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地里荞麦花
文/云蒙山人
在洛南县麻坪镇陈台村的七间房农场,有一片片沿着山势自然生长的荞麦。它们顺着坡、沿着坎,在峁峁梁梁之间绵延铺展,足足有三五百亩。虽然我来得稍晚,错过了花期,但通过朋友圈里的影像,依然能想见那一片荞麦花海如霞似雪的盛景。如今花期已过,荞麦正静静结籽,而这片农场的主人,一位名叫薛超的“90后”,也如这片土地一样,逐渐步入人生的金秋。
薛超是洛南县为数不多的“一肩挑”年轻干部,既要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也要履行村委会主任的职责。很多人或许会问:这样一个年轻人,能否担得起乡村振兴的重任,能否回应父老乡亲的期盼?走近他的故事,答案渐渐清晰。
薛超是一个有孝心的人。不少人最初是通过抖音账号“原乡记忆”认识他的。在他的视频里,有故乡的风物,也有身边的亲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那些质朴的画面和他略带沧桑的嗓音,像山间清泉,缓缓流淌进观者的心里。他记录着“秦岭绿谷·下户人家”的点滴,也传递着对家乡的深情。中国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一个对家庭有担当、对长辈有敬意的人,往往也更懂得如何服务乡里、回馈社会。
薛超是一个有行动力的人。早在十年前,他就从自己有限的收入中挤出资金,买来木槿、月季等苗木,种在村道两旁,为家乡添上一抹亮色。那时,他把自己的微信名改为“村上种树”。这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却是对乡村未来的思考与担当。面对村庄人口外流、老龄化加剧的现实,他不断自问:空心村的出路在哪里?也正是这份责任感,推动他参选村委会副主任并高票当选。
履职之后,他一边探索个人发展路径,一边思考如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他注册了“原乡记忆”系列农产品商标,把乡亲们生产的核桃、木耳、黄花菜、金银花以及加工的槲叶粽子、豆腐干等,通过网络销往各地。这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也提升了陈台村的知名度。渐渐地,“七间房农场”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块试验田。2024年至2025年,连续两届“乡村振兴行动者论坛”在这里举办,吸引了商洛作家、文艺爱好者、乡村振兴实践者以及众多“荣誉村民”加入建设陈台的行列。“水陆毕陈,恭候台光”不仅成为一句口号,更成为村庄文创发展的方向。
薛超是一个有恒心的人。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面对“他乡容不下肉身,故乡留不住灵魂”的现实困境,他积极团结返乡青年和各界人士,在“荣誉村民”,在本地创业者的协助下,因地制宜开发了丛林越野项目。以“走进山野,放飞激情”“偷得浮生半日闲”为理念,该项目在短短三个月内,已吸引众多越野爱好者、游客和文创关注者前来体验。如今,七间房农场已初步具备休闲、越野、宴会等综合功能。在荞麦花盛开的季节,这里举办了户外音乐会;临近双节,又组织了文艺晚会。当歌声回荡在山野之间,人们仿佛看到了这片土地焕发出的新生机。
尽管已在村务中做出不少成绩,薛超始终保持着谦逊务实的态度,不愿过多宣传个人。但我想,对于这样扎根土地、默默耕耘的年轻人,实事求是地记录与肯定,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
此刻,再回望那荞麦花开遍山野的景象,似乎更能理解薛超的选择——荞麦不择地力,耐瘠薄、生长快,花期虽短却绚烂,果实虽小却养人。它像极了那些在乡土间默默耕耘、不计得失的行动者。他们不张扬喧哗,却踏实有力。
回看莽莽苍苍的大山里的荞麦花海,心头跃上一首小诗:荞麦地里荞麦花,栉风沐雨发新芽。扎根乡土终有实,何妨真心夸赞他?

主人公简介:薛超,男,33岁,中共党员,现任洛南县麻坪镇陈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是“原乡记忆”自媒体账号创作者,是“原乡农场”农场主,也是陕西省青联委员,还是荣获“陕西青年好网民”称号的乡村守护人。兼任商洛市网络新媒体协会自媒体专业委员会主任、洛南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洛南麻坪,自称云蒙山人。洛南爱故乡文学小组核心成员,石坡街社区大学政教主任。麻坪镇云蒙山村、陈台村荣誉村民。2017陕西“爱故乡”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