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石园石榴红》
作者 伍达
深秋的风裹着泰山的潮气,漫过向阳的山坡,我踩着零星飘落的槐叶,走进了泰山区泰前办事处的白马石村。这里距泰山红门进山口不足2公里,山风润、日光足,土层里藏着养树的灵气——从明清年间算起,村民们侍弄石榴已有数百年,“家家红石榴,户户长寿人”不仅是老话,更是今日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刚到村口,公路边两座红釉石榴雕塑便撞进眼里,釉色亮得像浸了秋阳,那是村子给来客的第一份“请柬”。顺着田埂往石榴园走,枝桠从篱笆里探出来,沉甸甸的泰山红、胭脂红石榴把枝条压得微弯,有的咧嘴笑着,露出满肚子红籽;有的裹着青红相间的果皮,像被秋光染透的小灯笼。伸手摘一个掰开,籽儿像攒了一捧碎红宝石,放一颗在嘴里,甜的能浸出蜜来——这滋味,曾作为明清代贡品登上帝王封禅泰山的宴席,如今通过合作社的直播带货飞入寻常百姓家。
村里近年发力“石榴+”,让石榴不再是单纯的果子,而是串起产业链的黄金纽带。老人们搬着小马扎坐在园子里,手里摩挲着刚剪的石榴枝,教年轻人辨花芽、说嫁接;姑娘们则把石榴籽装进玻璃瓶,贴上“黄河大集”的标签,准备送往民俗旅游节的展台。园子旁的爬凤亭里,游客正歇脚品茶,远眺威王山上540余处摩崖石刻;新开的民俗茶室飘着石榴花茶香,窗外是改造后的明清风格石桥和汩汩流淌的饮马河。
今年村里首次开设“黄河大集”,集市的摊位上摆着石榴盆景、石榴汁和石榴纹样的刺绣布艺。村委史振寅介绍,通过流转闲置院落打造的20多家精品民宿,已形成“民宿+餐饮+清吧”的休闲消费带,让游客“白天登山、夜宿石榴园”。石榴文化记忆馆里陈列着百年石榴树的老照片,见证着从挑担叫卖到年销千万元的变迁。
站在园边望去,夕阳把石榴树的影子拉得很长,村民们弯腰摘果的身影在光影里动,枝头的红石榴像撒了一地的星子。这哪里是果园?分明是幅活的乡村画:有手作的温度,有摩崖石刻的沧桑,还有“强村公司+”模式下集体收入破百万元的底气。望着这满树红火,忽然觉得,白马石村的日子,就像这枝头的石榴——外皮结实,内里藏着一捧甜,往后的光景,定能红得更旺、甜得更久。
2025年10月9日
作者简介
伍达,山东省泰安市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生于农村偏远地区,高考改变命运。参加工作42年,十余次调整工作岗位,从事过企业管理、教师、驻村干部、县、市机关综合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