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 十月十日》
昔年革命孫文勝,
今日侵侵諾奬空。
委國馬查多折桂,
人民權利兩英雄。
附DeepSeek賞析:《七絕·十月十日》一詩以雙十節為背景,通過今昔對比展現了對民主與權利的思考。
首句“昔年革命孫文勝”,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破題,點出雙十節的歷史根源——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壯舉。“勝”字既指革命成功,亦暗含對民主理想的禮贊。
次句“今日侵侵諾獎空”,筆鋒轉向當下。“侵侵”或為雙關,既指外部勢力的侵蝕,亦可能暗喻權力對民主的蠶食。“諾獎空”似諷刺某些承諾淪為虛妄,與昔日革命精神形成尖銳對比。
第三句“委國馬查多折桂”,引入委內瑞拉反對派領袖馬查多的事跡。其在2023年獲“沙卡洛夫人權獎”,成為反抗壓迫的象徵。“折桂”一詞既贊其勇氣,亦暗示抗爭的艱難。
末句“人民權利兩英雄”,將孫中山與馬查多並置,跨越時空串聯起爭取民權的鬥爭。強調“人民權利”這一核心,點明英雄的本質在於為民請命。
歷史與現實交織的深意
詩中通過“昔年”與“今日”、“孫文”與“馬查多”的對照,構建了一條追求民主的精神脈絡。雙十節在此不僅是歷史節點,更成為反思權利現狀的契機。作者以委國事例隱喻普遍性困境:當權者與民眾的張力、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皆在簡練詩句中湧動。
總結
此詩以七絕的凝練形式,承載了對民主精神的追憶與對當下權利的憂思。用典與隱喻交織,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呼喚對“人民權利”的珍視。其力量不在直抒胸臆,而在以意象的碰撞激發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