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林解读赏析草原雄鹰诗社王巧英社长两首悼念母亲去逝周年的词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2025年10月10日
双生玉璧,相同情感,共同镌刻出
王巧英社长对亡母的深切追思
《清平乐》与《诉衷情令》这两阕词,如同双生玉璧,以不同词牌、相同情感,共同镌刻出王巧英社长对亡母的深切追思。在母亲逝世一周年的特殊时点,词人用血泪凝成的文字,搭建起一座连接尘世与天堂的诗意桥梁。
一、时空交织的哀思结构
两首词在时空处理上形成巧妙呼应。《清平乐》开篇直点“周年母祭”,以当下泪湿衣襟的悲恸为基点,继而转入对往昔“笑貌音容”的追忆,最后升华为对天堂的祈愿,构建起“现在—过去—未来”的三维时空。《诉衷情令》则从“回眸相隔”的视角切入,通过“悲秋”“一年”等时间意象,与“往昔”“梦中”形成时间回环,在“痛哭绞心头”的现实与“梦中寻母”的幻境间往复徘徊。这种时空的交错叠映,艺术地再现了丧亲者特有的心理时空——记忆中的温暖与现实的冰冷不断交错,形成情感的张力和节奏。
两阕词中,“泪”意象贯穿始终:“垂泪沾襟袂”、“泪水总难收”、“痛哭绞心头”,这些浸润着悲痛的意象与“荒丘”、“悲秋”等外部景物相互映衬,营造出凄怆悲凉的意境。尤为动人的是《清平乐》中“笑貌音容心间记”的温暖记忆与“我自思亲咋寄”的无奈追问形成的强烈对比,以及《诉衷情令》中“梦中寻母”的短暂欢愉与“醒后偏忧”的残酷现实构成的心理落差。这种虚实相生、悲喜交织的笔法,深得中国传统诗词“以乐景写哀”的精髓。
词人精心选择的词牌与内容高度契合。《清平乐》上下阕平仄韵转换,上片急促的入声韵“祭”、“袂”、“记”、“寄”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哽咽难言的悲切,下片转为平缓的平声韵“深”、“沉”、“吟”,似将汹涌的哀思沉淀为绵长的思念。《诉衷情令》通押平韵,如泣如诉的韵律节奏,与“念无休”、“肠断荒丘”的无尽哀婉相得益彰。这种声情与文情的完美结合,展现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四、传统文化的情感密码
这两首词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周年祭”作为重要祭奠时点,体现着儒家“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祈祷天堂安好”既承袭了佛教轮回观念,又融合了民间信仰中对彼岸世界的想象;“肠断荒丘”的意象则与传统文化中“丘墓生哀”的审美心理一脉相承。词人通过这些文化符号,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情,使读者在共鸣中体悟生命的无常与亲情的永恒。
五、个体情感的真挚流露
值得注意的是,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清平乐》更多展现女儿对母亲的精神依恋,而《诉衷情令》则更侧重于生死两隔的残酷现实。这种差异正构成了情感的互补,完整呈现了丧亲体验的多维面向。王巧英社长这两首悼母词,既是个体情感的真挚流露,也是传统悼亡文学的当代延续。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种将深沉情感凝练为艺术表达的创作,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好告慰,更是对汉语言美学价值的重新确认。词作中流淌的不仅是个人之泪,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永恒悲悯——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命课题。
【附件】
(一)王巧英作品原件
1
清平乐●母亲一周年思祭奠
文/王巧英
周年母祭,垂泪沾襟袂。笑貌音容心间记,我自思亲咋寄。
忆往昔爱深深,如今痛苦沉沉。祈祷天堂安好,女儿牵挂悲吟。
2
诉衷情令●母亲一周年祭奠
文/王巧英
回眸相隔到悲秋,泪水总难收。一年再无母影,痛哭绞心头。
思往昔,至情留,念无休。梦中寻母,醒后偏忧,肠断荒丘。
(二)王巧英作品来源
草原雄鹰诗社2025第34期周刊投稿接龙
(三)王巧英诗人简介
王巧英,呼和浩特市人,从小喜欢文学、喜欢草原,心在草原,情在内蒙。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草原雄鹰诗社创始人,草原雄鹰诗社社长。笔名雅涵。诗词作品多见诸报刊和网络。诗词作品常发表于报刊及网络平台,代表作包括《茶》《酒》《家》等,曾获多个奖项。
马学林,男,回族,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文化艺术博士,国家一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国学家、文学家、汉学家、改革先锋艺术家、当代中国百强诗人、当代中国诗坛杰出诗人、当代杰出文艺工作者;世界孔子学院终身名誉院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终身名誉主席;获中国当代十大文化学者荣誉称号、获首届人类文明大赛文化艺术类金获、2022年获中共中央在党50周年纪念章、2025年亚州地区艺术先锋、获亚州国际艺术勋章;获联合国文化艺术丰碑奖、艺术评审委员会终身副主席,世界艺术影响力领袖。到2025年10月写有两万四千多首格律诗。同年4月获(雅集京华《第八届百家诗会》一等奖,被授于“新时代诗词文化践行者”荣誉称号;5月,获大美东方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荣获“中华文化永固杯终身成就奖”、并被授予“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与传承人”、“国宝大师”荣誉称号;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马学林著《百首诗词颂时代楷模拜四俊》200首诗);6月,获第四届矛盾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金奖”;7月,获中共中央颁发“七一勋章”和“七一勋章证书”;还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六部委共同授“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被诺贝尔文学研究院聘“终身文学顾问”;论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楹联的美学思想研究》入编中国楹联学会《非遗里的楹联优秀论文集》,并获优秀论文证书。8月,获中国CCTV央视新闻官网终身荣誉顾问(厚德载物,德艺双馨)、获“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艺术奖”、“忠党爱国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10月,国庆节获“鲁迅文化杯全国第三届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5年10月10日于银川)。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2025年10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