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筋草
文/李广昌
在村旁、路边,常常能见到一种被民间称作“韧皮草”的顽强杂草。它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早在清朝赵楷的《百草镜》中便有记载,正名为牛筋草。此外,它还有众多别称——蟋蟀草、千金草、假粟草、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拨、椮子草、牛顿草、鸭脚草、野鸡爪、扁草、水牯草、油葫芦草、千斤草、尺盆草、路边草、鹅掌草、野鸭脚粟、老驴草、蹲倒驴、百夜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个生动的故事。
牛筋草茎秆丛生,丛中心近直立或斜伸,四周的则近乎匍匐地面。叶鞘扁平而有脊,鞘口处生有柔毛,叶舌短小,叶片呈条形。穗状花序二至七枚,指状排列于秆顶,偶有一两枚生于其下。小穗成双行密生于穗轴一侧,内含三至六朵小花。颖与稃均无芒,内稃短于外稃,脊上生有小纤毛。囊果卵形,颜色从棕至黑,表面具明显的波状皱纹。
它喜生于荒芜之地、道路两旁及田园草丛中,是一种生命力极为顽强的杂草。
在农村,人们除了将其铲除沤肥,饥荒年代还曾采其嫩茎叶炒食充饥。它亦可入药,治疗多种疾病。
牛筋草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效。常用于伤暑发热、风湿性关节炎、黄疸型肝炎、小儿消化不良、惊风,以及乙脑、流脑、黄疸、淋证、小便不利、肠炎、痢疾、便血、疮疡肿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症。
虽非主流中草药,牛筋草在地方习惯中常自产自销,民间应用颇为广泛:
预防乙脑、流脑、风湿性关节炎,可用全草适量,水煎服。
高热、抽搐、神昏,取鲜牛筋草适量,加水三碗,炖至一碗,入少许盐,十二小时内服完。
湿热黄疸,以鲜牛筋草配山芝麻,水煎服。
淋浊,配金丝草、狗尾草,共煎服。
痢疾,鲜叶配三叶鬼针草,水煎服。
风湿性关节炎,配当归、威灵仙,水煎服。
乳腺炎,配青皮,水煎服。
睾丸炎,配苦蘵或荔枝核,水煎服。
荨麻疹,配透骨草、冰糖,水煎服。
跌打损伤、狗咬伤、刀伤出血,用鲜草捣烂外敷。
臁疮,则先用鲜草捣烂,水漂存纤维,再和茶油捣匀敷患处。
现代研究表明,牛筋草茎叶含异荭草素、木犀草素、牡荆素、异牡荆素、三色堇黄酮甙等活性成分。药理实验证实,其煎剂对乙脑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某省中医药杂志曾报道,以鲜牛筋草每日30克一次煎服,连服三天,间隔十日再服三天;或每日60–120克,一次煎服,连服三至五天,用于预防流行性乙脑,效果令人满意。如今,随着流脑疫苗的普及,该病几乎匿迹,但牛筋草抑制乙脑病毒的作用,始终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牛筋草是否也对其他病毒具有抑制潜力?在中医药振兴的浪潮之中,我期待着这个朴素而坚韧的草根生命,能在未来的科研探索中,绽放出更多令人惊喜的答案——不仅为它的过去,更为它可能守护的、更广阔的健康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