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古城一日行
——在时光褶皱里触摸千年文脉
作者:王伟鹏
晨光启幕:揭阳学宫,儒学圣殿的千年回响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榕城的薄雾,揭阳学宫朱红色的棂星门在光影中苏醒。这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的岭南儒学圣殿,以全国第二大孔庙之姿静立千年,飞檐如翼,红墙绿瓦间沉淀着潮汕文化的精髓。跨过棂星门,泮池水映照出棂星门石柱上云纹龙首的倒影,仿佛踏入一部活的《营造法式》——中轴线布局的21座建筑群次第展开,大成殿高台基上的盘龙石柱尤为震撼:四条木雕巨龙腾云驾浪,龙首昂然向天,其中西南角的龙首竟是现代匠人补刻的杰作,与幸存的三条古龙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诉说着特殊年代劫难中文物工作者以命相护的惊心动魄。
殿内,孔子塑像两侧的“万世师表”匾额下,一缕沉香缭绕。这里不仅是古代科举学子的精神灯塔,更承载着红色记忆——1925年周恩来东征时曾在此运筹帷幄,明伦堂的木质窗棂间似乎仍回荡着革命者的铿锵誓言。驻足间,晨风拂过东西庑廊,将《大哉孔子展览》中竹简的沙沙声与游客的轻声惊叹糅合成一曲文脉交响。
禅意午后:双峰寺,梵音与灯火的时空折叠
沿学宫南行百余米,双峰寺的钟声穿透市井喧嚣。这座与潮州开元寺齐名的千年古刹,始建于宋代,历经七次迁建,如今金碧辉煌的琉璃宝塔下仍藏着唐代石经幢的斑驳刻痕。寺中“双峰晚钟”原是揭阳古八景之一,登上圆通宝塔,可见榕江如练,霞光与寺内千盏明灯交映,恍若《洛阳伽蓝记》中“宝铎和鸣,幡盖如林”的盛景重现。
禅房后的宋代槐荫井旁,一位老僧正舀水浇灌菩提树。井栏上的绳痕深逾寸许,是无数僧侣八百年晨钟暮鼓的见证。忽然一阵风吹过,大雄宝殿檐角的铜铃叮咚,与诵经声共振,竟让手机导航的机械女声都显得遥远——此刻的时空,属于木鱼笃笃的慢板。
骑楼漫溯:中山路,南洋风骨与市井烟火的共生
转入中山路,骑楼连廊投下的菱形光斑在麻石板路上跳动,像一部老电影的胶片。这些始建于民国的南洋风格建筑,外立面的灰塑浮雕藏着潮汕工匠的巧思:葡萄藤蔓象征家族绵延,麒麟献瑞暗喻文运昌隆,而“某某绸缎庄”“广生堂药行”的褪色招牌,则定格了上世纪商贾云集的繁华。转角处的“工农照相馆”新近重生,玻璃橱窗里陈列着五十年代的老式座机,游客可穿上旗袍在布景板前摆拍,快门声里新旧时空悄然叠印。
腐乳粿条的香气从骑楼深处飘来,阿嬷手持竹笊篱在滚汤中烫米粿,案头瓷罐里的南姜末与蒜头朥是潮汕味道的灵魂。隔壁竹器铺的老匠人正在编织蝈蝈笼,篾条翻飞间讲述着“竹编非遗”的活态传承。而年轻店主们将红桃粿做成卡通胸针,用3D打印复刻进贤门纸雕灯,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暮色归舟:榕江水畔,历史与未来的光影叙事
日落时分,榕江西湖的九曲桥化身金色琴弦,晚风拨动杉林,惊起白鹭数点。古时“双溪明月”的胜景虽已难觅,但湖心亭的雕花木窗仍框住一幅水墨:老者垂钓,孩童追蝶,情侣倚栏私语,千年古城在粼粼波光中舒展成生活本真的模样。
华灯初上时,思贤路的灯光工程悄然点亮。洗墙灯为骑楼勾边,投光灯将百叶窗的影子拉长成黑白琴键,而手机可控的舞台光束下,一群少年正表演青狮吐珠。一位非遗传承人说:“我们要让龙狮在霓虹里舞出新魂。”对岸的揭阳楼广场,市民随着潮剧锣鼓摇摆,莲花造型的喷泉与LED天幕共舞——这是属于古城的赛博朋克时刻。
结语:在流动的永恒中寻找答案
一日行程将尽,站在石狮桥头抚摸明代镇水金狮,忽闻远处传来行彩桥的童谣:“摸狮耳,生阿弟……”潮汕的民俗仍在DNA里延续,而Z世代已用短视频记录下这一刻。揭阳古城的魅力,恰在于这种矛盾的和解:学宫的庄严与街巷的烟火同在,唐宋的砖石与元宇宙的光影共存。它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将历史熬成浓汤,却用青春的碗盏盛给世界。离城时,背包里多了一枚红桃粿徽章——这是古城给予旅人的信物,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化石般的封存,而是在每个时代找到新的语法,书写永恒的故事。



作者简介
王伟鹏,祖籍福建,生于广东潮邑。于教育领域耕耘数载。闲时爱涂涂写写,以笔墨为媒,记录生活点滴感悟。有若干作品发表并获奖。
(图文供稿:王伟鹏)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