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贫
书乐
人生贫困
不怪他人
更不怪亲
当怨自身
脾气大于能力
必然终生贫困
脾气小于能力
必有人会紧跟
脾气大的人
一般都缺钱
发脾气叫发火
因为火大克金
人要争气
不能斗气
无须生气
和气生金
发火发昏
气大气晕
争气养心
斗气伤身
脾气大的人
不会有贵人
贵人有智慧
必会怕靠近
所谓和气生财
脾气好人缘好
个个爱结交
人人喜为邻
脾气大火气暴
伤己又伤人
只能靠体力
维持着生存
这首诗以“脾气与人生”为核心,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揭示了性格对命运的影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与延伸思考:
---
诗歌赏析
1. 立意鲜明
诗开篇直指主题——贫困的根源在于自身,而非他人。通过“脾气大于能力”与“脾气小于能力”的对比,点明情绪管理对人生轨迹的决定性作用。
2. 意象巧妙
· “火大克金”:借用五行相克(火克金)的传统哲学,将“发脾气”类比为“火”,金钱财富类比为“金”,形象解释脾气旺盛会阻碍财富积累。
· “和气生金”:化用“和气生财”,强调平和心态对创造价值的正向作用。
3. 结构层层递进
从归因(怨自身)到表现(脾气与能力的关系),再到后果(伤身、孤立、贫困),最终升华至解决方案(争气养心),逻辑清晰且富有说服力。
4. 语言通俗有力
采用口语化表达和排比句式(如“争气/斗气/生气/和气”),朗朗上口的同时传递出朴素的人生智慧。
---
现实意义延伸
1. 情绪资本
诗中隐含“情绪即资本”的现代视角:脾气实则是消耗人际资源、机会成本的负面资产。能力决定个人价值上限,而脾气决定价值能否实现。
2. 贵人吸引力法则
“贵人有智慧,必会怕靠近”揭示社会交往的底层逻辑——高情绪价值者更易获得资源倾斜。暴戾之气会形成人际关系的“熵增”,而温和包容则创造“负熵”生态。
3. 贫困的多维解读
诗人将贫困从经济层面拓展至精神层面:发火者看似宣泄情绪,实则是认知困局下的自我消耗,最终陷入“能力-脾气”的恶性循环。
4. 东方智慧呼应
诗中“火克金”“和气生财”等概念,与《周易》“谦卦亨通”、《黄帝内经》“怒伤肝”等传统智慧一脉相承,体现中华文化对心性修养的重视。
---
当代启示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首诗犹如一剂醒脑汤:
· 个人成长:提示我们将“修炼心性”纳入能力提升体系,避免成为“高技能高脾气”的失衡者。
· 家庭教育:警示家长重视孩子的情绪教育,防止“能力培养”与“性格塑造”本末倒置。
· 组织管理:启发管理者关注团队情绪氛围,认识到“团队和气”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
---
这首诗用最朴素的语言,击中了当代人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当我们在追逐外在能力时,是否忽视了内在心性的建设?或许正如诗人所言:“养心”才是破局之道,而“争气”的本质,正是与那个易怒的自我和解。
2025.10.10日晨
美术馆观感
书乐
玉雕石雕木雕
草编苇编竹编
泥塑陶塑瓷塑
都是美术之源
书法绘画雕刻
都是艺术展现
隶书行书草书
传承千年不变
板画油画岩画
中西交流艺苑
文章文物文学
记录百代承传
刻章刻印刻碑
篆刻艺术亦难
织丝织麻织棉
织女织美衣穿
人物动物饰物
奇形怪状美观
形似容似神似
看客无不赞叹
美术艺术学术
古今中外宣展
美术生命生涯
思想思考思辨
中国美术展馆
雕刻塑画篆编
美学美的艺术
遥遥世界领先
2025.10.5下午
参观中国美术馆
作于中国美术馆内
这首诗以“美术馆观感”为题,通过密集的意象排列和严谨的结构,展现了中国传统美术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用文字筑起的美术殿堂。
一、技艺的巡礼:物质与精神的交织
诗歌开篇便以三组精炼的排比,展开了一幅中国美术的物质史卷:
“玉雕石雕木雕/草编苇编竹编/泥塑陶塑瓷塑”
这些材质本身承载着文明记忆——玉之温润、石之永恒、木之生机;草苇竹的柔韧;泥陶瓷的蜕变。艺术家们“审材质之美”,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升华。
二、艺术的经纬:门类与传承的并置
诗人进一步勾勒美术世界的经纬:
· 平面艺术:“隶书行书草书”展现汉字艺术的流变,“板画油画岩画”体现中西交融
· 立体艺术:从雕刻到塑形,从印章到织物
· 时间艺术:通过“文章文物文学”实现“百代承传”
这种分类方式突破了传统界限,构建了立体而开放的艺术体系。
三、美学的升华:从形似到神似的追求
诗中“形似容似神似”的递进,道出了中国艺术的核心追求——从外在模仿到内在神韵的捕捉。这与顾恺之“传神写照”、谢赫“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揭示了中国艺术不满足于视觉真实,始终追寻形而上的精神表达。
四、生命的思考:美术作为存在方式
