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期间,老家伊川和嵩县交界处的鸣皋镇大桑坡村,请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演了三天七场大戏,周边两个县十多个村的群众都争相前往观看。 大桑坡村的秋意里,飘了三天的梆子腔 —— 路也堵了三天,但热闹却比路更 “堵”。村里两个平日里好得能搭伙吃饭的老乡,为了离台上的李焕娜更近点,竟红了脸、争了位,算不上打架,却把那份 “想看清楚角儿” 的急切,摆得明明白白。
其实当地群众对于河南戏曲的热爱呢,远不是简单的用堵路可以形容的。我拍了一个视频,然后这个视频马上就火了,一天时间浏览量达到了 12 万多,点赞五六百。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起的一个题目有点“雷人”:“为看李焕娜,老乡干一架”。
像这样的“俚语”在这河南戏曲界是层出不穷的。比如说前些年听那个豫东调的《打金枝》,民间说“三天不吃馍,也要看看刘忠河(扮演皇帝的)”。还有上个世纪 70 年代修焦枝铁路的时候,有一次常香玉大师到工地上去慰问演出。但是那个时候呢,一般就是领工的,小工头一类的这样的人能看到,一般民工是看不到的。所以这个民工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呢,就罢工。领队的问他们什么意思,他们说“不看常香玉,干活没力气。” 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这个生活用品非常紧张,比如说我们经常吃的食盐,当时就是供应制,所以老百姓流传着说“宁愿吃饭不放盐,也要看看崔兰田”。还有曲剧名家张新芳,老百姓说“看不到张新芳,吃饭睡觉都不香”等等吧,诸如此类说明了这个人们对于戏曲的热爱,对真正艺术家的尊重。
那些藏在河南戏 “俚语” 里的滚烫热爱。 这些带着烟火气的 “俚语”,哪里是简单的戏迷调侃?分明是河南人把对戏曲的爱,揉进了柴米油盐的日常。而这份爱的背后,藏着的是艺术家们 “戏比天大” 的坚守 —— 常香玉大师这句箴言,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刘忠河把豫东调唱得有筋有骨,崔兰田把人物演得入木三分,张新芳把曲剧的婉转唱到人心坎里,如今的“李焕娜们”,也在台上把每一个身段、每一句唱词都练得扎实。正因为艺术家把真功夫、真感情都给了戏台,老百姓才愿意把心掏出来回应 —— 堵着路也要看戏,争着位也要看角儿,把 “看名家” 当成比吃馍、放盐还紧要的事。
说到底,河南戏曲的魅力,从不在华丽的辞藻里,而在这 “戏” 与 “人” 的相互奔赴里:艺术家把 “戏” 当回事,老百姓就把 “戏” 捧在心上;台上人守着 “戏比天大”,台下人就用一句句鲜活的 “俚语”,把这份热爱传了一代又一代。
所以我就想,老百姓如此的喜欢河南戏曲,并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戏曲的热爱,那么我们的演员和剧团呢?更应该热爱艺术,尊重艺术。要真正的把功夫用在戏曲上,把真情实感带给老百姓,真正的把“戏比天大”体现在我们的文艺事业中。这或许就是文艺最本真的模样 —— 不用喊口号,不用讲大道理,只要你把功夫下到实处,把真情捧给观众,自然能收获最滚烫的回响。
作者:葛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