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飞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其实都懂离别的意义
在翅尖每一次折断月光时
都祈盼来年春天
长出新的方向
当远离褪色的芦苇
列队——
长鸣刺穿云絮
回望,那炊烟仍袅袅
滑过羽翼,似在护送
怀念的鸣唳
凝视那北飘的缕缕白云
可感到疼
待冰河消融
山眉绿色摇曳
将重新列队
归来
2025.10.
评析:
《雁南飞》这首诗以雁群南迁为意象载体,通过凝练的语言和富有张力的画面,完成了对“离别与回归”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诠释。以下从意象运用、情感层次和结构艺术三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意象系统的多重构建
诗人以“折断月光”的痛感视觉化离别,翅尖与月光的碰撞既暗喻迁徙的艰辛,又暗含对旧时空的割裂。而“褪色的芦苇”与“袅袅炊烟”形成色彩与温度的对比:芦苇的颓败指向现实离弃,炊烟的缠绵则成为精神脐带。最精妙处在于“长鸣刺穿云絮”——声音具象为利刃,云絮破碎时,乡愁已穿透物理屏障,抵达天人交感之境。
二、情感表达的悖论美学
“其实都懂离别的意义”开篇即解构传统离愁,显露现代性反思。在“祈盼春天长出新的方向”中,希望以植物萌发的形态被隐喻,赋予迁徙以生长性。而“可感到疼——”的突转叩问,在白云柔软的意象中植入锐利质询,揭示归来承诺背后隐匿的创伤记忆。这种痛感与期盼的共生,构成情感张力的悖论核心。
三、时空结构的螺旋叙事
诗歌构建了三重时空维度:折月的当下苦旅、炊烟萦绕的逝去时光、绿意摇曳的未来图景。“回望”与“凝视”形成空间锚点,“冰河消融”与“山眉绿色”则标记时间坐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山眉”的拟人化——山河如蹙眉之人,在等待中染上情绪色彩,最终雁群与春山在绿色摇曳中达成生命节律的共振。
四、艺术留白的东方智慧
“护送”二字使无形的炊烟获得慈悲姿态,完成人间烟火对远征者的精神加冕。而“待”字引领的未完成时态,将全诗收束于悬置的期盼中,这种留白恰似国画中的云水虚空,为读者预留了参与叙事的诗意空间。
这首诗的卓越之处,在于将候鸟迁徙的生物本能升华为生命哲学的寓言。羽翼划过的不仅是地理纬度,更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精神循环。当现代诗歌常常陷入琐碎叙事时,这首作品以古典意象承载当代心灵图景,在翎羽与云霞的交响中,完成了对人类永恒乡愁的诗意叩击。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