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一、见天地
阴阳流转死生同,敬畏方知造化功。
万物荣枯皆有数,千秋圆缺本无穷。
山河气度胸间纳,雷雨襟怀袖底通。
千古高穹垂象处,始惊身是远行鸿。
二、见众生
世相纷纭道岂同,悲欢阅尽此心融。
楼台幻影须臾散,名利浮云转瞬空。
欲海沉浮千浪雪,情天聚散一樽风。
由来苦乐皆尝遍,始信人间路路通。
三、见自己
灵台迷雾锁重重,照见真如明暗同。
七窍情丝终作茧,三生妄念总成空。
破除痴障千山朗,参透玄机万籁融。
自此心随云卷去,朝阳暮雨俱从容。
2025年10月8日于上海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Three Insights in Life
By Feng Jiying
I. Seeing the World
Yin and Yang circulate, life and death are the same;
Only with awe can one know the power of creation.
All things have their time to flourish and wither;
The waxing and waning of the moon have been endles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bearing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is held in the chest;
The spirit of thunder and rain flows through the sleeves.
Beneath the ancient high vault where celestial phenomena hang,
I suddenly realize I am a wild goose on a long journey.
II. Seeing All Beings
The world's phenomena are diverse, and paths vary;
Having experienced joys and sorrows, my heart becomes inclusive.
The illusions of towers and terraces dissipate in an instant;
Fame and fortune, like floating clouds, vanish in a moment.
In the sea of desires, one drifts through thousands of foamy waves;
In the sky of emotions, gatherings and separations are like a gust of wind in a wine cup.
After tasting all hardships and pleasures since ancient times,
I finally believe every road in the world leads to a way out.
III. Seeing Oneself
Layers of mist lock the spiritual platform;
I see the true self, where light and darkness coexist.
The emotional threads from the seven orifices eventually form a cocoon;
The delusions of three lifetimes all end in emptiness.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ignorance, thousands of mountains turn bright;
Comprehending the profound mystery, all sounds merge in harmony.
From now on, my heart drifts with the clouds;
Facing the morning sun and evening rain, I am all calm and composed.
Written on October 8, 2025, in Shanghai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于天地众生间照见本真——冯计英《七律·人生三见》诗魂探微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尘世的喧嚣将人心裹挟成旋转的陀螺,功利的迷雾把生命的本质晕染成模糊的剪影,总有一些文字如古寺晨钟,以穿透时空的力量,撞开我们被琐事尘封的精神窗棂。冯计英先生的《七律·人生三见》,便是这样一组足以震颤灵魂的诗作。不是寻常的风花雪月之吟,亦非无病呻吟的闲愁慨叹,而是一位历经岁月沉淀的诗人,以笔为犁,人生的沃土上深耕细作后结出的智慧之果;是以诗为镜,天地、众生与自我的三重维度里,照见生命真谛的哲思之鉴。这组诗如一条贯通古今的精神河流,上游承接了孔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情怀,中游融汇了老庄“道法自然”的旷达智慧,下游则流淌着当代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层叩问,平仄对仗的格律之美中,完成了一次对人生境界的终极追寻,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在诗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一、见天地:以敬畏之心纳山河气度
