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四章
——与国际大都市的深度对话
徐一化
上海,如同一部磅礴浩瀚的活态史诗,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叩问,每一次凝望都是一次对话。它并非沉默的巨石丛林,而是一个时空折叠的万花筒,以浦江为轴,日夜不息地旋转,展示着历史沉淀的厚重与未来迸发的锐气。下面记载的,并非浮光掠影的指南,而是一场深度的精神寻访。我们将以四个棱镜,折射其灵魂的多维光谱:在外滩的堤岸阅读石头写就的编年史,在陆家嘴的天际线仰望云端的现代神话,在石库门的弄堂走进城市记忆的深处,在子夜的星辉下感受都市脉搏的真实心跳。此刻,让我翻开扉页,开启这场与伟大国际大都市的深度对话。
第一章:“阅读”外滩
我总以为,“阅读”外滩,需要选择一种仪式。这个秋日,我避开了所有被推荐的时辰——不在华灯初上的璀璨里,不在晨曦微露的清寂中,却选择了国庆长假最后一天的午后。我想看看,当数十万颗心跳同时涌向这片堤岸,当喧嚣本身成为一种景观,外滩,这位历经风雨的贵族,将如何保持他亘古的沉默与庄严。
一、堤岸听涛:建筑群的百年复调
从南京东路步入中山东一路,仿佛一步跨过了时间的门槛。身后是摩登都市永不停歇的脉搏,眼前,是五十二幢建筑连成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它们不是冰冷的石头森林,而是一部用花岗岩镌刻的立体史书。
阳光斜照在海关大钟的钟面上,那浑厚的报时声,穿透了一个世纪的烟云。我细细阅读着这些建筑的立面:巴洛克式的繁复雕花里藏着旧日的野心,罗马廊柱支撑着不变的庄严,哥特尖塔刺向苍穹,仿佛在向天空发问。更有Art Deco风格的几何线条,简洁明快,一如爵士时代残留的节奏。这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一曲恢弘的复调合唱。每幢建筑都曾是一种声音,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欲望与审美,如今,它们摒弃了各自的原调,和谐地融入了“外滩”这首永恒的乐章里。
我靠在微凉的石栏上,回望这片建筑群。它们不再是殖民的伤疤,而是时间的琥珀,将历史凝固成一种可供凝视的美。此刻,一位父亲将孩子扛上肩头,指着和平饭店的墨绿色金字塔顶,讲述着他听来的故事。石头不会说话,但故事在人群的接力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二、桥脉春秋:钢桁架上的时空叠影
向北而行,外白渡桥便横亘于眼前。它是一座钢铁的虹桥,更是一位连接历史与现在的沉默使者。我踏上桥面,脚下是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也是上海过去与未来的分水岭。
桥身的铆钉与钢架,交织成工业时代的力与美。我仿佛能看到,百年前,人力车、有轨电车与长衫马褂的身影曾从此经过;而今天,流光溢彩的游轮从桥下穿行,身着时尚服饰的年轻人倚着桥栏自拍。这座上海第一座钢铁桥,见证了太多的“第一”与“巨变”。它像一个坚毅的坐标原点,任凭两岸风景如何天翻地覆,自身却岿然不动,度量着这座城市的生长速度。
站在桥中央,视野极为开阔。一侧,是外滩源的老建筑,静谧而深沉;另一侧,陆家嘴的摩天楼群拔地而起,充满了未来的锐气。外白渡桥,就这样冷静地横亘在时空的缝隙里,它不言语,却道尽了一切:关于传承,关于对话,关于一座城市勇往直前的秘密。
三、广场回响:铜像下的城市心跳
走下外白渡桥,便到了外滩的核心——陈毅广场。这里是观赏浦江两岸风光的经典视角,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原点。
新中国首任上海市长陈毅先生的铜像,巍然屹立。他身披大衣,目光如炬,望向对岸蓬勃生长的浦东。这目光,曾见证了一个新政权的诞生,也预见了一座国际都会的崛起。广场上人流如织,但在这尊铜像周围,总有一种无形的肃穆。游客们在此驻足,不仅是为合影,而且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致敬。致敬的,或许不仅是这位市长个人,更是致敬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开拓精神。
