达38%,此类家庭急需的“科学喂养”“早教启蒙”课程却1场未开;同时,社区内12-15岁青少年家庭呼吁的“网络沉迷”“中考压力疏导”等内容,也未被纳入计划。课后问卷显示,62%未参与居民认为“内容和我家情况不相关”。
案例3:
某周三晚7点,罗湖区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家庭教育课本该开课,可记者在现场看到,诺大的活动室里仅有3位老人和4位宝妈零散坐着,主讲的社区工作人员对着空座位叹气:“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报名不足10人了。”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在福田区某社区的“青春期亲子沟通”讲座上,半小时内陆续有5位家长提前离场,一位妈妈直言:“讲的都是网上能搜到的大道理,解决不了我家孩子沉迷游戏的实际问题。”龙华区某社区更曾出现极端情况:宣传海报贴了一周,最终只有2位社区志愿者到场“撑场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在社区随机采访的50位家长中,86%家长表示,“急需科学育儿指导”,但仅有12%参加过社区家庭教育课,63%的人甚至不知道社区有此类服务。“全覆盖”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何破局?
梗阻一:重视缺位,“软任务”让位于“硬指标”
“创卫、防疫、人口普查哪样都不能落,家庭教育指导课关键没人查进度,自然排到后面。”一位社区干部私下透露。记者调查发现,多数社区未将家庭教育工作真正纳入核心考核体系,挂一个牌子,做做样子,应付检查,既无专职人员负责,也未设立专项经费,往往由社区妇联干部或社区社工兼职承担。
这种重视缺位直接导致服务缩水。某社区为完成“每年4次宣传”的要求,将一次讲座拆分为“预告、开课、回顾、总结”四次宣传报送,实质内容并未增加。正如一位街道妇联负责人所言:“没有考核权重的工作,很容易变成“纸上谈兵“、‘纸上任务’。”
梗阻二:宣传失效,精准触达成“老大难”
“社区微信群里通知淹没在广告里,海报贴在宣传栏也没人看。”龙华区家长李女士的抱怨道出了关键问题。记者发现,社区宣传仍停留在“贴海报、发通知”完成任务的传统模式,对年轻家长聚集的短视频平台、家长社群几乎无涉足。
更突出的是供需错配。社区多主打“通识类”课程,如,手工操作则受欢迎,而家长们最需要的“幼小衔接”“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新时代A|智能、数字化时代育儿技巧”等专项内容却供给不足。宝安某社区曾尝试开设“亲子手工”课,则报名火爆,而后续跟风开设的“传统育儿”讲座却无人问津。
梗阻三:机制僵化,陷入“救火式”循环
“平时不重视,出问题才着急。”深圳市某街道妇联工作人员指出了基层工作的怪圈。记者了解到,不少社区只有在出现家庭矛盾激化、孩子逃学等问题严重时,才临时成立“救火队”介入,而本该前置的家庭教育指导却被长期忽视。
这种被动应对模式形成恶性循环:缺乏常态化家庭教育指导导致家庭问题频发,社区疲于“灭火”更无精力推进课程,最终陷入“越缺位越混乱”的困境。《光明日报》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现象: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的滞后性,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难以落地。
破局样板:“种子妈妈”如何做到场场满座?
就在多数社区陷入困境时,龙岗区横岗街道妇联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种子”妈妈培训模式给出了一个答案。记者在横岗街道某社区看到,一场“青春期孩子行为解码”课座无虚席,30多个座位全部坐满,还有多位家长站着听课——这已是该团队连续第9场满员活动。
“花小钱办大事,关键在激活内生动力。”一位参加该项目培训的种子妈妈动情地说,他们的核心做法是“专业赋能+本土传播”:首先联合有资质的线上线下课程平台,对40多位热心家长进行6天线下系统培训,内容涵盖课程设计、情绪管理、沟通技巧、0-18岁孩子各个时期的关键敏感期、家庭问题亲子教育应急处理等专业能力;随后将这些“种子妈妈”组成延伸服务宣讲团,分派到9个社区巡回授课。 “她讲的都是身边事,比其他社区所谓专家更接地气。”参加过课程的张女士说。“种子妈妈”李姐则表示:“自己也是宝妈,知道大家最愁啥,课程都是按需设计的。”街道妇联还建立激励机制,对每场参与人数超20人的“种子妈妈”给予积分和奖励,可兑换长期免费专业培训名额。
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解决了专业度不足的难题。据了解,通过该模式家庭教育志愿者已在9个社区开展家庭教育、亲子课程近100场次,覆盖社区居民近3000余人次,课程满意度达98%以上,远超传统模式。
破局:从“全覆盖”到“精准触达”
横岗街道妇联的实践构建的“街道-社区”两级指导服务体系,明确了场地、人员、经费等硬性保障,其“家长志愿组团互助、社区链接资源”的模式已成为一个创新样板。
要让社区家庭教育从“遇冷”变“受热”,需跳出“重形式覆盖、轻内容实效”的误区,聚焦“需求匹配、场景灵活、信任构建”:
一是建立“家庭需求调研机制”:每月通过学校、社区网格收集家长诉求,按“低龄早教”“学龄习惯”“青春期心理”分类设计课程;
二是推出拥有“线上+线下”课程的第三方平台灵活场景:线下活动增加周末下午、工作日午休场次,线上同步直播课程并提供回放,方便家长系统化学习;
三是强化“专业背书与口碑传播”:联合本地知名家庭教育机构组建讲师团,在社区公示讲师资质,并邀请参与过的家长分享体验,提升信任度。
专家指导:破解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推广难题需打通“三道关”
爱德教育创始人、粤港澳大湾区著名家庭教育指导师王娅萌老师认为:破解社区家庭教育推广难题需打通“三道关”。
一是考核关,需明确权重。将家庭教育服务纳入社区工作核心考核指标,建立“参与率、满意度、问题解决率”三维评价体系,倒逼重视程度提升。正如《中国教育报》所强调的,制度保障是夯实社区服务基础的关键。
二是供给关,要精准匹配。建立家长需求数据库,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结构设计分层家庭教育系列课程,与此同时,引入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力量,增强课程实用性,整合社会第三方机构多元资源的做法,可为社区提供借鉴。
三是机制关,应激活本土力量。推广“种子妈妈”式的本土赋能模式,培育社区内生服务团队,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妇联、教育、卫健等部门资源,避免单打独斗。
王娅萌老师强调指出,深圳距离2025年的“全覆盖”目标节点仅剩不足3月,深圳的实践已清晰表明:社区家庭教育课不是“软任务”,而是基层治理的“硬支撑”。当更多社区能从“被动完成指标”转向“主动回应需求”,这场关乎百千万家庭的民生工程才能真正走深走实落地生根。
摄影:刘爱平
编辑:刘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