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聚力,薪火相传
有感于省关工委假期
大讨论之盛况
文/张绍钟
拜读省关工委王葆光主任《文化的力量,磅礴浩荡》一文,字里行间对文化力量的深刻阐释,如同一束强光穿透思想迷雾,让我心潮激荡、备受鼓舞。文中那句“文化是一个民族基因”,更像是一把精准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以文化人”的深层认知,它不仅塑造着民族的精神气质,更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搭建起坚实的支柱。而这个“十一”假期,省关工委工作群里那场自发掀起的大讨论,正是这股文化力量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注脚。
从9月30日到10月8日,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假期的休闲时光里,吉林关工委的这群“五老”们,却在微信工作群里开启了一场场思想的碰撞。没有硬性要求,没有任务指派,六个专题如同六块坚实的基石,稳稳撑起了这场跨越假期的精神对话:从顾秀莲主任工作报告中26条金句里汲取方向,在省委常委会议汇报材料(讨论稿)的字斟句酌中凝聚共识;向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与个人的事迹看齐,在省教育关工委的交流对接中探寻协作路径;更将目光投向满天星艺术团的排练与演出,让艺术育人的实践成为讨论的鲜活案例。159条真知灼见,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五老”们对这份事业滚烫的热忱,他们或许已是鬓发染霜,却仍愿为青少年的成长殚精竭虑;他们或许身居不同岗位,却在“关爱下一代”的旗帜下,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团结力量。这份自发自觉、这份群策群力,让我真切看到了“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化风育人”的生动模样,更让我读懂了这群“文化先锋”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这场大讨论,更让我对王葆光主任文中“文化自信”的内涵有了切身体会。原来文化的力量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的渗透——它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影响着我们对工作的态度、对责任的认知,最终转化为有形的行动与成果。就像这群“五老”,正是因为心中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育人使命的认同,才会在假期里主动投入讨论,用思想的火花点燃文化传承的火种。这份渗透力,让文化自信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了扎根在每个人心中的信念。
作为基层关工委的一员,这场假期里的思想盛宴,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与激励。我坚信,在省关工委的引领下,在全国先进集体与个人事迹的感召下,各级关工委定能持续当好文化传承的“先锋队”。而我们基层工作者,更要接住这把“文化接力棒”:既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潜力,让那些沉淀千年的智慧与精神,契合当代青少年与“五老”成员的精神需求;更要创新传承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书本、走进生活,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文化的力量磅礴浩荡,而传承的脚步从不停歇。当每一位关工委工作者都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当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轨迹,我们定能在薪火相传中,让文化自信的根基愈发牢固,让民族的精神血脉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煞尾张绍钟赋首赞省关工委“五老”假期热议有感:
葆光文掷起洪声,激荡丹心向远行。
基因铸魂凝气质,文化涵育润心程。
国庆群中谋六策,百言灼见映赤诚。
五老躬耕传薪火,艺韵化风启后生。
自信源深凭渗透,无形润物胜千兵。
更趁先进精神励,矢志先锋步履铿。
基层聚力承文脉,古调新声契众情。
育得青春追梦者,神州大地续峥嵘。
上图像片是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与吉林省关工委执行主任兼秘书长王葆光的合影

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