“见天地”,是人生修行的第一重境界,也是诗人为这组诗铺就的最壮阔的开篇。冯计英先生的笔下,天地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承载着宇宙规律、蕴含着造化玄机的精神载体。首联“阴阳流转死生同,敬畏方知造化功”,一开篇便跳出了个人视角的局限,以一种宏大的宇宙观审视生命的本质。“阴阳流转”四字,道尽了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日升月落、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皆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死生同”三字,则更是将生命的维度拉到了极致——生不是起点,死亦不是终点,它们不过是宇宙循环中的两个节点,如同昼夜交替般自然。这种对生死的通透认知,并非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建立在“敬畏”之上的清醒。唯有对天地怀有敬畏之心,才能真正领悟“造化功”的神奇与伟大,才能在浩渺的宇宙面前,收起狂妄与自负,以谦卑的姿态感受生命的脉动。
颔联“万物荣枯皆有数,千秋圆缺本无穷”,则是对首联宇宙观的进一步阐释。“万物荣枯”是微观的生命现象,花有花期,草有草命,每一种生物的生长与凋零,都遵循着自身的“数”——这既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生命的秩序。而“千秋圆缺”则是宏观的时空图景,月亮的阴晴圆缺,从亘古延续至今,没有尽头,象征着宇宙的无限与永恒。一微观一宏观,一有限一无限,对比中形成了强烈的张力,我们在感叹个体生命短暂的同时,也感受到宇宙的苍茫与永恒,从而在有限的生命里,追寻无限的精神价值。
颈联“山河气度胸间纳,雷雨襟怀袖底通”,将视角从宇宙规律拉回到人的精神世界,完成了从“观天地”到“纳天地”的升华。如果说前两联是诗人对天地的认知与敬畏,那么这一联便是诗人将天地的气质内化为自身修养的生动写照。“山河气度”,是高山的巍峨、江河的奔腾,是一种雄浑壮阔、包容万象的品格;“雷雨襟怀”,是惊雷的震撼、暴雨的磅礴,是一种敢作敢为、涤荡尘埃的气魄。诗人不是被动地仰望山河、聆听雷雨,而是主动地将这份气度与襟怀“胸间纳”“袖底通”,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天地同频共振。此时的诗人,已不再是天地间的旁观者,而是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参与者,他的胸膛里装着山河万里,他的衣袖间流动着雷雨风云,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诗意表达。
尾联“千古高穹垂象处,始惊身是远行鸿”,则在宏大的意境中注入了一丝个人的感悟,“见天地”的境界更显厚重。“千古高穹垂象”,是指天空中亘古不变的星辰天象,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默默注视着人间的沧海桑田。就在这仰望星空的瞬间,诗人“始惊身是远行鸿”——原来自己不过是天地间一只正在远行的鸿雁。这“惊”字用得极妙,不是惊慌,不是迷茫,而是一种恍然大悟后的清醒。鸿雁的意象,既有漂泊之感,又有坚韧之意,在广阔的天地间飞行,历经风雨却从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诗人以“远行鸿”自比,既承认了个体在天地间的渺小,又表达了在天地的指引下不断前行的决心,将对天地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执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见天地”这一境界画上了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句号。
格律方面,这一首七律堪称典范。首联“同”与“功”押“东”韵,颔联“数”与“穷”押“冬”韵,颈联“纳”与“通”押“冬”韵,尾联“处”与“鸿”押“东”韵,东冬通押,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而在对仗上,“万物荣枯”对“千秋圆缺”,“山河气度”对“雷雨襟怀”,词性相对,意境相合,既体现了七律的格律之美,又让诗意在对称中更显严谨与厚重。这种格律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见天地”的壮阔意境,不仅能被我们品读,更能被我们聆听,声韵的流转中,感受天地的苍茫与诗人的情怀。
二、见众生:以包容之怀尝人间苦乐
如果说“见天地”是让诗人拥有了宏大的视野,那么“见众生”则是让诗人的情怀落到了实处,从天地的壮阔走向了人间的烟火。这一境界,是诗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是对生命的无限悲悯,“世相纷纭”中,完成了一次对人心的温柔触摸。
首联“世相纷纭道岂同,悲欢阅尽此心融”,开篇便直面人间的复杂与多元。“世相纷纭”四字,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市井画卷,有人在名利场中追逐,有人在苦难里挣扎,有人在幸福中沉醉,有人在迷茫中徘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道岂同”三个字,既承认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又暗含着对这种差异的理解与尊重。而“悲欢阅尽此心融”,则是诗人历经世事沧桑后的心境写照。“阅尽悲欢”不是对人间苦难的麻木,而是在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后,依然能保持一颗柔软的心;“此心融”则是一种包容的境界,如同大海纳百川,不管是欢乐还是悲伤,不管是善举还是恶行,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不苛责、不抱怨,理解中达成与众生的和解。
