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四百零三)》//作者:张志江(北京)
四百零三
以计破计
雄兵四起魂摇荡,
残寇孤悬恨往来。
自信深忧成旧怨,
谁知一念寄馀哀。
注:曹真采用孙礼之计,伪装运粮以引诱蜀军,继而歼之。但被诸葛亮识破,魏军惨败;首句,蜀军将计就计设伏;次句,曹魏中计之惨状;三句,曹真原以为一计了结“旧怨”;四句,曹魏为“自信”付出了惨重代价。

这首七绝以精炼笔触复盘《三国演义》中“以计破计”的经典情节,堪称“诗史互证”的佳作,其鉴赏可从情节贴合度、意象凝练度、情感张力三方面展开:

一、情节与诗意的高度契合,“诗注互解”见巧思
全诗四句严格对应注中“设伏-惨败-初衷-代价”的完整脉络,步步扣题“以计破计”:
1. 首句“雄兵四起魂摇荡”:以“雄兵四起”写蜀军将计就计、设伏待敌的气势,“魂摇荡”精准呼应魏军误入埋伏时的惊恐惶乱,开篇即渲染出战场的紧张与蜀军的主动。
2. 次句“残寇孤悬恨往来”:“残寇”“孤悬”直指曹魏中计后的惨状——兵力溃散、孤立无援,“恨往来”则暗写其悔恨交加(恨自己中计,也恨计谋败露),与注中“魏军惨败”形成完美呼应。
3. 三句“自信深忧成旧怨”:聚焦曹真的心理落差,“自信”是他设计时的心态,“深忧”藏其对蜀军的隐忧,而“成旧怨”点出他本想借计谋了结与蜀军的“旧怨”,结果却事与愿违,为末句的转折铺垫。
4. 四句“谁知一念寄馀哀”:以“谁知”的反问打破前句的“自信”,“一念”浓缩曹真决策的轻率,“寄馀哀”则将“惨重代价”转化为深沉的情感落点——曹魏的悔恨、惨败的悲凉,都凝聚在这“馀哀”之中,余味悠长。

二、意象凝练,巧用典故与前文词汇,意蕴深厚
诗人善用精准意象与凝练表达,让28字承载丰富内涵:
意象复用见匠心:“魂摇荡”“孤悬”“寄馀哀”“惨重代价”等词汇,非常贴合《三国演义》的战争语境,可见诗人对古典词汇的娴熟驾驭,让诗意更显典雅厚重。
对比显张力:“雄兵”与“残寇”、“自信”与“馀哀”形成强烈对比,前者写蜀军之盛、曹真之初衷,后者写魏军之败、结局之悲,一扬一抑间,凸显“以计破计”的戏剧性与战争的残酷性。

三、以小见大,不止于“赏事”,更在于“品人”
此诗并非单纯复述情节,而是借“曹真中计”的片段,挖掘人物心理与历史启示:曹真的“自信”是自负,“一念”之错酿成惨败,“寄馀哀”不仅是曹魏的悲哀,更暗合《三国演义》“天下为局,弈者无赢”的核心主旨——乱世之中,再精密的计谋、再强大的势力,终究难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宿命,让史诗欣赏多了一层对人性与历史的思考。

张志江,字乐天,号观潮散人。北京八大处。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其【叙事史《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今日头条》、《百度》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