我注意到,许多旅行团的导游,都会在此停下脚步,挥动着小旗,讲述上海从一片滩涂到世界名城的传奇。陈毅广场,就像一本书的序章,为所有渴望了解上海的人,提供了一个充满力量的阅读起点。城市的喧嚣在此沉淀为一种历史的回响,每一个抵达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股推动巨轮前行的、深沉而有力的心跳。
四、人潮与江风:一场永恒的流动盛宴
国庆期间的外滩,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演出。我被人群的暖流裹挟着,感受着一种蓬勃的、喜悦的生命力。来自天南地北的方言在此交汇,孩子们手中挥舞着小小的国旗,情侣们依偎着等待夜幕降临。这是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繁华、生动,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暖。
我忽然明白了此行寻找的“新意”。外滩的伟大,不在于它静止的风景,而在于它永远是一场“正在进行时”的对话。万国建筑群是历史的低语,外白渡桥是时空的骨架,陈毅广场是精神的基石,而眼前这涌动的人群,才是这座城市永不枯竭的血液与灵魂。是他们,用今天的笑容和脚步,为古老的外滩注入了最新的注释。
江风依旧,它吹过了一百年前的货轮汽笛,吹过了半个世纪前的建设号角,今天,又吹拂着这些幸福而平静的面庞。这风,才是外滩真正的主人,它见证了一切,包容了一切,又更新了一切。
夜色渐浓,对岸的霓虹骤然亮起,人群发出一阵惊叹。而我,却在此时选择了离开。因为我已找到了答案:外滩的永恒,不在于它的完美无瑕,而在于它强大的包容性——它能容纳历史的沉重与轻快,能承载个人的渺小与时代的宏大。它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时间的深刻对话,而每一次对话,都让人感到,不虚此行。 这篇小散文,便是我此次“阅读”外滩后,最诚实的笔记。
第二章:仰望陆家嘴
上海陆家嘴,天如此之蓝,仿佛倒扣的魔都碧落,那蓝深邃得没有一丝杂质。那蓝,不是寻常的淡蓝或湖蓝,而是一种近乎神话的宝石蓝,像是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的琼浆,将整个陆家嘴温柔地包裹。这蓝天,那白云,将我彻底征服了。
云朵自由无羁,是这片蓝绸上最灵动的笔触。它们洁白柔绵如新弹的棉絮,又如成群温顺的羔羊,迈着从容的步子,悠悠行走于无穷无尽的玉宇穹庐。它们仿佛拥有独立的意志,悠然自得地踱过上海中心大厦、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这些摩天巨楼的肩际,时而轻抚着冰冷的玻璃幕墙,时而环绕着挺拔的尖顶,为这片由钢铁水泥构筑的森林,平添了几分飘逸的仙气。
那浮云流转幻化,瞬息万变,似苍穹执巨笔,于天际肆意挥洒,上演着一场瞬息万变的默剧。东方明珠璀璨如珠的塔身,屹立于浦江之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遥相对望,勾勒出现代与历史交融的城市天际线。两颗硕大的球体悬于蓝天白云之端,宛若被时光串起的明珠,映照着浦东的蓬勃脉搏。塔下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步履匆匆,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而塔顶的天空,却永远那么辽阔、那么宁静。这种对比真奇妙,一边是现代都市的喧嚣与活力,另一边是亘古不变的自然与诗意。方才还是一片轻纱薄绡,转眼间便聚合成巍峨肃立的雪山,峰峦叠嶂,在日光下泛着圣洁的光晕;我还未及细看,那雪山又倏忽散开,化作万千丝缕,温柔得如同仙女挥动的素练,在风中缓缓飘散。陆家嘴的尖顶与广厦,就在这流云的背景下昂然擎立。午后澄澈的阳光,如同最挑剔的灯光师,以极佳的角度倾泻而下,为每一栋建筑勾勒出锐利而硬朗的剪影。我似乎感到,玻璃幕墙不再是冰冷的反射体,而是变成了光的乐器,与云影嬉戏,折射出璀璨的金芒,仿佛整个建筑群都被一只无形巨手用匠心细细洗刷过,线条愈发显得清晰、坚毅,充满了现代文明的力量感。
