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桐庐硒泉记——
双节寻幽山水间
作者:萧祖能 杭州
国庆中秋双节之际,热门景区皆人头攒动,我偏爱清幽,遂避开人潮,驱车百里至桐庐深山——这片曾让黄公望泼墨绘就《富春山居图》的土地,赴一场与青山绿水的邀约。群山四季凝翠,其中两座山峰尤为别致,形似相偎的恋人,默然守护着山脚下的一汪清池,倒有几分《富春山居》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境,却更添几分玲珑秀气。山腰间偶见几户白墙黛瓦的农舍,竹篱笆围着院落,墙角挂着晒秋的玉米与红辣椒,像给青山缀了串暖色的珠子。

池水澄澈如镜,将叠翠山峦与流云倒影尽数收纳,偶有秋风拂过,水面便漾起细碎金光,恍若有人撒下一把碎银,晃得人眼生暖。当地友人告知,这池水源自地底深层矿泉,天然富含硒元素,恰合桐庐“硒望之地”的美誉,入口清甜甘冽。俯身掬一捧饮下,凉意顺着喉间漫入腹中,仿佛连五脏六腑的尘嚣都被涤荡干净,只剩满口清润。池边石阶上,一位阿婆正用竹编的鱼篓清洗衣物,竹篾的纹路浸着水汽,泛着温润的光泽,她说这鱼篓是家里老伴编的,用了快十年,依旧结实。

池中游鱼清晰可数,皆是未经人工投喂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自在穿梭;老鳖伏在石缝间打盹,小虾在浅滩里追逐嬉戏,每一处都透着原生态的野趣。最添意趣的是那群白鹅与花鸭,它们时而在水面扑翅追逐,激起层层涟漪;时而一头扎入水底觅食,只留尾羽在水面轻晃。白羽映着阳光,像浮动的碎珍珠般耀眼;此起彼伏的鸣叫声,非但不显嘈杂,反倒为静谧的山林注入了鲜活的生气,让人想起桐庐古村落里“鹅鸭逐波”的寻常景致,质朴又灵动。阿婆说,这些家禽傍晚便会自己回笼,不用人操心,是山里最省心的“住户”。

沿池边往山坡上行,硒水浇灌的青草长势正盛,绿得发亮,风过时便如碧波般起伏;菜畦里的青菜、萝卜水灵挺立,翠得欲滴,每一片菜叶都透着蓬勃的生命力——这些作物日后或会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富春江鲜”配菜,比如用嫩青菜烧土鸡汤,或是清炒萝卜丝配清蒸鲈鱼,想想都觉鲜嫩。这方天地藏着精妙的循环:池水生鱼虾,鱼虾粪便肥池水,池水再灌溉作物,作物秸秆又可喂养禽畜,全程无一丝浪费,恰如桐庐人世代与山水相处的智慧,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用。途中遇见一位老农,正用竹制的锄头松土,他说这片地种了一辈子,靠硒水滋养,收成一年比一年好,说话时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

人行走其间,看山色如墨染、水光似镜开,听禽鸣伴鱼跃、风过携草香,鼻尖萦绕着青草与泥土的芬芳,只觉心旷神怡,所有俗世烦忧都消散无踪。立于池畔,一边是青山亘古的沉静庄严,一边是生灵跃动的鲜活欢腾,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原来,循环农业最美的模样,便是人与自然这般和谐共生,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一如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的模样,藏着最质朴的烟火气,也藏着最动人的山水情。
写于10月5日上午于杭州

作者简介:
萧祖能 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
青年从军,执笔为戈,历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员,勤于海防前线锤炼文心,军旅笔墨常现各类报刊杂志;退伍后深耕政工领域,持高级政工师职称,主政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二十载耕耘自成章法;公门履职亦未辍翰墨,时评政文常见诸报端;花甲归林不改书生本色,执掌萧山区老干部诗词协会秘书长,融身省市区等各类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散文诗词过百篇散见主流媒体,字里行间咏颂家国情怀。名曰:瞬逝戎马铸忠诚,一纸翰墨绘丹青!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社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社长助理:李晓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10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