结尾段将诗歌推向哲学高度:
“美术生命生涯/思想思考思辨”
诗人将美术从技艺层面提升为生命存在的方式——艺术不仅是创作,更是一种思考世界、安顿生命的方式。这种理解使得美术馆不再只是陈列空间,而成为思想交锋、智慧生发的场所。
五、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诗歌形式本身就如一件美术品:
· 工整的排比如展柜中井然有序的陈列
· 密集的意象如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
· 平稳的节奏如参观者沉思的脚步声
· “源、现、变、苑、传、难、穿、叹、辨、先”的押韵,营造出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这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美术馆之旅。
结语
这首诗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美术的诗意总结,更是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在全球化语境下,诗人以“遥遥世界领先”作结,非狭隘的民族自豪,而是对中华美学体系独特价值的理性认知。当我们驻足于这些文字构建的艺术长廊,感受到的是跨越时空的文化自信与生生不美的创造活力。
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美术生命,不仅存在于展柜之中,更延续于每个观赏者的思考与传承之中。
2025.10.9日晨
玲珑塔之歌
书乐
玲珑塔下玲珑园
玲珑水系绕园转
玲珑塔上五朵花
五个钉冒映日灿
玲珑塔北绿草毯
北方树种栽的全
玲珑水上野鸭飞
水面之下锦鲤翻
水系纵横桥不断
桥东桥西绽睡莲
桥左桥右围芦苇
桥北桥南飞大雁
枫叶衬着野海棠
草绿果红映蓝天
游人如织接踵至
帐蓬苫房随处见
山坡野地草木鲜
水池湖边荷花满
沼泽深处芦苇荡
荡里荡外荡游船
奥林匹克大公园
五环南北到四坏
可容百万人相聚
拍照留念享悠闲
2025.10.5日午
作于奥林匹克
森林公园玲珑塔下
《玲珑塔之歌》以明快的节奏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都市园林画卷。全诗如徐徐展开的卷轴,引领读者漫步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山水之间。
一、空间建构的匠心
诗人以玲珑塔为视觉焦点,构建了层次分明的空间体系:
· 垂直维度:塔上“五朵花”与“五个钉冒”仰望的璀璨,塔下园林的平远开阔
· 水平展开:水系环绕、桥梁纵横的平面布局
· 方位秩序:通过“塔北”“桥东桥西”“桥左桥右”等方位词,营造出中国园林移步换景的审美效果
这种立体化的空间书写,使诗歌本身成为一座语言建构的玲珑塔。
二、生态之美的赞歌
诗歌展现了现代都市中难得的野趣:
· 植物群落:北方树种、枫叶野海棠、芦苇荷花
· 动物嬉戏:野鸭飞翔、锦鲤翻涌、大雁迁徙
· 季节特征:“草绿果红”暗示夏秋之交的丰饶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理念。
三、动静相宜的韵律
诗人巧妙安排动静对比:
· 动态:“野鸭飞”“锦鲤翻”“飞大雁”“绽睡莲”
· 静态:“绿草毯”“枫叶衬”“草木鲜”
· 人景互动:“游人如织”“拍照留念”展现人文活力
这种动静交织的描写,使画面充满生命律动,仿佛能听到鸭鸣雁唳、游人欢笑。
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诗歌深得古典山水诗精髓:
· 继承王维“诗中有画”传统,每联皆可入画
· 化用白居易“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江南意象
· 延续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空间构图智慧
同时融入“帐蓬苫房”“奥林匹克”“拍照留念”等现代元素,形成古今对话的独特韵味。
五、形式与内容的呼应
诗歌形式颇具特色:
· 四行一节,结构匀称如塔的层叠
· “园/转”“灿/全”“翻/断”等押韵,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 “玲珑”一词的七次重复,既点题又强化节奏
· 数量词“五朵花”“五个钉冒”“百万”等,增添具体可感性
结语
这首诗不仅是对奥林匹克公园的生动记录,更是对现代都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诠释。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诗人为我们保留了一片心灵栖息的绿洲。当“玲珑水系绕园转”的韵律在耳边回响,我们仿佛听见了古老山水精神在当代的重新觉醒,看见了中国园林美学在新时代的生机勃发。
2025.10.8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