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路夕照
文/朱思富
当暮色如一匹揉皱的锦缎,轻轻覆在乡路上时,电线杆的影子便与电线交织成琴弦,弹奏着乡野的晨昏线。那轮悬在路尽头的红日,恍若被遗落的琥珀灯笼,将天地万物都浸泡在蜜色的光晕里。
我立在岔路口,看一辆三轮车载着晚霞驶来。车斗里的青菜还沾着泥土的呼吸,老人鬓角的白发却已染尽岁月的霜色。车轮碾过碎石的声响,与远处的鸡鸣犬吠应和着,谱成一支未被收录的民间小调。几辆电动车静默地停靠在路边,像忠实的守望者,守护着这份属于土地的安宁。
记忆中的归途总与这般光影重叠。少时放学的脚步踏碎满地碎金,影子忽而变长忽而缩短,仿佛在丈量成长的刻度。道旁的白杨树是四季的司仪:新芽在暮春的夕阳里颤动,如绿色的音符;盛夏的浓荫筛落光斑,织就跳动的琴键;深秋的落叶铺成红毯,送归人走向暖黄的灯火;就连冬日的枝桠,也在暮色中勾勒出遒劲的线条,恰似被时光淬炼的水墨画。
那些立在田间的电线杆,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诗行。幼时总猜想,电线里流淌的或许是远方的歌谣,将城市的喧嚣与乡野的静谧编织成网。此刻它们披着斜阳的鎏金外衣,电线则化作岁月的琴弦,在晚风中震颤着光阴的韵律。
欧式风格的小楼突兀却和谐地立在路旁,彩色玻璃窗折射出彩虹的碎片。它像一个标点符号,标注着乡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邂逅。篱笆外的田野泛着绸缎般的光泽,沉甸甸的稻穗在暮色中低垂,那是土地对耕耘者最质朴的馈赠。
当最后一缕霞光吻别地平线,乡路陷入深蓝的梦境。路灯次第亮起,恰似散落在夜幕里的星子。晚风掠过沟渠,带来泥土与草木的呼吸,混合着远处灶膛里飘来的炊烟气息。
这条颠簸的归途,丈量着游子的乡愁与归心。它是母亲鬓角的银丝,是父亲掌心的老茧,是屋檐下悬挂的辣椒串,是场院里堆积的麦秸秆。每一道车辙都刻着岁月的密码,每一块砖石都沉淀着光阴的故事。
此刻,我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行,仿佛走在记忆的长廊里。那些在乡路上追逐萤火虫的夏夜,那些在暮色中等待父母归家的黄昏,那些与伙伴们分享零食的放学时光,都化作路边的野花,在记忆的春风里永远绽放。
当路灯将我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我知道,这条蜿蜒的乡路永远通向温暖的所在。它是血脉里的根,是灵魂深处的光,是无论走多远都能循着暮色找到的归巢。

作者简介: 朱思富,洪湖市政协委员,洪湖市作家协会会员,洪湖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骨干教师,曾担任中国教师报电子版责任编辑、编辑,撰写过两百多篇教学论文和散文发表在《环球文学网》《中华作家网》《中国诗歌散文精品》《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荆州日报》《荆州晚报》《世界大同文化传媒》《作家美文》《作家驿站》《作家家园》等多家报刊和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