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血色高粱地里的民族精魂与生命绝唱
作者:王福平
诵读:小黎
编辑制作:小格
红高粱:血色高粱地里的民族精魂与生命绝唱
作者:王福平
当山东卫视晚间的荧屏准时映出那片铺天盖地的红高粱,齐鲁大地的苍茫与厚重仿佛穿透屏幕扑面而来。这部改编自莫言经典的电视剧,绝非简单的抗日题材叙事,而是以高粱为意象、以土地为底色、以生命为笔锋,在近代中国的苦难画卷上,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一曲关于抗争、坚守与民族血性的史诗。它像一坛封存了百年的高粱酒,初品是硝烟与血泪的苦涩,再品却是筋骨与魂魄的灼热,让每一个在荧屏前驻足的观众,都忍不住被那片红高粱裹挟着,重回那个山河破碎却脊梁不弯的年代。
一、黑土与红粱:苦难土地上的生命图腾
剧作开篇,便将镜头深深扎进山东高密的土地里。那片高粱地不是单纯的场景背景,而是有生命、有性格的“角色”——春风里它是绿油油的希望,夏雨中它是密不透风的屏障,秋日里它是沉甸甸的馈赠,而在炮火中,它是染血的战袍,是掩埋忠骨的温床。导演用大量的航拍镜头与特写交织,让高粱的“形”与民族的“魂”紧紧缠绕:高粱秆笔直挺立,像极了中国人宁折不弯的脊梁;高粱籽饱满殷红,恰似英雄们滚烫奔涌的鲜血;就连高粱酒的烈,都与齐鲁儿女的刚直性情如出一辙。
这片土地上的人,生来就带着高粱的“野气”与“韧劲”。九儿初登场时,是被父亲抵债嫁给麻风病人的少女,眼里却没有丝毫怯懦——逃婚时敢钻进荒无人烟的高粱地,面对土匪时敢举起菜刀,就连被迫坐上花轿,也能在颠簸中唱出“颠轿歌”里的泼辣与不甘。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没有裹小脚的温顺,没有三从四德的束缚,更像一株在野地里疯长的高粱,凭着本能与命运较劲。而余占鳌,这个出身底层的轿夫,浑身带着“匪气”与“侠气”:为了护住九儿,敢单枪匹马对抗地主武装;为了给兄弟报仇,敢带着乡亲们抄起锄头跟日寇拼命。他的抗争没有章法,却有着最原始的正义——你毁了我的家,我便要拼了命护着这片土;你杀了我的人,我便要让你血债血偿。
剧作最妙的,是让“人”与“高粱”在苦难中完成共生。当九儿的酿酒坊被日寇烧毁,她没有哭天抢地,而是带着乡亲们在焦土上重新种下高粱籽;当余占鳌的队伍被打散,他藏在高粱地里养伤,靠着啃生高粱籽活了下来。高粱地成了他们的“避难所”,也成了他们的“练兵场”——在这里,他们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团结,更学会了如何用土地赋予的智慧对抗强敌。就像九儿说的:“高粱籽落进土里,不管天旱还是水淹,总能长出苗来。咱中国人,就跟这高粱一样,扎进土里就活,压弯了腰还能挺起来。”
二、炮火与抗争:小人物的壮烈与伟大,叛徒的末路与英雄的绝唱
《红高粱》最动人的力量,从不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小人物在绝境中“向死而生”的抗争,更用鲜明的对比撕开了“选择”的真相:面对穷凶极恶、兽性毕露的日寇,动摇便是自断退路,观望等同引颈受戮,花脖子的投机、丫鬟的顺从,都是刻在高粱地里的“死路证明”。
日寇的入侵,不是教科书里冰冷的“1931年”“1937年”,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家庭的破碎:是张大爷家刚满周岁的孩子,被日寇的刺刀挑进火堆;是李婶为了保护女儿,被兽兵们凌辱后投井;是整个村庄的炊烟,一夜之间被炮火掐断。剧作没有刻意渲染日寇的残暴,却用细节让人刺骨——日军军官用中国人的头骨当酒杯,用活人为靶子练习刺杀,甚至逼着乡亲们亲手挖开自家祖坟。这些镜头没有血腥特写,却比暴力更窒息,因为它撕开了“战争”的外衣,露出侵略者践踏人性的本质。
而中国人的抗争,正是在这样的绝望中“长”出来的。最初,乡亲们是恐惧的:有人逃亡,有人顺从,有人为了活命当了汉奸。但当屠刀砍向亲人、土地浸满鲜血,刻在骨子里的“血性”终被唤醒。余占鳌的队伍,最初不过十几个扛锄头的农民,没有统一服装,没有像样武器,战术竟从种高粱、酿酒里琢磨出来——利用高粱地茂密打游击,把烈酒酿成“火雷”炸日军卡车,甚至模仿高粱随风摆动的样子在田野匍匐。他们的抗争没有“英雄光环”,打胜仗会欢呼,打败仗会哭怕,但下一次面对日寇,依然攥紧武器,因为退一步就是家破人亡,退一步就见不到高粱成熟的秋天。
