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高中入学断想
安徽东至三中高一(7)班 张俊贤
指导教师 黄祥山
在这丹桂飘香、稻浪翻涌的金秋九月,蝉鸣渐歇,暑气未消,校园的香樟树叶却已悄然镀上一层金边。假期里肆意欢笑的我们,像候鸟归巢般重返这片熟悉的土地。然而对于我——一个刚刚褪去初中校服的高一新生而言,眼前的一切既是崭新的画卷,也是未知的挑战。站在校门口,我攥紧书包带,深吸一口气:“高中,我真的来了!”
父母的身影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父亲特意请了假,母亲则默默整理着我的行李。他们的眼角藏着担忧,嘴角却挂着鼓励的笑。当车子驶离葛公,停在大渡口陌生的街道时,我突然意识到:从今天起,我要学会独自面对这片陌生的天空。夜幕降临时,教学楼亮起的灯光像星辰般温暖,我悄悄在心里默念:“这里将是梦想启航的地方。”

军训淬炼:意志的初试炼
八月二十三日的朝阳格外炽烈,操场上迷彩服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军训”这个曾经遥远的词汇,如今化作额角的汗珠和酸痛的膝盖,真实地刻进我的生命里。站军姿时,教官的声音如雷贯耳:“挺胸!收腹!目光向前!”汗水顺着脊背滚落,我却想起了《孟子》中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是啊,若无烈日的炙烤,怎知树荫的珍贵?若无疲惫的煎熬,怎懂坚持的重量?
最难忘的是夜训后的星空。我们眺望窗外,回想起教官讲述的军营故事。远处蝉鸣与近处的喘息声交织,我突然明白:军训不仅是体能的考验,更是一场心灵的跋涉。当汇演结束时,我们黝黑的脸庞上绽放的笑容,比任何奖状都更耀眼。那些同甘共苦的日夜,早已将娇气碾作尘土,让坚韧的芽苗破土而生。

班级记事:温暖的方舟
高一(7)班的门牌下,四十五张课桌围成青春的岛屿。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崔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阳光穿过窗棂,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渐渐地,沉默的座位间有了借橡皮的轻语,自习课上多了共同钻研数学题的窸窣声。俊凡的英语笔记总是工整如印刷体,小胖的篮球在课桌下滚来滚去,后排女生们传阅的杂志里夹着银杏书签……这些琐碎的日常,像溪流汇成江河,冲淡了我对初三生活的怀念。
月考成绩单发下来那天,窗外的桂花落了一地。我盯着物理试卷上的红叉出神,老师拍拍我的肩:“下次画受力分析图要注意这里。”那一刻,我忽然想起父亲常说“熟能生巧”——原来成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师长关爱与鼓励下攀登峭壁。

展望未来:三年的邀约
如今,课桌角落已刻满匆匆的时光:晨读时沾着露水的《赤壁赋》,晚自习停电时点亮的手机灯光,运动会看台上震耳欲聋的呐喊……这些片段或许平凡,却如繁星缀满青春的夜幕。
我深知,未来的路必有荆棘。当三角函数与化学方程式在脑海中纠缠,当月考排名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我仍会记得军训时学会的姿势——挺直脊梁,目视前方。三年后的六月,当合上最后一科试卷时,我希望自己能无愧于此刻伏案的背影,无愧于父母目送我入学时渴望的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