颔联“楼台幻影须臾散,名利浮云转瞬空”,是诗人对尘世虚妄的深刻揭示。“楼台幻影”,象征着人们苦心经营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它们看似坚固华丽,实则如水中月、镜中花,“须臾散”三字,道尽了其短暂与虚幻。而“名利浮云”则更是将这种虚妄性推向了极致,浮云聚散无常,名利得失不定,今日的高官厚禄,明日可能化为乌有;今日的家财万贯,明日可能付诸东流。诗人以“须臾散”“转瞬空”来形容名利的短暂,不是要否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是要提醒人们,不要被名利所困,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要在追逐外物的同时,守住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颈联“欲海沉浮千浪雪,情天聚散一樽风”,则将笔触伸向了人性的深处——欲望与情感。“欲海沉浮”,写出了人们在欲望的海洋中挣扎的状态,欲望如海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千浪雪”既描绘了欲望的汹涌,又暗示了其虚幻如泡沫。而“情天聚散”,则写出了情感世界的复杂与无常,亲情、爱情、友情,每一种情感都如同天空中的云朵,聚时浓烈,散时淡然,“一樽风”三个字,将这份聚散离合的感慨融入一杯酒中,风吹过,酒已尽,往事如烟,唯有释怀。这一联,诗人没有对欲望与情感进行简单的否定,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它们,承认它们是人性的一部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学会驾驭欲望,看淡情感的得失,沉浮聚散中保持一份清醒。
尾联“由来苦乐皆尝遍,始信人间路路通”,是“见众生”境界的升华,也是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期许。“苦乐皆尝遍”,是对人生经历的全面概括,没有谁的人生只有快乐,也没有谁的人生只有痛苦,苦与乐如同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始信人间路路通”,则是在尝遍苦乐后的顿悟——人生没有绝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无论陷入多么绝望的境地,只要不放弃希望,只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这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上的坚定信念,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每一个在人生中迷茫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
艺术表达上,这一首七律同样独具匠心。首联以“纷纭”写世相之杂,以“融”写心境之宽,形成鲜明对比;颔联以“楼台幻影”“名利浮云”为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生动形象;颈联“欲海”对“情天”,“千浪雪”对“一樽风”,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尾联则以“皆尝遍”“始信”的递进关系,情感层层升华。整首诗在格律的约束下,既保持了七律的严谨,又充满了灵动的诗意,让“见众生”的悲悯情怀,诗行中缓缓流淌,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三、见自己:以澄明之境悟生命本真
“见天地”而后知敬畏,“见众生”而后懂包容,而“见自己”,则是人生修行的终极境界,也是这组诗最核心、最动人的部分。如果说前两见是向外的探寻,那么“见自己”便是向内的求索,是诗人在历经天地的壮阔与众生的纷繁后,对自我灵魂的深度审视与回归。
首联“灵台迷雾锁重重,照见真如明暗同”,开篇便写出了“见自己”的艰难与不易。“灵台”,即人的心灵,是精神的居所。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灵往往被各种欲望、杂念、偏见所困扰,如同被“迷雾锁重重”,看不清自己的真实面目。“照见真如”,则是诗人对自我认知的追求,“真如”即事物的本质,在这里特指人的本真。而“明暗同”三个字,更是体现了诗人对自我的深刻认知——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既有善良的念头,也有邪恶的欲望;既有坚强的时刻,也有脆弱的瞬间。这种对自我的坦诚,是“见自己”的前提,只有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开始对自我的探寻。
颔联“七窍情丝终作茧,三生妄念总成空”,深刻揭示了束缚自我的根源。“七窍情丝”,指的是人的各种情感与欲望,如同蚕丝一般,从人的七窍中生出,缠绕着我们的心灵,最终“作茧自缚”,我们在情感与欲望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三生妄念”,则将时间的维度拉长,不仅是今生的执念,就连前世、来世的虚妄之念,最终都将化为乌有。这一联,诗人以“作茧”“成空”两个极具画面感的词语,写出了人被情感与欲望束缚的痛苦,以及执念最终破灭的无奈。但这种揭示并非是消极的,而是为了让我们认清这些束缚的本质,从而挣脱它们的枷锁,走向心灵的自由。
颈联“破除痴障千山朗,参透玄机万籁融”,写出了“见自己”后的豁然开朗。“痴障”,即因痴迷而产生的障碍,是束缚我们心灵的枷锁。我们“破除痴障”的那一刻,如同拨开了笼罩在眼前的迷雾,原本昏暗的世界瞬间变得明亮起来,“千山朗”三个字,以壮阔的意境写出了心灵觉醒后的澄明与开阔。而“参透玄机”,则是对生命本质的领悟,我们真正参透了生命的玄机,就会发现世间的一切声音、一切事物,都在遵循着自然的规律,相互融合,和谐共生,“万籁融”三个字,写出了心灵与自然、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一联,是诗人“见自己”后的真实写照,从“破除痴障”到“参透玄机”,从“千山朗”到“万籁融”,情感层层递进,意境不断升华,我们感受到了心灵觉醒后的无限美好。