天地,在此刻构成一幕奇妙的交响。下方,是世界大都市澎湃的心跳,是经济血脉的奔流,是浓缩了这个时代最前沿的竞争与活力;上方,是亘古不变的辽阔与高远,是白云千载的空悠。现代大都市急促而有力的呼吸,竟与自然界的辽阔空阔如此悄然地融合,达成了短暂的和谐。那方无垠的蓝幕,便是一方最神奇的舞台,任白云这位天才的舞者恣意挥洒。它们时而如涛涛江水,奔涌向前,气势磅礴;时而又如凝固的雪域,静谧安详,悬浮于天际。这苍穹,恰似造物主挥毫泼彩的调色盘,以最纯粹的蓝与白,绘制着动人心魄的画卷。
当我站在这宏大风景的街头,不由得会屏住呼吸。平日里那忙碌焦躁的心绪,仿佛也被这蓝天白云洗涤了一般。在那一刹那的静默里,我似乎能听到一种隐秘而轻巧的交语——那是冰冷的钢筋森林与纯澈的自然之间进行的、无需言语的对话。建筑向天空诉说着我们人类的智慧与创造,而天空则用云影的变幻和光线的流转,回应以永恒的诗意与慰藉。我掏出手机,想把这美景拍下来,却又觉得照片根本无法捕捉到它万分之一的美。有些风景,只能用眼睛去看,用心去记。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时刻,暂时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天,让心灵在蓝天白云中得到片刻的喘息。突然,我意识到,陆家嘴的蓝天白云,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而且是一剂情绪治愈的良药,是情绪价值的集中体现。它让我们明白,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也别忘了偶尔抬头,感受一下来自天空的温柔与诗意。
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当我们人类极致的匠艺与自然纯粹的鬼斧神工同台唱和,魔都上海陆家嘴就不再仅仅是一个金融中心,它升华变成了一行行瑰丽的诗,被书写在无垠的、一尘不染的蓝色绸缎之上。这诗篇,吟诵的是现代与永恒的邂逅,是力量与柔美的拥抱,是人类文明在自然怀抱中写下的、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我们每一个驻足仰望的人,都成了这诗篇的读者,也是这壮丽景致的注脚。在心灵的深处,我们都可以刻下这难以磨灭的蔚蓝记忆。
第三章:走进石库门
石库门,上海独有的风景。初到上海时,我不是用眼睛先看见它的,而是用耳朵听见它的。那声音,是上海城市交响乐中一段独特而坚韧的声部。
它不同于陆家嘴玻璃幕墙间呼啸而过的风声,也不同于南京东路步行街上潮水般的喧哗。那是一种被岁月浸染得温润、被人间烟火煨得暖透的共鸣,从一排排灰瓦压顶、红砖嵌线的建筑群里弥漫出来,从那一个个雕着西洋花纹却又斑驳了的门楣下,丝丝缕缕地流淌出来。我站在街边,被这声音轻轻包裹,忽然就懂了——这便是石库门,上海胸膛上最深的皱褶,刻录着城市传奇的活态档案,也是当下正在激烈博弈的现实现场。
历史的画卷,在我耳边徐徐展开。我曾蹲在弄堂口,听一位白发老翁摇着蒲扇说,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这座江南县城被骤然抛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巨大的移民潮水般涌入,原有的城厢不堪重负。于是,一种奇特的、充满务实智慧的“杂交”建筑应运而生。地产商引进西方联排住宅的模式以节约地皮,却又在骨子里保留了江南民居合院式的生活理想,将其浓缩成一个进门处的“天井”。老翁指着不远处一方小小的天空告诉我,那便是天井,是拥挤生存中向天空讨要的一口自由呼吸,是家与外部世界的缓冲地带。我抬头望去,那以花岗岩或宁波红石砌筑的“石”头门框,厚重坚固,仿佛是安全感与内向性的宣言;门楣上巴洛克或希腊式的雕花,是殖民风潮留下的审美印记,却又被本地工匠不经意地融入了中式吉祥纹样。那一刻,我仿佛能触摸这“库”门之内,那个以天井为中心,灶披间、客堂、前楼、亭子间、三层阁层层递进的、等级森严又唇齿相依的微缩宇宙。
