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取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作者:赵庆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省市委党校恢复了正规化办学。那一年江苏省委党校开始招收两年制脱产学习大专班,要求单位推荐、中共党员、高中以上学历、三十五周岁以下在职人员,我当时在徐圩盐场任党委秘书,有幸被场党委和省盐务管理局组织部推荐为报考省委党校候选人,二十天后去省委党校参加三科考试。为提高录取率,市委组织部专门在市委党校举办半个月培训,我报名参加了培训。
到市委党校培训班开学时我才得知,此次全市参加省委党校招考人员共计二十三人,一般是各县区和大单位推荐两人,市有关部门各一人,学历不等,最低高中,其中有一半同志为大专和本科学历。面对这种状况,自己倍感压力,只能放下包袱,奋力拼搏了。
六月天气,正是炎热之时,所谓辅导,其实大部份时间是自学,因为是党校首次招生,没有固定模式可参照,辅导老师只能泛指一些书籍和内容让我们自学为主。记得中途因为一岁半的孩子在家整天念叨找爸爸,夫人上班忙,就让我老妈带着孩子到市委党校看我,看到我很开心,半小时后让她离开却不让了,哭着喊着我不走,我要爸爸……孩子的哭闹并没有影响我认真学习的情绪,因为我明白,小孩依赖父母是天性,不一会便会忘记,还会天真活泼可爱。而我复习、考试、上学的机遇是难得的,错过也可能此生很难再有。所以我在市委党校复习的半个月,我是抓住点滴时间看书学习,力争考出好成绩。
六月底,我们二十三人一同来到位居南京朝天宫边上的省委党校参加考试,上午考试还算顺利,下午那场考试可真是不那么顺畅。考试刚开始没有半小时偶遇停电,教室里灯不亮因为大白天还将就,电风扇停掉可就不那么舒服了,因为那时党校还没有普及空调。南京是长江三大火炉之一,六月天的午后,室内温度可想而知,加上我们参考人员本来就心急,情绪不稳,很快个个汗流浃背,仿佛被从水中捞出一般。好在没过一会便有一批工作人员将大批冰块抬到教室,总算是把温度降了下来。
两天的考试总算在紧张中过去了,但是,我的心中并没有感觉轻松。因为在我们和党校教师的交谈中获知,这次全省来参考有四百多人,而学校准备收一个班,在一百人左右,同时为保证生源的质量,要求每门功课都要及格,就是说要达到六十分,最低是三门考试成绩必须在一百八十分以上才能通过。我之所以心中没底,是因为考试结束这两天,通过同学们相互核对答案,基本上能预估出自己考试分数,而我经过反复推敲思考,预估我的三门总分在一百七十六分上下,我将作文分定在能获七十分,作文分占考卷总分为四十分。
带着忐忑不安之心回到连云港市,下车后我没有急着回徐圩盐场,而是来到淮北盐务管理局,那时还没改为江苏省盐务管理局,找到组织部长李英才(李部长是我在江苏盐业技校上学时的盐校书记校长)向他详细汇报了去南京省党校考试情况,并将自己的担心一并讲了出来。李部长听后安慰我说:这次没考好以后还有机会,平时不要放松学习。以后发生的事果然印证了老书记的话,他又给了我一次考试的机会。
回到单位正常上班有十天左右,一天场党委五名成员正在书记办公室开党委会,我是党委秘书在做记录,这时套间书记办公桌上公共电话响起,我进去接起一问,是局组织部找书记的,党委周书记接完电话告诉我,小赵机会又来了,市委党校今年也招大专班,场党委原来推荐的同志是初中生,组织部审查不合格,要求我们重新推荐,并建议可以推荐赵庆熙同志,正好党委成员都在,大家可以议一议。毫无悬念,我又被推荐报考市委党校,于是第二天我到市委党校参加为期半个月的学习辅导。
半个月辅导复习很快结束了,在考试的前一天,我们到市委组织部拿准考证,组织部干部培训科邵科长正忙得不亦乐呼,我向他领取我的准考证时,他找了两遍没有找到,当我再次提到我的名子时,他忽然想起说道:“你的不用找了,你和港务局的张耀华同志己被省委党校录取了。”我惊诧之余想到,省委党校在南京,而市委党校在本市,我孩子小,能转到市委党校上学,又能照顾家庭,实在不行我再重新考市委党校。邵科长一听马上不依,他说:“我们全市派二十三人去,只考两人,你再不去,我们怎么向市委交待?”
最终,我的市委党校也没有考成。
2016年8月20日写于江苏连云港
作者简介:赵庆熙 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