尾联“自此心随云卷去,朝阳暮雨俱从容”,则是“见自己”后的最终境界,也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心随云卷去”,写出了心灵摆脱束缚后的自由与洒脱,如同天上的云朵,不受任何羁绊,随风舒展,随性飘荡。而“朝阳暮雨俱从容”,则写出了诗人面对人生起伏时的平和心态——无论是明媚的朝阳,还是缠绵的暮雨;无论是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不悲不喜,不慌不忙。这种“从容”,不是对生活的消极应付,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后的通透与豁达,是“见自己”后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
这一首诗中,冯计英先生将格律之美与哲思之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首联“重”与“同”押“冬”韵,颔联“茧”与“空”押“东”韵,颈联“朗”与“融”押“冬”韵,尾联“去”与“容”押“东”韵,东冬通押,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而在对仗上,“七窍情丝”对“三生妄念”,“破除痴障”对“参透玄机”,“朝阳暮雨”对“心随云卷”,不仅词性相对,更在意境上相互呼应,整首诗既严谨工整,又富有灵动的诗意。这种艺术表达,“见自己”的哲思之境,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诗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
四、诗魂永驻:《七律·人生三见》的时代意义与艺术价值
冯计英先生的《七律·人生三见》,以“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为脉络,构建了一个宏大而深邃的精神世界,不仅是一组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更承载着丰富的时代意义与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时代意义来看,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滋养;过于关注外在的评价,而忽略了内心的感受。《七律·人生三见》如同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要放慢脚步,抬头仰望天地,感受宇宙的壮阔与神奇,从而找回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要低头关注众生,体会人间的悲欢离合,从而培养对他人的包容之情;要静心审视自己,探寻内心的本真与需求,从而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超越。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生视角,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守住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从艺术价值来看,这组诗在继承古典诗词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当代人的情感与思考,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格律方面,三首诗都严格遵循七律的平仄、对仗、押韵要求,每一首都做到了格律严谨、音韵和谐,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意境营造方面,诗人以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比喻、壮阔的画面,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诗意世界,我们在品读诗行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天地的壮阔、众生的纷繁与自我的澄明。思想内涵方面,诗人将个人的人生感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结合,既有对宇宙规律的认知,又有对人性本质的洞察,还有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让这组诗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思想深度与精神高度。
此外,冯计英先生作为一位多领域的文化研究者与创作者,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为这组诗注入了独特的魅力。他既是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又是多家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诗人,对当代文学有着敏锐的感知。这种跨领域的文化背景,他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思考来创作这组诗,从而让《七律·人生三见》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有当代文学的气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桥梁。
“诗言志,歌咏言”,冯计英先生的《七律·人生三见》,以诗言志,以歌咏情,天地、众生与自我的三重维度里,为我们展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与生命的终极意义。如同一股清澈的泉水,人们的心灵深处缓缓流淌。相信未来的岁月里,这组诗将会被更多的人所品读、所喜爱、所传承,以其独特的诗魂,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之路,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于天地间知敬畏,于众生间懂包容,于自我间见本真,活出属于自己的从容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