在我看来,石库门应该是东西方文明在一次剧烈碰撞中,妥协与融合的宁馨儿。它没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那般趾高气扬,它生来就是为了“容纳”——容纳漂泊,容纳梦想,容纳最普通的生计。我曾在一本描写石库门的旧书里读到,从鲁迅犀利的笔锋,到张爱玲苍凉的月亮;从我们共产党员在亭子间的秘密集会,到无数小职员在客堂间日复一日的悲喜……上海大部分的现代城市传奇,都曾在这片土壤里发酵、生长。我试着想象,在那样逼仄的空间里,人们如何“螺蛳壳里做道场”,在狭小中求安稳,在琐碎中创精致。这份精明与坚韧,或许就是上海城市精神最深厚的底色,也让我对这座城市多了一份理解与敬佩。
而一种现实,正在不远处生动地上演。我曾怀着期待走进一些经过精心修缮的石库门。外表依旧是旧时风貌,乌漆大门、铜质门环一样不少,但内部已是设计现代的公寓、格调高雅的画廊、香气四溢的精品咖啡馆。新天地、田子坊成了全球游客的打卡地。我为石库门的物理形态被保存而庆幸,但心中又隐隐有些失落。它似乎从一种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所”,变成了一种消费主义的“景观符号”;从一种有机的“社区存在”,变成了一种被观赏的“文化象征”。原住民迁走了,那份根植于日常的、鲜活的文化记忆也随之流散。我不禁想问,这种“保护”,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延续,在多大程度上又是一种高级的抹除?
石库门的现实意义,正尖锐地体现在这种两难困境中。它不再是静默的历史遗迹,而是城市发展理念交锋的前沿。它向我,也向所有关心这座城市的人发问:在追求现代化效率的同时,如何安放城市的记忆与灵魂?历史街区的保护,能否超越“博物馆式”的封存或“绅士化”的驱离,探索一条让原生态生活与现代化改善共存的“有机更新”之路?能否让修缮不止于外墙,更惠及内部设施,让老居民能有尊严地留下,让社区网络得以延续?我想,这需要的不只是资金和技术,更是更多的管理智慧与人文关怀。
暮色中,我再次走进一条普通的石库门弄堂。弄堂里的灯次第亮起,是那种暖黄色的、令人安心的光。那光晕温柔地笼罩着斑驳的砖墙,仿佛时光老人正就着这灯光,一针一线地试图缝补城市的记忆。而在更远处,摩天楼的LED幕墙正变幻出璀璨的未来图景。
我忽然觉得,石库门之于上海,恰如一件祖传的、穿旧了的丝绒旗袍。肘部已磨得发亮,腰身或许也不再完全合体,但它的剪裁依旧述说着往日的风华,它的质感蕴藏着家族的体温。上海的伟大,或许不在于它学会了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彻底告别,而在于它能否真正懂得,在义无反顾奔向未来的征程中,该如何审视、善待并激活这些刻在灵魂皱褶里的、既沉重又珍贵的遗产。石库门的回声,不应只留在旅游画册里,更应响彻在我的心间,也响彻在每一位关心这座城市未来的人的心间。它提醒我们:一座真正的全球城市,其魅力不仅在于天际线的高度,而且在于它历史记忆的深度和人文关怀的温度。
第四章:感受“夜上海”
一、月下桥痕:钢铁虹桥的寂静叙事
在魔都上海,当陆家嘴的霓虹在每天晚间十点准时隐去,这座世界大都市才真正向我袒露它的秘密。
这并非游客眼中的夜上海,既无外滩流光溢彩的喧嚣,亦乏新天地杯觥交错的繁华。我笔下的夜上海,始于延安高架路下一家烧烤小饭店收拢的棚伞又重新撑开,始于复旦留学生公寓旁,出租车司机交班时那一声疲惫的叹息。因三十余年新闻职业养成的习惯使然,我有时深夜有事需要出门,常将所见所闻悄然收录。待积淀深厚,便凝成了这篇与上海午夜的对话。
子夜的外白渡桥,清冷而孤寂。桥身钢骨在月色下泛着幽光,如同时光凝固的波纹。此刻独立桥头,所感与白昼迥异。对岸陆家嘴楼群已熄了华灯,唯剩轮廓在天际勾勒出奇崛的剪影——东方明珠宛若钉入大地的银钉,上海中心则似一柄半出鞘的长剑,默然矗立。
最动我心魄的,却是桥面上那若有若无的电车轨痕。虽已停运数十载,却在某盏路灯的斜照下悄然显现。我俯身,以掌心轻触那冰凉的痕迹。恍惚间,似听见张爱玲笔下“叮叮当当”的电车声穿越时空而来。我顿然了悟:外滩的珍贵,从不在于其灯火璀璨之时,而在于黑暗降临之后。当浮华褪尽,建筑显露出原始的石材肌理,那曾是殖民者、冒险家与难民共同书写的城市记忆。我耳畔所闻,并非黄浦江的潮声,而是历史在巨石缝间深沉的呼吸。
二、车轮夜话:时光胶囊里的城市记忆
凌晨一时,我搭乘强生出租车前往虹桥机场。司机是位年约六旬的上海先生,车内收音机里流淌着软糯的沪剧。
“师傅,这般夜深还在奔波?”
