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深处的生命赞歌
——张少强作品《陇山塬》赏析
文/李凤娥
《陇山塬》是一部扎根于西海固黄土高原的乡土力作,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鲜明时代价值,堪称长篇小说中的佳作。作者张少强以“陇山塬”这片古老土地为宏大舞台,细腻勾勒出四代人与土地生死相依的复杂纠葛,生动呈现了中国农民,尤其是西海固农民,在严酷自然环境与时代剧烈变迁中顽强求生的壮丽史诗。
陇山,这座横亘于秦陇之间的苍茫山脉,自古便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一道天然屏障,更是秦人东进、完成华夏统一大业的重要地理基点。在张少强的长篇小说《陇山塬》里,陇山化作一座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它不仅承载着陇山地区(西海固)赵氏家族四代人的悲欢离合,更见证了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阵痛与新生。以下将从内容与主题、人物塑造、艺术特色以及作品价值四个维度,对这部作品展开深入赏析。
主人公与时代抗争的励志传奇
《陇山塬》以百年山乡巨变为宏大历史背景,聚焦近40年的社会变迁与山乡巨变,将赵氏兄弟的命运沉浮巧妙融入中国乡村转型的宏大叙事之中。哥哥赵志福的裁缝生涯,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手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艰难坚守。小说中详细描绘的“二毛皮”制作工艺——从羊皮浸泡、刮肉里到下缸水闷的整套工序,不仅是非遗技艺的珍贵存证,更隐喻着农耕文明在面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无力与彷徨。当赵志福的服装铺遭遇家族情仇引发的变相勒索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创业的困境,更是乡土社会中社会小角色在社会夹缝中畸变的缩影。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基层政治环境的嬗变成为小说中的精妙之笔,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以及精神信仰的超越与升华。
弟弟赵志强的突围之路则指向了另一种可能。高考失利后,他背负着“三代不出人才,后代就变驴了”的家族魔咒,从农民工一路蜕变为记者、作家,生动践行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主题。小说深刻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面临的诸多普遍性问题,如人口流失、土地荒芜、传统价值崩塌、环境恶化等。《陇山塬》所呈现的困境,正是中国无数乡土社会在转型期的生动缩影,引发读者对发展与衰落、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小说也折射出农民对民俗旅游文化村的美好愿景,精准把握了时代脉搏,传递出对乡村振兴的深切期待。这与西海固作家群的集体托举形成鲜明对照——这片曾走出郭文斌、马金莲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以及众多荣获骏马奖等荣誉的乡土作家群的贫瘠土地上,全县有1600多人长期投身于文学创作活动。当赵志强在小说结尾以文化人身份回归乡土时,他带回的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一种精神返乡的象征,彰显了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造血,更需要文化铸魂的深刻内涵。
《陇山塬》宛如一部流动的民俗志,将西海固的文化基因镌刻于文字之间。它详细描述了古堡群落、“二毛皮”的制作工艺、婚丧嫁娶的习俗、宴席的菜单、待客的礼节等日常生活细节,将这些元素化作文化传承的密码,让读者得以触摸到西部乡土的肌理,感受到文化根脉的绵延不绝。同时,小说中“耕读传家”的家训等内容,揭示了西部人民对教育的敬仰与追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层面的深刻启示。在当今文学市场充斥着都市情感、职场争斗和奇幻冒险作品的背景下,这样一部扎根黄土、呼吸乡野气息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且独特。《陇山塬》以散点透视的视角,完成了对陇山地区民俗基因库的文学存档。
