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鸿飞村古石碑寻访记
——跟专家去田野调查(1)
作者:鲁建才 - 杭州
2014年8月17日,周日,阴。

上午十一点,方有正老师风风火火闯进我办公室,兴奋道:“黄山市博物馆陈琪馆长和市地方志陈政主任要去歙县考察鸿飞村古石碑,邀我和张艳红老师去,你要不要一起?”得知鸿飞村是冯国璋、冯巩祖籍地,我立刻放下正在写的《开化行记》,与方老师驱车先行,约在北岸吴氏宗祠会合。
北岸吴氏宗祠声名远扬,我曾多次前来,却因无人引荐只能隔门望祠兴叹。今日有方老师带路,顺利找到了吴铁君先生。他开门时正吃饭,匆忙赶来后本打算回去继续吃,可一进祠堂,便打开了话匣子。从亲手用毛笔誊写的宗祠简介,到先祖生平轶事,再到历代牌匾渊源掌故,他越讲越投入,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这位清瘦儒雅的七旬老者,退休前是单位会计,痴迷书法与徽文化研究,方老师称他为“北岸活字典”,果真名不虚传。
不一会儿,陈馆长一行带着张艳红老师也到了。他们带来一叠石碑拓文,请吴铁君先生校正。吴先生笑着接过,笃定地说一定完成任务。
随后,我们六人驱车前往深渡钵头饭店吃午饭。店家以河鱼为特色,味道地道,大家吃得津津有味。饭后,直奔鸿飞村。
鸿飞村离北岸不算远,因修路车开得慢。行至霞坑附近左转二里多,转过山湾,一片四面环山的小盆地映入眼帘,里面竟藏着一个近四百户、千余人的大村落,让人意外又惊喜。
村头是大片庄稼地,山上的水口林郁郁葱葱,多是粗壮古松。村口立着一座仿古门楼,“鸿飞古镇”四个大字十分醒目。村内街巷狭窄,无法停车,我们在村外选好位置,挎上相机,由陈馆长带队依次进入。
同行中只有我是第一次来,眼前景致新鲜陌生。村内街道宽不到两米,路面多为水泥,偶有几段石板路。方老师介绍这里是“徽杭古道”必经之地,徽杭公路是后来修的,我这才明白二者并非同一路线。他还说鸿飞村是冯氏族人聚居地,冯氏曾是当地望族,今天要寻访的古碑记载着冯家当年一场官司的始末,增添了寻访的神秘感。
沿着古道前行,若不是临街古民居外墙上残留着“裕记”“万泰”等旧时店铺字样,很难将这条小巷与当年繁华的徽杭古道联系起来。

陈馆长带我们转入左侧里弄,一幢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映入眼帘。墙门、前厅、门楼、堂屋都完好无损。方老师逐一拍照记录,我注意到天井边椅子上坐着一位约八十岁的老太太。她一言不发地看着我们,长着鹅蛋脸,小嘴、小鼻、小眼,面庞饱满光滑,气度娴雅,像从唐代仕女图中走出来的人物。我举相机拍她时,她问:“拍照片不是为了卖吧?”方老师解释后,她才放下心来。
街道很长,陈馆长一直自己背着沉重的背包,婉拒了方老师的帮忙。走了几百米,到了鸿飞小学,正值暑假,校门紧锁。张老师说可从边门进去,我们绕到“承华宝阙”门楼前,拾级而上。我敲了几遍边门,无人应答,正想离开,一位光着膀子的老者来开门,问我们找谁。张老师和方老师忙说上次来考察石碑是他接待的,老者思索后终于记起。
这位开门的老者是已退休的冯老师,本地人,今天正巧陪外孙来学校玩。否则我们无法进入。听闻我们来意,他说石碑在南瓜地里,可能不好找,我们坚持要去。冯老师拿着钩刀、提着一桶水,带我们来到教室后面的菜地。约一亩见方的地里爬满了南瓜藤,橙黄色的老南瓜点缀其间。

冯老师卷起袖子,弯腰俯身,几下就砍断缠绕的瓜藤,清扫掉石板上的断砖碎瓦,一块硕大的黑石碑渐渐露了出来。张老师先用南瓜叶小心扫去碑面泥土,再用布轻轻擦拭,接着用清水反复冲洗两遍,碑上的字迹渐渐清晰。这是一块立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的石碑,记载着冯祥瑞等十七人确为民籍而非军籍的事宜。碑长207厘米、宽96厘米,底座长16.5厘米、宽50厘米,碑文每行78字,共40行。
等碑面晾干,陈馆长等人专业地俯身拍摄,一段段依次下移,不放过任何细节。冯老师说以前抄过碑文,二楼办公室有底稿,等会儿拿给我们看。拍完石碑,我们随冯老师前往二楼教室,他外孙正独自玩电脑。冯老师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蓝面冯氏族谱,翻至记载碑文的一页递给张老师。张老师确认后,用手机将这一页完整翻拍下来。

陈琪馆长有意买一本冯氏族谱回去研究,冯老师称自己仅有一本,但可带我们去找冯善之老师,这本族谱便是他退休后主持编撰的。巧的是,我们先前拍摄的老太太宅院,正是冯善之老师的老宅,而他今日恰好回村在新宅。
一番辗转,我们顺利见到冯善之老师,圆满完成寻访目标。原本还想去村口看看水口林,奈何时间不允许,只能留待下次。临别时,陈馆长特意叮嘱冯老师将石碑妥善竖起,以延长保存年限。

能与诸位专家、老师一同考察,我深感幸运。此行不仅聆听、学到诸多历史知识,见识了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对待细节一丝不苟,对历史资料保护和研究充满热情与责任感,让我真切感受到文化力量的激荡,也明白高质量考据文章源于实地寻访。这让我更懂得要以敬畏之心对待现存文物,它们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陈馆长的执著、陈主任的沉着、张老师的敏慧、方老师的细致,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将对我日后工作有所裨益,也为我今后独立开展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这次寻访,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回忆,激励我在文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2014.08.19

作者简介:
鲁建才 男,1958年出生,杭州人,汉族,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原华通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先后参加绩溪胡适研究会、屯溪程朱理学研究会、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理事、杭州市文学学会会员、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员。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社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社长助理:李晓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