更令人警醒的,是叛徒与投机者的下场。黑眼一生精明,却在大是大非面前昏了头——错把汉奸认作“干儿子”,以为能靠依附保全势力,最终被亲手提拔的“干儿子”一枪爆头,倒在自己守护的高粱地里。他的死是血的教训:任何时候,尤其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擦亮眼睛辨清忠奸,若把豺狼当亲人,终将被反噬(shì)。而那些投靠日寇的叛徒,没有一个能得善终:有的被抗日队伍清算,有的被日军当作“弃子”灭口,他们的名字永远钉在高粱地的“耻辱柱”上,印证着“叛徒必亡”的铁律。
九儿的抗争,带着女性独有的坚韧与智慧,更在最后一刻绽放出“视死如归”的光芒。她不像余占鳌那样冲锋陷阵,却用酿酒坊给抗日队伍供粮食、酒,说服乡绅捐钱捐物,把分散的力量拧成绳。当日寇抓走余占鳌的队伍,逼她交出藏在高粱地里的抗日火种,她提着装满烈酒的陶罐,踩着被炮火熏黑的田埂走向日军——红袄沾着泥土,鬓发乱了却眼神如炬,嘴角甚至带着一丝冷笑。“
要火种?我带你们去。”她领着日军钻进最深的高粱地,红高粱秆子在风里哗啦作响,像在为她唱最后的挽歌。走到地窖口,她突然转身,把陶罐狠狠砸在日军脚下,烈酒瞬间漫开。日寇的枪响了,子弹穿过她的胸膛,她却笑着划亮火柴——“这火种,你们拿不走!”火苗窜起的瞬间,她张开双臂挡住日军,任由火焰爬上衣角、头发。红高粱被点燃了,整片田野成了火的海洋,九儿站在火海中唱起《九儿》,声音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却穿透火焰:“身边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香……”她的身影渐渐与红高粱、烈火融为一体,像一株被烧红的高粱秆,笔直挺立到最后一刻——她用生命护住了地窖里的抗日战士,把日寇永远留在了燃烧的高粱地,也把“火种”种进了这片土地。
这一刻,她不再是“九儿”,而是所有为守护家园牺牲的中国女性的缩影:柔弱却比钢铁坚硬,平凡却能用生命书写“壮烈”。
三、记忆与传承:红高粱里的精神密码如今在山东卫视重温《红高粱》,早已不是简单的“看剧”,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民族精神的回望。剧里的高粱地,早已超越地理意义上的“高密”,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它代表着脚下的土地,代表着土地里生长的韧性,更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的“血性”。那些牺牲的小人物,没有留下名字,没有载入史册,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家国”:家国不是遥远的口号,是家门口的老槐树,是厨房里的饭菜香,是孩子睡梦中的笑声;抗争不是英雄的专属,是普通人在绝境中“不跪着生”的选择,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
剧末,硝烟散尽,幸存的乡亲们在焦土上重新种下高粱籽。镜头慢慢拉高,从一株株嫩绿的幼苗,拉到漫山遍野的红高粱——那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承。就像莫言在原著里写的:“红高粱永远活着,它活在我们的血液里。”今天的我们,早已远离炮火,不用像九儿、余占鳌那样用生命对抗侵略,但那片红高粱里的精神密码,依然是前行的力量:面对困难,要有高粱“压不垮”的韧劲;面对挑战,要有抗争“不服输”的血性;面对家国,要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面对是非,要有辨忠奸、明善恶的清。
山东卫视选择重播《红高粱》,或许正是想通过这片红高粱,唤醒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对精神的传承。当荧屏上的高粱再次红透天际,当《九儿》的歌声再次响起,我们读懂了:红高粱红的不是颜色,是中国人的血脉;高粱酒烈的不是度数,是民族的精魂;而那些在苦难中抗争的小人物,他们的故事不是“过去式”,而是刻在基因里的“精神坐标”——只要记得这片红高粱,记得那些为守护家园牺牲的人,民族的脊梁就永远不会弯,生命的绝唱就永远不会停。
看完“电视”,窗外的夜色渐浓,仿佛又看到那片红高粱在风中摇曳,听到九儿的歌声在田野里回荡。那歌声里,有苦难,有抗争,有希望,更有一个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图腾——它像一坛永远封藏的高粱酒,越品越烈,越品越醇,在岁月的沉淀中,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记忆与力量。
2025-09-25(31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