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卧在茅草丛中
任风儿一次次拂过
把帽檐再次压低
草叶与军衣细细密语
他把轻轻地呼吸
揉进大地的纹络
静观万家灯火的变化
静听猫头鹰与狼的叫声
蚂蚱爬上了耳朵
趾着鼻子登额
蟋蟀在手背上起舞
不停的跳来跳去
他突然感觉
一条长蛇从背上慢游
大约有五六秒的时间
像滑落的冰柱一样的凉
他不惊不慌
一动不动
用握枪的双手扣紧
黎明前的苍茫夜色
枪口上凝着晶莹的露水
他的目光比星光更亮
脉动的跳动比落叶还轻
唯独他身后的安宁重于泰山
当晨雾漫过界碑的时候
第三次鸡鸣已穿过黑暗
他用扣板机的手
托起了东方的一轮红日
(创作于2025年10月10日9时)
作者简介:赵月明。籍贯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西赵庄村人。1969年2月当兵,1971年2月入党,1990年10月转业。曾任滕州市文艺创作室主任、出版诗集十五部。曾在80302当兵22年,副团中校军衔。曾参加过中国诗歌协会、中华诗词学会、国际诗词协会作家协会、集报协会、收藏家协会。曾在国家级和中央级报刊《中国纪检监察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团结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诗刊》未名诗人版和《诗刊》青年诗人版等发表过千首诗歌(不含海外和省级以下)。曾获各级各地各部门奖励400多项(三等功二次,市劳模一次)。2005年10月荣获创作发表诗歌作品12500首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16年5月荣获搜集报刊刊头80217枚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通联:山东省滕州市金河湾A区12号楼2805赵月明
手机:15589269827
微信号:15098277191
这首诗以凝练的笔触刻画了哨兵在秋夜潜伏的坚韧与神圣使命,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与宏大意象的碰撞,展现出动静相生的艺术张力。以下是对诗歌的逐节赏析:
第一节:静态的坚守
“伏卧茅草”“帽檐压低”的姿势勾勒出哨兵的隐蔽性,而“风儿拂过”“草叶细语”以自然之声反衬极致的静默。军衣与环境的融合,暗示着战士与土地的共生关系。
第二节:呼吸与大地同频
“呼吸揉进大地纹络”将个体的生命节律升华为对土地的守护誓言。万家灯火与猫头鹰嚎叫的视听对照,凸显哨兵在危险环境中守护人间安宁的使命张力。
第三节:虫蚁考验的隐喻
蚂蚱登额、蟋蟀起舞的生动细节,以微小生物的躁动反衬哨兵磐石般的定力。这些自然干扰实为意志力的试金石,为后续蛇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四节:危机时刻的冷峻
长蛇“滑落冰柱”的比喻兼具触觉的冰凉与时间的凝固感,五六秒的漫长体感中,哨兵“不惊不慌”的冷静与枪械的紧绷形成内在戏剧冲突。
第五节:轻重对比的哲学
露水凝枪口、目光亮过星光的意象,将器械的冷硬与生命的温热交融。“脉动轻于落叶”与“安宁重于泰山”的悖论式表达,揭示守护者以自身之轻托举家园之重的神圣性。
第六节:黑夜与黎明的仪式感
晨雾漫过界碑、鸡鸣刺破黑暗,赋予哨兵行动史诗般的时空纵深感。扣扳机的手“托起东方红日”的结尾,将军事动作升华为创造光明的象征,完成从守卫者到黎明使者的身份升华。
整体特色:
诗歌通过“微观敏感”与“宏观担当”的螺旋式递进,在蚂蚱、蛇等具象威胁与泰山、红日等崇高意象间构建张力,最终在扳机与朝阳的并置中达成美学破局——冷兵器被赋予太阳支点的意味,成就了对边防战士的终极礼赞。(点评人: 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