书中对古堡建筑的描写令人震撼——“堡墙高三丈五尺,墙基宽一丈五尺,墙顶宽八尺,有垛墙,能并排走三人”,四角的“夜房子”则是防土匪、夜晚巡逻、存储枪支武器以及供人休息的场所。这些散落于陇山梁峁塬岗的古堡群落,至今仍是西北大地上独特的文化地标。从婚丧嫁娶的仪式到宴席菜单的构成,从待客礼节到农牧种养生活方式,张少强将民俗元素自然熔铸于小说情节之中。当女主人公马红梅以“换头亲”抗争者的身份出现时,她身上既折射出家庭困境下封建礼教对女性生存的压迫与悲剧,也体现出民间女子生存的“狡黠”——她效仿堂姐“仙女”的骗婚案例,巧妙促成赵志强的堂妹嫁给自己的哥哥狗蛋,摆脱了拿自己给哥换亲的婚姻悲剧,挣脱命运枷锁,成为新时代劳务输出人员,并在福建某家电子设备加工场从一名普通女工边干边学,自学成为一名优秀企业科技产品质检总工程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也是环境改变一个人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位农村优秀女青年与命运搏斗的感人故事。有人骂她,有人夸她,但结果是成功的。
“耕读传家”的家训贯穿赵氏家族百年兴衰。爷爷赵作鹏的人生经历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悲情剧,从16岁的大秀才到20岁的乡保长,再到22岁靠着聪明才智成为方圆百里的大富汉,随后又沦为被人抛弃的大地主、政治犯,36岁又从一名勤勤恳恳的裁缝开起第一家缝纫部,再次成为富人后又变成“反水地主”,这起起落落的人生透出人性道德的隐语。父亲赵万里从小少爷变成阶级压迫中守护“骡马成群”旧梦执念的人,在新社会为改变穷日子贩驴受骗,造成家庭生活中的诸多不幸,以及后来为儿子创业卖驴被打的过程,暗含着无形中难以打破的一些利益链、小群体。为了突破这些社会圈子、改变命运,普通农民的生存哲学无不印证着西部民众对教育与文化的虔诚。这种信仰,正是西海固成为“中国文学宝贵粮仓”的精神根基(铁凝语)。
人性变化与时代印记
《陇山塬》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宛如一部具有西部农民特色的人物群像电影。例如赵家兄弟,赵志福的坚守与困惑、赵志强的奋斗与成长,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主人公赵志强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表——他善于思考、追求卓越,情感深埋在心里却与土地血脉相连。从高考失利者到社会打工仔,再到自己供自己上大学,最终成为社会文化工作者,他的精神蜕变过程被刻画得丝丝入扣。不过,在人物塑造的篇幅分配上,或许因突出赵志福,对赵志强的着墨相对较少。当他在中学时面临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超变态问题”而挣扎时,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困境,更是整个乡村教育困境的缩影。在社会上打工、上学以及工作的过程中,读者能看到青年人成长中的艰难与精神塑形的过程。
赵志福在生存的重压下,人性展现出复杂的多面性。作为家传手艺裁缝的继承人,他人生裁剪的不仅是皮料,还有那百转千肠的家庭困难,更是思想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思想裂变之间的矛盾。他对技艺的坚守与对市场的妥协,构成了农民企业家转型的典型心态。其中有令人动容的牺牲与互助,也有为生存而产生的自私、狭隘甚至残酷。
张芳芳是一位农村学生娃,高考落榜在家后,从少女时的“乖乖女”变身人妻之后的“恶人”,助丈夫快刀斩乱麻清除创业障碍。这一转变可以看出一位家庭女性精神裂变的过程,这部作品也再现了当前社会家庭困难生活的各种隐痛。吴秀莲从一位根正苗红的基层家庭妇女,在封建家庭中遭受“童养媳”般的不公待遇,再到家庭巨变中受到阶级压迫,以及与普通农村妇女一样遭受家暴的可怜生活,当她成为婆婆之后,又开始思索“如何成为好婆婆”的觉醒——这些女性形象已超越传统乡土文学中的苦难符号,成为主动创造历史的主体。这些人物形象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各自的命运起伏,丰富了小说的人物群像。作者擅长通过极具张力的细节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深沉的内心世界。
这些人物身上流淌着“黄土性格”的血液:沉默如大地,坚韧如磐石。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与脚下的黄土塬息息相关。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经历种种磨难,却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进。正是他们的存在,印证了西海固作家马金莲的评价——“对苦难交织下的光辉人性的深刻剖析”。
山乡巨变的双重呈现
《陇山塬》采用了多线叙事的结构,以赵家兄弟的故事为主线,穿插了家族中其他人物的命运以及陇山塬的历史变迁,使小说内容丰富多样,情节跌宕起伏。这种叙事结构既展现了时代的宏大画卷,又突出了个体的命运沉浮,使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厚重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
