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月章——哈尔滨仲秋的几个瞬间闪回……》
作者:吴军久
中秋又到,那莱茵河畔的月光还在我的诗行里流淌,今夜,我却被塞北的月色擒获。
你看,那轮曾照过苏轼酒杯、张九龄帆影的玉盘,竟在松花江上空铺展得如此辽阔,像一块被江水打磨过的银箔,轻轻贴在哈尔滨的天幕上。是那么的静谧,那么的惬意,那么的安然……
我看见太阳岛的碧波正捧着月光起舞。白日里被阳光吻暖的水波,此刻盛满了细碎的银辉,每一道涟漪都在重复着“天涯共此时”的古老絮语。岸边的草木披着月光织就的纱,仿佛连风穿过枝叶的声响,都带着张九龄笔下“海上生明月”的壮阔——只是这里没有海,却有比海更温柔的江,将月光酿成了北国独有的清醇。
中央大街的面包石在月下泛着暖光。每一块被岁月磨成弧度的石面,都像一枚凝固的音符,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时代节奏和快乐呼吸。我踩着这些石头漫步,仿佛能听见李白的酒杯与街角咖啡馆的银勺轻轻碰撞,“举杯邀明月”的孤独,在此刻化作了面包石上情侣的低语、孩童手中甜筒的奶香和马迭尔冰棍的历史味道,月光落在欧式建筑的尖顶上,又顺着窗棂滑进屋内,与欧式台灯的暖光相拥,竟让“千里共婵娟”有了具体的现实造型。
圣·索菲亚教堂的穹顶正与月亮对话。白鸽栖息在穹顶的雕花上,月光为它们镀上一层银边,仿佛连神明都不忍惊扰这份宁静。
我想起辛弃疾对月亮的追问——“向何处,去悠悠”?而此刻的月亮,分明就停在教堂的尖顶中心,像一位温柔的倾听者,将人间的祈祷、钟声与鸽哨,都收进自己的清辉里。没有“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孤寂,只有月光与钟声交织的平和。
中华巴洛克街区的烟火气正裹着月光升腾。窗内传来家人的笑谈,桌上的月饼泛着油光,那是谁家的老人借着月光的清晖用珍藏的安徽泾县红星牌宣纸写出“仲秋雅集”四个欧体大字,又转身与孙孙们讲着与月亮有关的故事。月光穿过街区的雕花窗棂,落在青石板路面上,与路灯的光晕叠在一起,竟有了白居易“东南见月几回圆”的暖意——那些贬谪的缺憾、思乡的绵长,在此刻都被市井的烟火抚平。或许晏殊说的“玉蟾清冷桂花孤”并不全对,因为在这里,连月亮都沾染了人间的温度,与锅包肉的酸甜味道和里道斯红肠的香气、孩童爽朗无邪的笑声共舞。
原来北国的仲秋,从不是“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当太阳岛的碧波、中央大街的面包石、圣·索菲亚教堂的白鸽与中华巴洛克的烟火,都被同一片月光拥抱,我忽然懂得:苏轼笔下的“人长久”,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祈愿,而是此刻哈尔滨市井的大写实——月光与江波共振,钟声与笑语交融,异乡人与故乡人共赏一轮明月,连时光都在此刻变得温柔。这或许就是天人合一的真谛:——不是月亮照亮了城市,而是城市的烟火,让月亮有了更动人的模样……。 哈尔滨.老久
2025.10.6凌晨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