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沐之
光影挂在旗杆上
像经历过炮火的旗
破洞穿越阳光
记录着悲壮的过去
而脚下的城
早已在黄土中抖落
一座固化的巢
不仅仅是钢筋水泥
我把眼睛挂在腰间
努力固守着蜗居
破洞里穿越阳光
照耀着金色的土地
天,钻进缝隙
楼宇层层叠叠
我踩着下水道的边缘
只有这儿,可随意流去……
2025-10-9修于钓鱼台
于空城缝隙间,打捞光与坚守的重量——沐之《空城》诗评
沐之的《空城》以冷峻又细腻的笔触,在“光影”“破旗”“空巢”的意象里,构建出一座承载着过往与当下的空城。诗中没有直白的呐喊,却让“坚守”与“失落”在字里行间交织,读来既觉苍凉,又能触摸到藏在缝隙里的微光。
诗歌的开篇便带着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光影挂在旗杆上,像经历过炮火的旗”,将无形的“光影”比作饱经战火的“破旗”,瞬间为空城注入悲壮的过往;“破洞穿越阳光,记录着悲壮的过去”,以“破洞”为媒介,让阳光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阳光穿过旗的破洞,也仿佛照进了空城尘封的记忆,让“悲壮”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的光影痕迹。而下文“脚下的城,早已在黄土中抖落,一座固化的巢,不仅仅是钢筋水泥”,则进一步解构“空城”的内涵:它既是物理意义上“钢筋水泥”的空置楼宇,更是被黄土掩埋、只剩“固化”外壳的精神家园,冰冷的建筑里藏着岁月的重量。
如果说前半段是对“空城”的宏观描摹,后半段则聚焦于“人”的微观坚守。“我把眼睛挂在腰间,努力固守着蜗居”,以反常的动作“挂眼睛”写尽坚守的姿态——即便身处空城,仍要以“眼睛”为武器,守护自己的“蜗居”,这份执着里带着倔强的孤独;“破洞里穿越阳光,照耀着金色的土地”再次呼应开篇,阳光从旗的破洞照向土地,也照进“我”的坚守,让苍凉中生出一丝希望。结尾“天,钻进缝隙,楼宇层层叠叠,我踩着下水道的边缘,只有这儿,可随意流去”,将视角拉回现实的窘迫:楼宇的压抑、“天”只能从“缝隙”钻入,而“下水道边缘”成了唯一能“随意流去”的出口,既写尽空城生活的局促,又以“随意流去”的微弱自由,为这份坚守添了一抹复杂的余味——不是彻底的绝望,而是在压抑中寻找一丝喘息的空间。
整首诗意象密集却不杂乱,“破旗”“阳光”“缝隙”等意象反复交织,将空城的历史感与当下人的生存状态紧密相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精准的细节直击人心,让读者在感受空城苍凉的同时,也能读懂那份藏在“固守蜗居”里的、平凡却坚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