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霞映晚晴——读《秀岭走筆》随筆二篇
文/旭日东升(赵長民)
拜读老伴刘灵秀的佳作《秀岭走筆》数遍,深有感触,故欣然写下二篇随筆以记。
(一)
她如一本墨香氤氲的典籍,在工作时以严谨的教鞭书写育人篇章,退休后用温润的笔锋雕琢生命华章。当她那部七十余万字的《秀岭走筆》置于我掌心时,我触摸到的不仅是文字的厚度,更是一个灵魂对世界深情的凝视。
出身教育世家的她,自幼便显露出灵心慧质。校园里的演讲台映照过她稚嫩却坚定的身影,作文赛场的灯火曾点亮她最初的文学梦。这份早慧如同深山里悄然积蓄的清泉,终将汇成奔涌的文学长河。
她以文人的柔肠与锐眼行走人间。当寻常旅人还在追逐风景的表象时,她已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山岚间跃动的诗意。那些游记不只是地理的印记,更是心灵与天地对话的结晶——九曲黄河在她笔下化作民族的血脉,江南烟雨被她描摹成时光的絮语。无论是故乡老屋的青砖黛瓦,还是异乡街角的寻常相逢,经她文字的淬炼,都升华为叩击心扉的生命顿悟。
翻阅文集,但见散文里流淌着月光般的乡愁,小说中跃动着人间的悲欢。她以笔为犁,在岁月的田垄上深耕不辍。最令人动容的是,即便在照顾外孙的琐碎间隙,在陪伴老伴的病榻之侧,甚至在手腕骨折的困顿中,她依然用左手在手机屏上执着地播种文字。那些深夜亮起的光标,如同暗夜中的萤火,照亮了一个写作者永不熄灭的赤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捧读这部凝结心血的著作,但见字里行间翩跹着永不褪色的春光——那是历经沧桑仍保持的纯真,是穿越风雨未改的赤子之心。老伴用她的生命实践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始终怀揣发现美的眼睛、传播善的执着、书写真的勇气,岁月的年轮终将化作文字里永恒的星辰。
(二)
她是一位真正的文者。笔在她手中,仿佛不只是工具,而是一支灵性的桨,在时光的河流里,安静而坚定地划过。纸页是他的江湖,墨痕是她的舟楫。一字一句,都是她渡向彼岸的姿势。
她爱书,爱草木,爱人间深浅的足迹。寻常巷陌,四季流转,在他眼中皆是文章。她写山,山便有骨;写水,水便含情;写人,人便见魂。那些被光阴冲刷的、被尘世忽略的细微存在,经她的笔一照,忽然都有了光,有了温度,有了可以聆听的心跳。
她追寻的,从来不是喧嚣的认同,而是天地间那份本真的善与美。她笔下的世界,干净、虔诚,带着文人的体温与呼吸。那是一种不张扬的坚持,一种不褪色的热爱。
如今,她依然在写。像一棵老树,在属于它的土地上,持续地生长年轮;像一泓清泉,自山深处来,向光阴深处去。笔落处,是心途,也是归途。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