“阿拉是上海的守夜人呀。”他幽默应答,顺手递来一支“中华”。我婉拒:“不会,谢谢!”他笑道:“要开一夜。阿拉全靠它提神哩。”
车行南北高架路,两旁梧桐叶在灯影里翩跹如蝶。他忽而感慨,其父亦是出租车司机,当年驾驶的是苏联伏尔加。“路还是这些路,但路基高了,车换了,坐车的人也换了。”一语如钥,瞬间开启夜的深意。抵达航站楼,计费表显示118.2元。我扫码付120元,他却执意找回零钱:“该多少是多少。”在这座瞬息万变的都市里,众多干净整洁的出租车,俨然成为移动的时光胶囊;众多热情诚实的师傅,载着不同时代的上海客,驶过同一片夜色。
三、巷深灯暖:石库门里的烟火笔记
我在厦门路下车,拐进一条幽深的石库门里弄。这里是另一重天地。二层晾衣杆如藤蔓交错,某户窗扉飘出油煎带鱼的焦香——这是上海深夜最接地气的味道。年逾七旬的陈阿姨仍在弄堂口小饭店里经营馄饨摊,灶火映红她布满皱纹的脸庞,夜间食客多是夜行者以及熟稔的老邻居。
“我在此摆了四十年摊,”她边包馄饨边对我说,“眼见石库门里的小囡成了大老板,亭子间的画家成了大师。”她这方寸小店,竟是社区的深夜食堂,更是城市记忆的活档案。我正品尝馄饨时,阁楼传来肖邦的夜曲。陈阿姨努嘴笑道:“音乐学院的学生,练琴到凌晨一点。待会便要下来用点心——这些孩子辛苦,少收一两块又何妨?”这或许正是上海最动人之处:通仄的物理空间与丰盈的精神世界,在此奇妙共生。螺蛳壳里做道场,是这座城市传承百年的生活智慧。
四、午夜交响:无名者的光影进行曲
凌晨两点,我在吉浦路目睹一场深夜的“魔法”。路灯下,养路工人们闻令而动,铁锹翻飞从工程车后厢“吐”出的沥青流,十分钟时间,约50平方米面积、新铺的沥青路面已平整如镜。压路机轰鸣而过,工人额角的汗珠在路灯下闪烁如钻。这座城市自我修复的速度令人惊叹——不待黎明降临,路面“创伤”已然抚平。
更远处,无数“饿了么”骑手的蓝色尾灯,划破逸仙路的夜色,如同不知疲倦的“机器人信使”,将温热的餐食送至加班人手中,将急救药品火速递往病患家门。陡然,我想起了黑格尔之名言:“风尘仆仆的英雄,比悠闲自在的神明更为伟大。”在这些无名劳动者的身上,我又一次窥见了上海夜晚最真实的史诗。
五、生命守望:白色长廊间的瞬息永恒
循着救护车鸣笛,我步入岳阳医院急诊室。这里是夜的另一个极点。候诊区老人蜷椅小憩,护士推着仪器车疾步而过。抢救帘后,医生正为脑梗患者施行静脉溶栓,监护仪的滴答声仿佛与死神赛跑的读秒。
“血压190/110,准备硝普钠泵入!”主任医师的声音冷静如常。望着他们胸前摇曳的听诊器,我忽然明悟:这银色器械,不仅是医用工具,而且是连接生死彼岸的听筒。在这个平凡午夜,上海有多少白衣天使,夜以继日地为陌生生命奋战。这是上海之夜最沉重的底色,亦是最温暖的光源。
六、方舟微光:玻璃窗内的城市温度
凌晨三点,“全家”便利店的灯光白亮如昼。这座现代都市的灯塔,永远为夜行人敞开怀抱。西装革履的精英挑选高档进口食品,代驾司机加热便当,妆容精致的女子细选面膜——这里俨然上海夜归人的诺亚方舟。