不同于早期西海固文学中“乏味得像未发好的馒头”的生活描摹(马金莲《1986年的自行车》),张少强在呈现干旱、贫困、离乡等主题时,始终灌注着人间的温暖、叛逆、重塑的人文关怀。“对家乡山水、人情世故的深情描绘,更是对西部文化的致敬”(郭文斌封底推荐语),这些意象在《陇山塬》中转化为赵志强仰望星空的时刻,一种诗意的救赎便油然而生。这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不断以人性思索与独白的方式,对人生观进行的一种哲学思考和人性考量,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苦难叙述,具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小说结尾处,赵志福眼中所见的“青山绿水”“风俗旅游文化村”农村生活现状与愿景,和之前贫困的生活、不长草的山乡形成巨大反差,正与当下西海固的变革形成互衬。《陇山塬》既为这场新乡土文学运动开辟了道路,也为其提供了美学样本,展现了新乡土文学的独特魅力与活力。
作为西海固文学“出海”的先行者,《陇山塬》的国际出版与国版链分发,正呼应着固原文联“促西海固文学世界化”的战略。目前,《陇山塬》图书已在13个国家的书店发行。
“不同时代,一个人的命运就如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许多时候都有一种人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但人决不能认命,随波逐流,只有昂首前行,才是人生真谛。”《陇山塬》国际版作者序,道出了整部作品的精神内核。《陇山塬》是一部成功的小说,是一种文化生命的觉醒,更是一个时代的觉悟。
文学多元化出版的探索与成就
《陇山塬》超越了传统乡土文学“伤痕叙事”的窠臼,以“回故乡就是追忆往昔”的情感逻辑,构建起精神坐标系。其文学意义,正在于它完成了西海固叙事从“伤痕文学”向“振兴诗学”的美学跃迁,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作为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首批数字出版作品,它实现了国际传播、有声书、电子书、国内纸出版的全链条突破,荣获“全球影响力华语作品奖”,并入选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新锐作家库(首批)入库作家。《陇山塬》小说先后亮相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23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交易博览会、第33届重庆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被收藏于“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三次荣登《人民日报》报道。其成功不仅在于文学层面的突破,更在于对西部乡村社会学的实证性贡献,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总体来看,《陇山塬》是一部以土地为魂、以生命为墨书写的厚重之作。它超越了简单的乡土风情描绘,以冷峻深沉的笔调,雕刻出黄土高原上生命的顽强与悲怆,构建了一幅关于生存、苦难、韧性、变迁的宏大画卷。其震撼力不仅在于对极端环境与生存状态的逼真呈现,更在于对人与土地血脉相连之关系的深刻揭示,以及对农耕文明在现代性浪潮中个人命运、时代命运、文化命运、传承命运的各类反思。张少强先生以小说独特的方言运用、粗犷沉郁的叙事风格和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系统,共同铸就了其鲜明而强大的艺术个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谱系中一部具有重要分量和独特美学价值的作品。它迫使我们凝视那片沉默的黄土地,以及在那片土地上沉默而坚韧地活着的人们,思考我们与土地、与传统、与生命本身最本质的联系,具有深远的思想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李凤娥,宁夏西吉人,高级教师,就职于原州区第七小学。著有专著《教育犁痕》一部。是自治区教育厅创新素养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固原市“思品”学科带头人,原州区“互联网 + 教育”专家,宁夏作协会员。三十余篇教学论文在《宁夏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平安校园》《中国基础教育》等期刊发表,三十余篇散文在《宁夏日报》《原州》《银川晚报》《葫芦河》《固原日报》《都市头条》《诗韵文苑》《六盘文苑》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刊登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