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甘泉河与湛若水
陈宝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宜兴的水,西源滔滔长江,东注渺渺太湖,悠悠流淌千年,滋润山川万物,也滋养着宜兴人的心田,造就着宜兴这方温润诗意、缥缈出尘的水土。
甘泉河坐落于宜兴市湖㳇镇张公洞,属于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是一条贯穿于盂峰山的暗河溪流,连着玉泉与张公两洞,长约600米,水深约0.5~2米,河面1~5米宽不等,水沿着曲折水道,顺流而下,洞口汇成甘泉池,面积达百平方米。
甘泉河因湛甘泉而名。湛甘泉指明代哲学家、大书法家湛若水,甘泉是他的号。湛若水生于明成化二年(1466),字元明,广东增城人。40岁时,甘泉定名为若水,拜名儒陈白沙为师,深得赏识,后成为白沙学说衣钵传人。弘治十八年(1505),湛若水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二名,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正好进士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在史馆讲学,两人交往甚密,相与倡道京师。嘉靖三年(1524),湛若水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深得世宗倚重与信任。他主张“天下民庶,实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反对宦官专权。湛若水除长期担任官职外,热心捐款赞助书院,得其“馆谷”的书院竟达28所,从他的家乡到南京、广州、南海、扬州、池州、徽州、增城,遍布半个中国。他一生致力于讲授理学,尤其是不遗余力地传播白沙学说。他在讲学中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非常清晰地分清“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的君、社稷和庶民三者关系的治国思路。并在弘扬白沙学说时有所创新,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被誉为“甘泉学派”。时人将他创立的理学与另一鸿儒王阳明创建的“浙学”并称为“王湛之学”,也有“南王北湛”之称。嘉靖十九年五月,他获准退休,75岁荣归故里,仍全力以赴投入教育事业,90岁时还出门讲学。他的影响遍及全国各地,其门徒达4000余人。嘉靖三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在广州无疾而终,享年95岁。
当年,甘泉河前有甘泉精舍。据清〔嘉庆〕《宜兴县旧志》“卷九·遗址”载:“甘泉精舍,溧阳铨曹史燕峰恭甫所建,延其师太宰湛甘泉寓居于此,为讲学之所,甘泉为之记。按:精舍在会仙岩玉泉洞前,今无一椽存者,惟湛碑兀立,字迹尚完好。”又“卷九·碑刻”载:“甘泉精舍碑,嘉靖戊戌(1538)湛若水撰并草书,碑石方,四面刻字,字畿五寸,纵宕有奇气,史际跋。”甘泉精舍有门屋1间,堂屋3间,后寝室3间,前后四翼有廊贯通,并引沟环门前。据当地原甘泉生产队老队长刘晓星回忆,我儿时曾听朝阳道院老道王本秀说,甘泉精舍坐落在张公洞南侧,明末书院失修,清咸丰年间(1831-1861)又遭战火被毁。因甘泉先生德高望重、博学多才,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暨社会影响力,但又担忧道院出意外事。所以,朝阳道院深藏着人们对于甘泉先生的敬重和怀念,不遗余力在朝阳道院隔壁,为其重新砌3间土墙屋,供民间祭祀。当时,人们想升官、求发财、保平安,都到甘泉精舍来朝拜,祈福于甘泉先生。
“甘泉精舍碑”又称《宜兴甘泉精舍记》。碑形呈四方形,高丈余,宽3尺多,四面环刻,字径约5寸。碑文阴刻草书字体,每石碑字7行,共28行。碑文抬头一行:“宜兴甘泉精舍记”7字,正文23行553字;落款一行:“嘉靖戊戌孟冬十八日南京吏部尚书甘泉翁湛若水记”,四面碑合计660字。碑文记述溧阳史恭甫在玉女潭边建造“甘泉精舍”和择地命名的意义。重建的“甘泉精舍”因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破坏,已经荡然无存。值得一提,“甘泉精舍碑”在10年动乱中,也未能逃过劫难,被当作“四旧”捣毁破坏,而且有人异想天开地认为碑座底下埋有很多金银珠宝,用炸药将“甘泉碑”炸毁,结果一无所获。时过境迁,岁月流逝,距今480年所建的“甘泉精舍碑”,虽已消失,但遗址与之近邻的甘泉河、甘泉池仍留下深刻的印记。
当年湛若水畅游张公洞和甘泉精舍时写下了不少的诗词佳作,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题张公洞》:“千奇万怪不可睹,混沌死矣谁凿之。若使公能回造化,不将混合此何为。”《题甘泉精舍》:“山下涓涓石下泉,惟应与尔洗心言。先生已在忘言处,一任滔滔赴大川。”《纪游三胜三胜者,甘泉、张公、玉泉三洞也》:“濯缨甘泉头,濯足甘泉流。跏趺憩泉舍,於以澄心游。作诗诧张公,奇怪还虚空。高歌倚岩石,天为起悲风。”
古时候洞灵观引甘泉河泉水绕于观前,水清澈见底,泉水出山,温差极大,水气直冒如雾如烟,岸边绿苔悠然,如同人间仙境。而甘泉河景色秀美,温柔平静,蜿蜒曲折,南北横流于整个盂峰山中。数百年来,甘泉河一直是当地群众农田灌溉和饮用水源的溪流。20世纪80年代,张公洞附近的无锡矿山机械厂和无锡矿山医院在甘泉池旁专门设立水泵房,从甘泉池抽至山顶水塔,供企业和工人生活用水,1998年企业搬迁后拆除。
甘泉河水充沛,清凉洁净,河道蜿蜒曲折,泉眼星罗棋布,四季不竭。沿河两边岩石孔洞甚多,距甘泉池不到300米处,就有1个石灰宕溶洞,面积约数千平方米,1988年与张公洞的棋盘洞贯通,元代文人崖刻“玉泉”2字,古称“玉泉洞。”玉泉洞上面是会仙岩,它孤峰壁立,若雕琢然。相传宋绍圣四年(1097),有一老太见2个老头依石对饮,一回头便不见了,以为是仙人遁形,故名为会仙岩。岩壁上镌有“会仙岩”3字。山上建有会仙亭。明代邵珪诗云:“岩前传昔会群仙,羽驾霓旌下九天。千载异香消不尽,山中草树溢云烟。”笔者曾潜入玉泉洞三次,洞内深邃宽阔,景观独特,石柱、石笋、石幔、石钟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完好无损。
2006年,张公洞景区利用暗河资源和洞内景观,在省内开辟首条“地下河探险游”,让游客探险游览,既刺激又新奇,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在“甘泉精舍碑”遗址处,又恢复了“甘泉精舍碑”和“甘泉亭”,亭中间的碑为一块方形碑,四面按拓片重刻的草书,仍为湛若水亲笔书写“甘泉精舍记”。这些都给宜兴山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也为国家4A级景区张公洞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