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说快被孩子气疯了。
十一假期期间,她8岁的儿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说好最后一天要在家专心写作业。
于是假期前一天,孩子几乎一整天都在自己的卧室里学习,怕打扰影响到他学习,全家都小心翼翼的,尽量保持安静。
到了晚饭时间,她问孩子作业写得怎么样,孩子支支吾吾。
她一看作业本,气得差点吐血,大部分作业居然都没写完!
再问孩子这一天都在干什么,小家伙低着头说,他收拾了书架、整理了文具盒,翻了几页漫画,还偷偷玩了一会儿平板游戏。
朋友当场心灰意冷,觉得孩子一点自律都没有。
那天晚上,她只好守在孩子房间里,一刻也不敢离开,盯着孩子写作业。
于是朋友就问我:“你家三个孩子写作业怎么办?难道每个人都在自己房间里?你们怎么盯得过来?”
确实,光靠盯是盯不过来的。
所以我们家孩子的房间里根本就不设书桌,写作业时,他们要么跟我们一起在客厅,要么跟我们回书房学习。
我和队友一般也在一旁忙着我们自己的事情,不是为了监督,而是为了陪伴,为了营造一个安静、有学习氛围的空间。
我们是真心觉得,孩子还小时,别让他们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写作业。
在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应该先让学习成为一种“被看见的活动”,一家人聚在桌前一起看书学习,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在12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前额叶,也就是负责计划、专注和自我约束的区域,还在缓慢发育中。
换句话说,他们的大脑“控制中心”还不成熟。
这就意味着,他们对外界诱惑的抗干扰能力很弱。
眼睛一瞟到房间里的玩具,就忍不住想拿起来摆弄;
看到书架上的漫画,又想翻上几页;
听到窗外有动静,就想探头去看;
看到没削的铅笔,也得折腾一番;
在草稿纸上算着算着,又开始涂鸦。
如今最强的干扰来自手机,写作业多枯燥,刷手机多快乐。
一旦手机在手边,孩子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总想看看有没有新消息、有没有好看的视频。
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当然可想而知。
其实别说孩子,很多大人也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有人去到自习室、咖啡馆或图书馆学习,因为那种公共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外部约束”。
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安静地工作或阅读,我们也会不自觉地进入状态。
对孩子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让他们在客厅或书房学习,而不是一个人关在卧室里,当父母在旁边看书、办公、写字时,哪怕谁都没说话,这种“共处的安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开放的学习空间会形成无形的约束,让孩子少做许多小动作,减少分心的可能,自然也更容易专注下来。
不得不承认,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
很多知识点要反复记忆才能掌握,很多概念需要深度思考才能理解,还有一些内容,就像一道“瓶颈”,孩子明明努力了,却始终攻不下来。
如果是成熟的大人,面对必须完成的任务,或许能够克服困难和压力,坚持下去。
但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题、记不住的内容或频繁受挫时,很容易冒出这样的念头:
“太难了,我不行,我不想做了。”
一旦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回应,他们可能就会干脆放下作业,自我放弃。
随着未掌握的知识点越积越多,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他们很可能就彻底摆烂了。
这并不是因为孩子懒惰,而是他们的情绪承受力还不够强。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在身边给他们在情绪上的支持,不是说要替他们解题,而是能够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帮他们走过这段情绪低谷。
其实,理解和共情就是很大的力量:
“这道题确实挺难的。”
“要背这么多单词,真的不容易。”
“总是学不会,让你觉得很挫败,对吗?”
“没关系,慢慢来,我在这里陪你。”
被理解之后,孩子就更能够消化情绪,战胜挫败,勇往直前。
我常常觉得学习的意义,不只是掌握知识,更在于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坚韧和坚持,学会在困难和重压中,依然能够清晰理智地去思考出路,寻找办法。
同时也在学习的旅程中,学习如何面对情绪的起伏,如何在生活中遇到挑战时依然不轻易倒下。
说起来,学习是一种情绪活动;
所以我们才更需要陪孩子一起经历,陪他们跌倒、陪他们站起,给他们力量,让他们越来越强大,足以面对人生中未来的每一次情绪风暴。
孩子不可能凭空爱上学习。
当家人在客厅里愉快地看电视、刷手机、聊天时,却让孩子一个人关在卧室里写作业,这几乎是在和天性作对。
在这样的环境下,让孩子“享受学习”或“主动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孩子的学习习惯从来不是平白无故养成的。
他们最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家庭氛围,往往决定了学习能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自己先做到。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不想写作业时,父母并没有责备我;他们只是默默关掉电视,坐到我身边看书。
那一刻,我也自然安静下来,开始写作业。
不是他们让我“去学习”,而是他们在学习;这种力量,比任何命令都更有感染力。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在一旁刷手机、追剧、打麻将,孩子又怎么可能静下心来?
如果学习在家里是孩子一个人的事,那孩子自然会觉得孤单,并且抵触学习。
但如果学习成为家庭的日常,父母在阅读、在思考,孩子就会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习惯。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送他们去最好的学校,花时间接送、报各种补习班。
这些努力当然值得肯定,但如果家里没有学习的氛围,父母自己也从不阅读、不学习,那么孩子很难从心底里热爱学习。
一个家庭最好的“教育投资”,其实不是报多少班、换多好的教材,而是在家营造一种持续学习的氛围。
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
想让孩子爱学习、会学习,先让家成为一个有书香、有思考、有安静时刻的地方。
如果孩子一个人待在卧室里,面对一长段时间和一堆零散的任务,他们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不清楚要做什么。
所以,在养成学习习惯的初期阶段,父母的引导与陪伴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家一般都会在客厅学习。
开始之前,我会先问孩子:“今天有什么作业?要复习些什么?”
当孩子能清楚地说出要做的事情,心里就会更有条理。
在荷兰,学校并没有太多硬性的作业要求,很多时候需要孩子自己规划时间,安排想做的学习内容。
刚开始时,孩子们对任务没有明确的概念,于是,我会提前跟他们一起将想要完成的任务写成便签,折起来放进一个小盒子里,让他们用抽签的方式决定先做哪一项。
这种方式简单又有趣,不仅增加了学习的游戏感,也让孩子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越来越了解自己,慢慢学会规划和安排学习任务;就算不用抽签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了解自己该做什么,很快就可以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的效率。
孩子的自律,是陪出来的。
在陪伴中学会自控,在理解中学会坚持,真正的自律,便会在点滴之间悄然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