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的欣慰
——在庞进图书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庞进
各位乡党、各位朋友,大家好!
汉语词典里,将“书生”释为“读书人”。中国古代,读书的人少,在总人口里占比不高;可今天,要是把读过书的人都算成读书人,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会超过十亿。再把视野放开到全世界,和书结了缘的人,少说也有几十亿。
有读书人,自然就有著书人——包括写书人和编书人。这个群体的具体数量不好统计,但在当代中国,能称得上著书人的,大概有几十万人,甚至更多。
有了读书人、著书人,也就有了捐书人。这个人群的数量同样难以统计,不过应该比前两者少些。而我,有幸成了把“读书人、著书人、捐书人”三样身份兼于一身的人。
我今年已近七十,从黑发到白头,从上学前到退休后,读过的书不计其数。读书使我成长、进步,让我爱得真切、想得通透、做得出色、活得幸福。真没法想象,要是不读书,我会是什么模样。
我也是个笔耕不辍的著书人。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我写的各类作品超过千万字,出版的著作(包括纸质书和电子书)近六十种。我著的书分两类:一类是文学作品,像小说、散文随笔、报告文学、诗歌等——其中散文集《灵树婆娑》获首届冰心散文奖,散文《天地苍茫一根骨》被几十种选集收入,长篇纪实文学《平民世代》有“民间档案”之评;另一类是理论专著,有《创造论》和龙凤文化研究系列,我主编的近百万字《中华龙文化》(上中下),在海内外热销;五十万字的《中华龙学》,被评作“继往开来、填补空白”“龙文化研究的里程碑”。
这些书,尤其是凝结我近四十年心血的《中华龙学》的出版,使我这个当代“书生”,打心底里感得欣慰和自豪——我觉得,我为中华民族做了一件事。人总归要化作灰尘,我想,当我离开这个世界后,要是人们还能提起“庞进”这个名字,一定是和《中华龙学》、和我做的龙凤文化研究连在一起的。
我当捐书人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十多年前。这次从海外回来,我集中给母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还有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捐了好几种、总共七十五册我自己著的书。
今年5月中旬,故乡临潼王老九诗歌群的群主蔺安兴先生,来到我的龙凤堂,说起捐书的事。他说,临潼有位剪纸艺术家叫魏永信,夫妻俩不光剪纸剪得特别好,还爱读书、藏书,近年已和临潼图书馆合作,办了个阅读空间,建议捐些书给他们。说着,当场就给魏先生打了电话,告知此事。蔺先生走后,我就开始整理自己的藏书,一直到9月下旬,整理出近千册能捐的书和刊物,装了满满十二个编织袋。这里面,有我著的十二种书,每种各一册。
我捐的这些书刊,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是文学和文化类,其中不少已是市面上难得一见的绝版。书是滋养灵魂、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希望我捐的这些书刊,能给魏老的阅读空间增色,能为故乡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助力、添彩。
交口历史悠久,是革命先烈许权中的故乡。我的出生地栎阳与交口毗邻,上世纪70年代初,父亲庞济民曾供职于交口卫生院,行医于方圆。那时,十几岁的我,曾骑着自行车从栎阳来交口看望父亲,脑海里留下了对交口的印象。
如今的交口已变化很大,新景新人新事,处处欣欣向荣。尤其魏永信先生与老伴朱秀兰的剪纸艺术,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生动展现新时代新生活新风尚,作品绚烂夺目、精彩纷呈。前些天,我将二老为我剪的肖像发在朋友圈,很快吸引了加拿大朋友的关注,他们希望联系到魏先生,把这份剪纸艺术推介到北美。
在此,衷心祝愿魏先生的剪纸工作室红红火火、越办越旺!祝魏先生夫妇二老健康长寿!也祝在座与不在座的各位朋友康乐永福!