我手捧热咖啡临窗而坐,静观夜色中流动的百态人生。玻璃窗上,货架影子与街景轮廓重叠交错,仿佛两个时空在此交融。看到那些因裁员潮深夜买醉的失意人,看到每个在此暂觅喘息的人士,真是感慨万千:魔都,竞争是如此激烈。生活太不容易了!上海的夜色更加稠密,便利店的每一分钟,都浸透着人间悲欢。
七、破晓归人:晨光中的知识渡口
凌晨六时,地铁18号线复旦大学站出口,涌出特殊的人流——背着登山包、拖着标本箱的学子刚自野外考察归来。他们面庞黝黑,裤脚沾泥,却兴奋地交流着在天目山采集的见闻。
“这个蕨类群落定是新发现!”戴眼镜的女生激动比划着。她背包侧插地质锤,同伴箱上贴着“生物多样性调查”标签。这些年轻面容虽带倦意,眼中求知的光芒却格外明亮。此刻的地铁站不似交通枢纽,反似知识的渡口,摆渡着满载而归的勇士们。
八、苏河晨晓:天际线上的日夜交替
破晓前,我漫步至苏州河边。天色将明未明,云际已透出蟹壳青的曙光。此刻的上海最美——昼夜交替的缝隙,如同显影液中的相纸,渐渐浮现出城市的轮廓。
当第一缕阳光抚过外滩海关大钟,上海再度苏醒:晨跑的几名外国留学生正从邯郸路上的复旦大学校门跃出,鸽群自老建筑顶篷扑棱棱飞起。沪陵菜市场早已灯火通明,新鲜的农副产品正在登场。万安路周记大饼早餐铺炊烟袅袅,即将上岗的环卫工与执勤警察在简陋的门店中就餐,已各就各位。轨道交通3号线的轰鸣自头顶掠过,只激起轻微震动。虹口区夜市——三观堂附近的江湾金夜猫市集的经营者正悄然退场,平溪商业广场白昼的奋斗者已然登场。明和苑、文化花园阿姨们正在跳广场舞、做广播体操,满脸笑容满面汗水。面对曙光,我似乎看到了魔都的本质:它从不真正沉睡,只是在不同的节奏间自如切换。恰如苏州河的河水,水面平静如镜,深处暗流涌动。
此时,我蓦然醒悟:真实的上海,从不栖居于明信片上,而藏匿于这些被忽视的时空褶皱里。它需要你以脚步丈量,以心灵倾听,更需要你愿在深夜里,与之进行一场诚恳而孤独的对话。夜行于我,非为观光,实是修行。我所触摸的,不仅是城市的肌理,而且是时间本身的脉络。夜上海犹如一面明镜,既映照历史,也折射现实,更照见每个在夜色中寻觅答案的灵魂。我又一次明白:上海之伟大,不仅仅在于地表的光鲜,而在于那些在夜色中坚守的普通人和他们构筑的城市韧性。他们对都市本质的深刻诠释,使我笔下的夜上海作品,能够成为一首献给所有夜行者的赞美小诗。上海之伟大,就在于它永远为夜行人,亮着一盏明亮的灯。
“夜上海”,使我永远难忘。
【作者简介】徐一化,高级编辑、教授,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安徽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等。现为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名誉会长。
总编:山旮旯
责编:袁德礼
总设计:黄诚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