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的永恒辩题:从石头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文/蓝弘(卫红春)、九日一曰小
一、顽石的选择:欲望与虚无的悖论
《红楼梦》中那块补天未成的顽石,因听闻红尘中的“荣华富贵”,执意堕入人间,最终却落得“万境归空”的结局。僧道二仙的警示——“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恰似曹雪芹对人生的终极审判:我们追逐的繁华,终将成为一场空梦。
但若真如二仙所言,“不如不去”,人类为何仍前赴后继地踏入红尘?或许,答案藏在“体验”二字中。贾宝玉的悲剧不在于他经历了富贵与幻灭,而在于他未能早悟“空”的真谛。而现代人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明知社交媒体上的“点赞”终将归零,却仍沉迷于这场数字化的补天游戏。
二、宗教的解答:信仰作为生存策略
佛教以“六道轮回”解释人生之苦,基督教以“天堂地狱”划分灵魂归宿,它们都为“去或不去”提供了终极答案:修善积德,或皈依上帝,以换取永恒的解脱。
然而,尼采的“上帝已死”撕开了信仰的脆弱性。当理性质疑存在本身时,宗教的慰藉便显露出其虚妄的底色。牛顿以“第一推动力”证明上帝,达尔文以进化论否定神创,这场争论至今未休。但《罗马书》所言“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的心里”,或许暗示:信仰的本质,是选择相信,而非证明。
三、存在主义的反抗:荒诞中的自由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人类被抛入世间时并无预设意义,这种荒诞性恰恰回应了僧道的预言——若人生本为空梦,我们为何仍要入世?
加缪的《西西弗神话》给出了答案:承认荒谬后仍推石上山,才是对虚无最有力的反抗。贾宝玉最终“悬崖撒手”,实则是另一种觉醒——看透幻相后的主动退场,未必比挣扎求生更懦弱。
四、现代困境:在消费主义中重演“石头悲剧”
当代社会,我们比那块顽石更清醒地知道:财富、名誉、地位终将归零,却仍沉迷于这场“美中不足”的游戏。曹雪芹的警示穿越时空:当“好事多磨”成为常态,我们是否已忘记,“不去”也是一种选择?
结语
“去或不去”的答案,或许藏于问题之外。入世是体验,出世是觉悟,而真正的智慧,在于看清游戏规则后——仍能自由选择是否参与。正如那块顽石,它的悲剧不在于堕入红尘,而在于从未明白:它本就是自己命运的书写者。
编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