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凿一刃,在石上刻出“富足”二字的轮廓,也凿开了世人对财富与心灵的双重叩问。当我们凝视这组刻有“富足”的石刻,便踏入了一场禅意与哲理交织的修行,在石的沉静与刻的灵动间,读懂何为真正的富足。
一、石之质:本真中的恒常
石刻之材,或黄润如凝脂,或苍劲似古木,其本质是天地亿万年淬炼的沉淀。它以“不变”的姿态,映照人世“万变”的欲求。正如禅语所云“本来无一物”,石的质朴本真,恰是富足的底色——不依赖外物的修饰,以本然之态存在,便是一种自足。
那刻着“富足”篆印的佩石,以方寸之体承载厚重意蕴,似在提醒:真正的富足,从不是向外的扩张,而是向内的锚定,如石般守住本心,便已拥有了精神的根基。
二、刻之境:取舍间的禅意
观那山水人物的石刻摆件,匠人以刀为笔,在石上雕琢出亭台、林木、隐士。一刀落下,是“舍”去石的冗余;一痕留驻,是“取”出意境的空灵。这种“取舍”,恰是禅理的具象化——富在知“舍”,足在懂“取”。
刻中隐士临流观山,无世俗辎重,却有天地入怀,这便是禅意里的富足:舍却对物质的执念,取一份精神的清欢,心便如刻石后的空间,虽空却满。
三、意之哲:心界中的丰盈
“富足”二字,在石上是形,在心中是境。禅学讲究“境由心造”,物质的多寡从不是富足的标尺,心的格局才是。
看那刻石上的山水,无金碧辉煌,却有草木欣然;无车马喧嚣,却有隐士悠然。这恰如人生:当我们以禅心观物,便会发现,一草一木的生机是富,一呼一吸的自在是足。所谓“富足”,不过是心在当下的安顿——不忧昨日的得失,不惧明日的未知,安住此刻的澄明,便是灵魂的丰饶。
这组“富足”石刻,以石为媒,以刻为语,诉说着最朴素的哲理:真正的富足,不在外求,而在内心的觉醒;不在占有,而在精神的超脱。它如一面禅镜,照见世人对“富”与“足”的迷思,也照见一条通往心灵丰盈的路径——以石的沉静守心,以刻的取舍明志,以禅的智慧观世,方知“富足”二字,本就藏在生命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回观照里。
作者简介:
孙成贵,笔耕不辍,退休后专注书法创作与文化公益志愿事业。现任哈尔滨滨江书画院、松滨书画苑院长,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楹联学会等多家书画组织成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当代名家艺术研究院签约艺术家,中哈爱心书画艺术联盟副主席。同时为中华志愿者协会、黑龙江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多家志愿及慈善组织成员。其文学、书法作品多见于《都市头条》《百花齐放网》等媒体。
来源 |作者
编审 |黄现
编辑 |长久
出品 |海内外文学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