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满凉州》
作者:王全祥
雷台的青砖缝里,昨夜又沁进三分凉
晨练人的脚步声漫过牌坊时
晓霜正漫过仿古的堞口,把墙根的砖纹
描成淡白的虚线。胡杨站在石羊河畔
像披了金甲的哨兵,每片叶子都绷着劲
——风一吹,就抖落半树金箔声
景区的石板路还凝着霜
是早到的游客踏出来的浅痕
露水沿着道旁的骆驼刺往下滴
每一滴都裹着半粒朝阳,砸在土上
碎成八瓣,有三瓣溅到了
悬在木牌坊的铜铃上,叮当地
像是替古凉州数着新辰
正午的日头压在博物馆顶
晒得琉璃瓦发烫,却晒不化
胡杨根须里的凉。有老者倚着树干
折下最末一根带叶的枝桠
想把这点黄夹进诗册——
那是他少年时,在鸠摩罗什寺
捡过的同款秋光
指尖刚触到叶脉,风就从祁连山来
卷着苏阳的《凉州词》调子,把整枝金叶
抖成漫天星子。有的落在他的衣襟上
嵌进布纹的缝隙,像替他
接住了盛唐的月光;有的滚进沙里
转眼就被霜气裹住,成了
河畔最小的、会发光的念想
我坐在凉州区的天马湖桥桥墩下,翻一本
自己题签的旧诗集。纸页上的字迹
还带着当年的墨香,清晰可辨
“石羊河的秋,比诗稠”
“胡杨落时,雁过凉州”
风来抢这册子,我按住纸角
指腹蹭过“凉州”二字——墨迹早干了
却像还沾着街头的酿皮香。枯草从册页间
钻出来,带着霜打的蔫,我忽然笑
这风哪是翻书,是把半生的秋
一页页抖开:有雷台的晨钟
有集市上熟稔的吆喝
还有去年雁群飞过,洒在扉页的
半行斜斜的影子
石羊河畔的沙堤被胡杨染成赭色时,像铺开的
百张素笺。每片叶子落下来
都带着一道浅痕——是风写的
“今日天朗,宜寻秋”,是霜写的
“夜寒,添衣”,是归雁写的
“江南已霜,凉州犹黄”
有游客踏过堤岸,相机快门轻响
惊起的沙落在笺上,盖住了半行字。举着自拍杆的姑娘
摘下墨镜,发梢沾着细碎的金光
她望着胡杨林深处,像在找
最适合入镜的风景
——那树旁,我曾刻下“秋来”二字
如今字边上,正积着薄薄一层霜
像时光留下的透明印章
霜在夜半时最稠,漫过雷台的马雕塑
漫过景区里仿制的马蹄印。那些凹陷的石坑
被霜一点点填实,又被风
拓成模糊的轮廓——像无数个
藏在诗里的“秋”字,印在凉州
我披衣出门,蹲在印旁
用手指描马蹄的弧度。指腹触到的霜
化在掌心,凉得像石羊河的水
我忽然想起,十年前初到这里
脚下的沙也沾着这样的霜。如今景区的路
修得平整,只有胡杨
年复一年,把秋光
拓成凉州大地上永不褪色的诗
过了重阳,凉州的日头就斜得厉害
像挂在胡杨枝桠上的铜镜,晃悠悠的
把光洒在沙地上,碎成千万粒金
有的粘在游客的帽檐上,有的
滚进河畔的浅沟,有的
被风卷着,贴在博物馆的窗上
像谁偷偷贴上去的,时光的碎金箔
有个穿汉服的少女,捡了一捧碎光
想包进帕子里带回去。帕子刚展开
风就来抢,碎光从指缝漏出去
落在她的睫毛上,凉丝丝的
她忽然笑了——原来凉州的秋阳
看着暖,碎了之后,每一粒
都带着诗意的甜
雁群飞过凉州时,排成斜斜的“人”字
翅膀剪着阳光,把影子投在沙堤上
像一行被风吹歪的诗。游客们都抬着头
举着相机拍照——去年是二十七只
今年少了三只,不知是落在了
哪片戈壁,还是早飞过了黄河
雁鸣落在胡杨树上,震得金叶
簌簌往下掉。有片叶子刚好落在
我翻开的诗集上,盖住了
“羌笛未怨,春风已度凉州”
那行字。我把叶子夹进册页
抬头再望时,雁群已远得
只剩几点黑影,像被阳光
碾碎的金粒,撒在无尽的归途上
暮色漫上来时,城楼的灯亮了
昏黄的光透过窗棂,落在
我铺开的稿纸上。我握着笔
墨已研了半盏,却迟迟落不下去
纸角被风掀起,沾了点沙
像替我先写下“秋”字的偏旁
远处的街头传来歌声,调子是改编的《凉州词》
我忽然想起,去年今日
也是这样的暮色,也是这样的歌
我在纸上写“凉州秋深,胡杨似金”
今年再写,笔却顿了顿——
该添一句“霜又浓了,诗意更稠”
还是“雁过有信,秋满凉州”?
墨滴在纸上,晕开一小片黑
像霜夜里,无人看见的感动
日头沉到祁连山背后时,最后一点光
被胡杨接住,碾碎了,撒在归雁路上
霜从沙地里钻出来,漫过城楼的砖
漫过天马湖桥边的诗集,漫过
游客帽檐上的碎金——把整座凉州
裹进一层淡白的纱里
风卷着枯草,翻完最后一页诗集
把“凉州秋”三个字,吹得满河都是
有的落在胡杨枝桠上,成了明年的芽
有的粘在景区的石阶里,等来年的脚步
有的被归雁衔走,飞过黄河时
抖落在江南的瓦上——
原来凉秋的尾声从不是结束
是把塞日的金、霜的白、胡杨的黄
都揉进风里,替每个爱着凉州的人
往诗里,寄去半片
带霜的秋
2024年9月作于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