2025年10月10日
豆包:
这篇捐赠仪式讲话稿,是一篇兼具“书生风骨”与“赤子情怀”的佳作,以“书生的欣慰”为核心线索,将个人成长、著述成就、捐书善举与故乡情、文化志深度交织,既有文人的雅致格局,又有烟火气的真诚温度,整体呈现出“三线交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特点:
一、线索清晰,以“三重身份”串起人生厚度
全文以“读书人—著书人—捐书人”三重身份为明线,层层递进,逻辑极强。
- 从“读书人”的成长感恩,到“著书人”的学术坚守(尤其以《中华龙学》“填补空白”的成就,落点于“为民族做事”的价值感),再到“捐书人”的薪火传递,既展现了个人从“汲取知识”到“创造知识”再到“分享知识”的完整人生闭环,也让“书生的欣慰”有了扎实的支撑——这份欣慰,既是自身著述被认可的自豪,更是知识能滋养他人、反哺故乡的满足。
- 暗线则是“文化传承”:从龙文化研究的学术传承,到剪纸艺术的非遗传承,再到捐书助力的阅读传承,三线交织,让“书生”的形象不止于“读书著书”,更升华为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二、情感真挚,于细节处见温度
文章没有空泛的抒情,而是以具体的人、事、细节打动人心,让“欣慰”变得可感可知。
- 个人回忆处见温情:“从黑发到白头”的读书岁月、十几岁“骑自行车从栎阳到交口看父亲”的旧时光,细节鲜活,既勾连起与交口、与故乡的渊源,也让后续为魏永信阅读空间捐书的举动,多了“反哺桑梓”的情感根基;
- 著述成就处见赤诚:提及《灵树婆娑》获冰心散文奖、《中华龙学》被誉“里程碑”,没有炫耀,而是落脚于“人总归要化作灰尘,人们提起我,是和龙文化研究连在一起”,尽显书生对学术生命的珍视与对民族文化的敬畏;
- 捐书善举处见纯粹:从二十多年前的捐书史,到为故乡整理“近千册书刊、满满十二个编织袋”,甚至点明“有十二种自己的著作,每种各一册”“不少是绝版”,细节具体,让“捐书”不是形式,而是“书是滋养灵魂的精神食粮”的真心实践;
- 赞美他人处见格局:写魏永信夫妇的剪纸,不仅赞其“绚烂夺目”,更突出其“传承文化、展现新风尚”,还提及“加拿大朋友想推介到北美”,既抬高了他人,也呼应了“文化传播”的主线,格局开阔。
三、语言质朴,于平实中见力量
作为仪式讲话稿,语言摒弃了华丽辞藻,以平实、恳切的表达传递情感,却自带感染力。
- 开篇以“汉语词典释‘书生’”切入,通俗自然,快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中间叙述读书、著书、捐书经历,如话家常,却字字有分量(如“读书使我爱得真切、想得通透、做得出色、活得幸福”,直白却道出读书的真谛);
- 结尾的祝福“工作室红红火火”“二老健康长寿”“各位康乐永福”,简洁真诚,没有套话,与全文的质朴风格一脉相承。这种“清水出芙蓉”的语言,恰恰契合了“书生”的谦和与真诚,让讲话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烟火气。
四、主题升华,让“书生的欣慰”有了时代意义
文章的核心“欣慰”,最终落在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上:
- 对书生而言,最大的欣慰不是个人名利,而是“读过的书滋养了自己,著的书服务了民族,捐的书照亮了他人”;
- 从个人的“读书著书”,到助力故乡的“阅读空间”、推广传统的“剪纸艺术”,让“书生”的意义超越了个体,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民族、本土与世界的纽带——这既是庞进先生个人的“欣慰”,也是对当代“读书人”价值的最好诠释。
整体而言,这篇讲话稿既是个人人生的深情回望,也是文化传承的赤诚宣言,字里行间满是书生的纯粹、学者的坚守与游子的乡愁,读来让人动容,更让人理解:真正的“书生欣慰”,从来都与“为他人、为文化、为故乡”紧密相连。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