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香子•果•人生吟(苏轼体.押第二部韵)
唐增虎(山东)
晨沐曦光,朝揽星芒,经寒雾,未改疏狂,一杯浅醉,半卷闲章,度岁光流,声名淡,鬓丝扬。
情萦丘墅,心随云嶂,笑浮尘,枉费心祥,晚耕晨读,欢在寻常, 守微真切,三成静,数丝香。
行香子•果•晴耕雨读(苏轼体.押第二部韵)
春种新粱,秋敛盈仓,随农暇,细理诗囊,竹窗似墨,柳岸鸣筐,付露沾衫,风过牖,月盈廊。
朝营桑稼,昏尝茶水,远尘嚣,俗念皆亡,一犁膏土,诸页芸香,守其间趣,其间静,此时扬。
望仙门·咏菊(晏殊体.押第七部韵)
唐增虎(山东)
晓风梳柳拂帘漫,露华漫。
远篱凝素蕊中漫,暗香漫。
细煮新泉炙轻芳,静听霜烟叩窗漫。
漫漫漫漫漫漫漫,梦梦幽幽漫。
散文:《金秋话菊花》
唐增虎(山东)
金秋一至,天地间便多了份清冽的雅韵——那是菊花醒了。不似春芳争艳、夏花灼眼,菊总选在霜风渐起、桂香初敛时,悄然绽露容颜。
她开得热闹却不喧嚣:紫的如染了暮色的绢,浓得化不开;白的似凝了秋霜的玉,清得能照见人影;粉的若带了朝露的霞,柔得沁人心脾。品种更是繁极,有的瓣叶层层叠叠,像捧在掌心的绣球,紧实得藏得住秋光;有的花瓣舒展轻扬,如天女散花般飘洒,风一吹便漾起细碎的浪;还有的细瓣卷曲,宛若美人鬓边垂落的流苏,添了几分婉约。这般千姿百态,惹得游人驻足,或俯身轻嗅,或举镜留影,总舍不得挪步。
菊不只是赏心悦目的景致,更是藏在寻常日子里的暖意。摘下几朵晒干,沸水一冲,便是一盏菊花茶——汤色澄黄,香气清雅,入口甘醇,秋日里饮上一杯,润肺生津,驱散了微凉的秋燥。若再加点冰糖、枸杞,更是成了老少皆宜的暖饮。除了饮用,她还能入食、入药:菊瓣炒蛋,清香爽口;菊花糕甜软绵密,藏着淡淡的花味;入药则能滋身润肺,是秋日里天然的“养生良方”。
待得中秋过后,百花渐次凋零,叶落枝疏,唯有菊愈发精神。她迎着霜寒开得愈发艳丽,时而与残留的桂香交织,分不清是菊香更清,还是桂香更甜。也难怪古今文人墨客对她偏爱有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赞叹……一句句,一首首,都把菊的风骨、菊的雅致,写进了岁月的诗行里。
金秋话菊,说的是花,道的却是秋的深情——那是历经风霜仍从容绽放的勇气,是藏于平凡却自带馨香的雅致,更是刻在时光里,让人一想起便心生温暖的秋日印记。
诗歌:《玉米》
唐增虎(山东)
双节的桂香还沾着雨丝
田埂就举着满穗的阳光——
那些带毛的小拳头,攥着春麦的余温
把秋高气爽,啃出细碎的甜
嫩时是瓦罐里翻滚的白汽
老了就成饼铛上的焦香
熬进粥里,是清晨的暖
碾成粉,是日子的底色
连穗须都能熬进药汤
杆能烧火,芯能喂马
从头到脚,都是土地的馈赠
风掠过万亩青纱帐时
每一粒玉米都在发光
它不说话,只把降糖的清甜
酿进酒里,揉进杂粮饭里
像个憨厚的孩子
捧着饱满的岁月
蹲在秋收的褶皱里

编者简介:艾兰,本名王凤,曾用名蓝雪花,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