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仝宇(彤雨)
~~~~~~~~~
现在的文学艺术界,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把别人看不懂的东西当成了“深不可测”的高端艺术。
书法,可以说更是乱象中的代表了,什么狂书、吼书、盲书……等等,极大程度地丑化了书法艺术。
写出的字是张牙舞爪、无规无矩,人们在这种所谓的“艺术”面前,左瞅瞅右瞧瞧,一会摇头一会感叹,大家面面相觑,显得有点尴尬:怎么看也不认识。更有很多人怀疑自己学识浅薄,看不懂博大精深的艺术。
艺术是让别人欣赏的,大多数人看都看不懂的东西,如何去欣赏?因此,故弄虚玄、心狂意傲的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艺术。
除了书法,文学也是这样。
一些所谓的作家、诗人,写出来的作品花里胡哨,没有一点意义,甚至弄出来很多笑话。
写出来的诗,根本就没有诗的韵,只是把文章断开成行,凑成诗的格式而已。把中国古老的诗词文化完全演变为随心所欲的不成体统的东西。
有一些现代自由诗,简直就是俗不可耐,让人读起来不但是乏味,而且更是让人实在不舒服,简直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亵渎。
文学艺术的倒退,说明了一些所谓的书法、文学的“家”们,只是想出人头地、卖弄那点“可怜”的“薄底”功夫而已。
那么,这些没有任何价值的“艺术”作品,为什么会被推荐发表?为什么会出现在“艺术”展览会上?为什么又会被媒体大肆吹捧宣传呢?这样一来,是不是让我们的文学艺术变得更加雪上加霜了呢?
没有真正的艺术细胞,却能靠不正当手段获得所谓的“书法家”、“作家”等称号,甚至成为“××家协会”的会员,实在是文学艺术界的莫大耻辱。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优秀艺术”这是当代文学艺术界应该遵循的原则。
作者简介
仝宇,笔名彤雨,江苏宿迁人,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副院长,情感作家、诗人,华夏文学特约作家。
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作品三千多篇,其中诗词四百多首,诗词《赞奥运冠军郑钦文》被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杂志入编,并被《野草诗社》永久收藏。多篇作品被《中国艺术家》杂志社入编发表。
中篇小说《情感,凝结在这一刻》受到广泛好评。
赏析:
守正与祛弊的呐喊——《被亵渎的艺术》
仝宇(彤雨)以其擅长挖掘现实本质的创作特质,在《被亵渎的艺术》中直击文艺界积弊,以尖锐的批判立场与明确的价值主张,完成了对当代文艺乱象的深刻审视,字里行间充盈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对行业生态的忧思。
核心立意:戳破“伪艺术”的假面
文章的核心立意在于厘清“艺术”与“伪艺术”的边界,驳斥将“晦涩”等同于“高深”、将“随意”视作“创新”的扭曲认知。作者明确提出“艺术是让别人欣赏的”这一本质属性,直指那些脱离大众认知、违背审美规律的创作——无论是张牙舞爪的“吼书”“盲书”,还是断行凑数的“伪诗歌”,本质上是故弄玄虚的自我卖弄,而非真正的艺术探索。这种批判并非否定创新,而是反对以“创新”为名对传统的割裂与亵渎,最终落脚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优秀艺术”的核心主张,构建起清晰的价值坐标。
批判维度:从创作乱象到生态病灶
作者的批判呈现出由表及里的递进逻辑,精准勾勒出文艺界的多重病灶:
1. 创作层面的异化:书法领域中,以“吼书”为代表的激进实验被直指为“丑化书法艺术”,其脱离笔法规范的形式被斥为“无规无矩”;文学领域里,新诗沦为“分行的文章”,丧失了韵律与诗意内核,印证了新诗发展中“有‘形’无‘式’”的困境[__LINK_ICON]。
2. 传播层面的失序:文章尖锐追问劣质作品“被推荐发表、参展、吹捧”的荒诞现实,揭露了平台异化与资本裹挟下,“眼球经济”取代艺术价值的传播乱象。
3. 行业层面的腐败:直指“靠不正当手段获称号、入会”的潜规则,与书画界“以评促班、权钱交易”的行业丑闻形成呼应,将批判矛头指向破坏公平的利益圈层。
表达特色:直白犀利的现实笔触
作为擅长观察生活本质的作家,仝宇以极具穿透力的直白语言展开批判。文中“张牙舞爪”“花里胡哨”等通俗表述,精准勾勒出伪艺术的外在形态;“面面相觑”“怀疑自己学识浅薄”的场景描写,生动再现了大众面对伪艺术时的困惑,让批判更具代入感。这种不加修饰的表达风格,摒弃了文艺评论的晦涩套路,以大众易懂的语言传递专业立场,既强化了批判的力度,也契合了“艺术应面向大众”的核心观点。
价值意义:唤醒行业的文化自觉
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批判乱象,更在于唤醒文艺界的自省意识。它呼应了公众对“审美降级”的担忧,也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创新不应以背离传统为代价,自由不应以放弃底线为前提。正如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文艺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的传承与真诚的表达,这一主张对于矫正行业风气、重建审美共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华夏文学编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