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小说)
十月八日的晨光带着国庆假期尾声的慵懒,透过窗棂洒在客厅的木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窗台上,国庆时悬挂的小红旗还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红色的绸缎边缘泛着柔和的光泽,像是在无声诉说着节日的余温。我揣着洗得发白的布口袋出门买菜,刚走到楼道口,就闻到隔壁李婶家飘来的煎蛋香气,混着她哼着的《我和我的祖国》旋律,一下子把国庆的热闹劲儿又勾了回来。
楼下的银杏道已是一片浅黄,秋风卷着叶子在柏油路上打着旋儿,踩上去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在轻声哼唱。不远处的社区公告栏前,几位老人正围着看国庆期间的阅兵照片展,照片里战士们挺拔的身姿、飘扬的五星红旗,让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放慢脚步。菜市场里更是热闹,摊位前悬挂的小灯笼还没摘下,红色的光晕映着水灵的青菜 —— 沾着的晨露像是珍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活蹦乱跳的鲫鱼在水盆里吐着泡泡,鱼贩大叔一边称鱼一边笑着说:“国庆假期过了,菜价也稳了,给家里孩子多做点好吃的!” 我笑着应和,挑了把上海青,又在肉摊前驻足,看着案板上新鲜的五花肉,想着中午给孩子们做道红烧肉,让他们尝尝家的味道,这才慢悠悠往家走。
推开家门时,客厅里静悄悄的,只有孙子房间传来翻动书页的轻微声响。我轻手轻脚走过去,扒着门缝一看,小家伙正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语文课本,课本封面上印着的天安门图案格外醒目。他手里握着铅笔,眉头微微皱着,逐字逐句读着班级指定的十七篇长文,读到《少年中国说》里 “少年强则国强” 的句子时,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小小的胸膛也跟着微微起伏。阳光落在他的侧脸上,把睫毛映出淡淡的影子,那认真的模样,倒有几分我年轻时候读爱国文章的架势。我没打扰他,悄悄退到厨房,系上围裙开始忙活。铁锅烧热,倒入食用油,五花肉下锅的瞬间 “滋啦” 作响,油花溅起的香气弥漫开来,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伴着隔壁房间传来的读书声,成了这个上午最温馨的背景音。
午后的阳光变得柔和,透过窗帘缝隙洒在卧室的被褥上,暖融融的。我躺在床上午休,迷迷糊糊间,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稚嫩又响亮的歌声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是孙女的声音,她刚学会这首歌没多久,调子还不算太准,可那雄壮有力的节奏从她小小的喉咙里唱出来,带着一种不加修饰的纯粹,像一股暖流瞬间涌进心里。没过多久,孙子的声音也加了进来,他的声音比孙女沉稳些,一高一低的合唱在房间里回荡,连窗外的麻雀都停在枝头,仿佛在静静聆听。
我原本昏沉的睡意瞬间消散,索性坐起身,跟着他们的调子一起唱起来。唱到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时,眼眶忽然有些发热 —— 想起年轻时,我和老伴儿在工厂里,每逢国庆都会和工友们一起唱这首歌,那时祖国还在艰难发展,如今看着窗外拔地而起的高楼、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再听着孩子们清亮的歌声,心里满是欣慰。不知唱了多久,房门被轻轻推开,儿子和儿媳站在门口,脸上带着笑意。“爸妈,孩子们唱得热闹,我们也来凑个热闹。” 儿媳手里还拿着刚洗好的水果,笑着走到沙发边坐下,随即也加入了合唱的队伍。
儿子的声音浑厚,儿媳的声音温柔,一家五口的歌声在小小的屋子里盘旋,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把每个人的脸庞都映得格外温暖。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没有外出游玩的拥挤,却有着一家人围坐唱歌颂祖国的温馨,这种温暖,比任何风景都更让人安心。歌声停歇时,孙女还意犹未尽,拉着儿媳的手撒娇:“妈妈,我们明天还唱好不好?我还要教楼下的小伙伴一起唱!”
歌声停歇后,孙女蹦蹦跳跳地跑到我面前,举着语文课本邀功:“爷爷,我把指定的文章都读完啦!里面还有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呢,红军叔叔好勇敢!” 我摸了摸她的头,从书架上拿出一本《红色故事集》递给她:“等你再长大点,爷爷就给你讲更多红军的故事,让你知道我们今天的好日子,都是他们用血汗换来的。” 孙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书抱在怀里,像抱着宝贝一样。
没过多久,楼下传来同学的呼喊声,孙女眼睛一亮,抓起外套就跑下楼,欢快的脚步声渐渐远去,院子里很快传来她和小伙伴们的嬉闹声,那清脆的笑声,像是秋日里最甜的果实,伴着微风飘进家里。我回到书房,打开电脑,屏幕上还停留着昨天看的国庆晚会视频。习惯性地点开《梅州文学网》的公众号,自从八月十五日它宣布无限期停更后,我每天都会上来看看 —— 这个公众号陪了我十年,上面刊登过很多本地作家的文章,有描写祖国山河的,有讲述家乡变化的,是我晚年生活里的精神寄托。
今天点开时,页面忽然变了模样,顶部的名称改成了《往日情怀文学》,下面还配了一行小字:“暂以新名延续文学使命,盼早日恢复原号与读者相见。” 我心里一紧,连忙往下翻,惊喜地发现,之前只能查看个人图书馆收藏的文章,今天终于能浏览其他内容了。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翻到表妹之前发表的《夏诗》,里面写着 “夏日的稻田翻着金浪,村口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老人坐在树荫下听着收音机里的新闻,孩子们在广场上放风筝”,简单的文字里,满是家乡的变化,也藏着对祖国发展的自豪。
我心里一阵激动,毫不犹豫地把文章转发到微信朋友圈,配文写道:“《梅州文学网》虽暂更名,却未停下传递温暖与力量的脚步,转发表妹的《夏诗》,愿这份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能一直延续,期待原号早日恢复功能!” 发送成功的那一刻,朋友圈很快收到了老朋友们的点赞,有人评论:“一直等着这个号更新呢,看到它还在,心里就踏实了!” 看着这些评论,仿佛心里某个空缺的角落,被悄悄填满了。
傍晚时分,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像一幅绚丽的油画。儿子和儿媳带着孙子出门玩耍,顺便在外边吃晚饭,临走时,孙子还特意带上了他的小国旗,说要去广场上看看。孙女则拉着我的手,非要让我陪她在院子里散步。她指着天边的晚霞说:“爷爷,你看,晚霞像不像棉花糖?要是能摘下来给祖国妈妈尝尝就好啦!” 我笑着点头,牵着她的小手慢慢走着,听她讲白天和小伙伴们玩 “红军抓特务” 的游戏,讲她长大想当一名老师,教更多小朋友唱爱国歌曲。时光在这平淡的对话里慢慢流淌,暖风吹在脸上,心里满是惬意。
等到孙子他们回来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儿媳手里拿着理发推子,笑着说:“今天该给小宝理发了,明天就要上学,得收拾得清爽点。” 以往每次理发,孙子都会因为害怕推子的声音哭闹不止,可这次,他却乖乖地坐在椅子上,小手紧紧攥着衣角,眼睛盯着桌上的小国旗,虽然还是有些紧张,却没像以前那样大喊大叫。我正纳闷,儿媳笑着解释:“昨天我给大家理发时,他在旁边看得可认真了,还问我‘妈妈,理发是不是为了让自己更精神,像解放军叔叔一样?’我跟他说是,他就说以后理发再也不哭了。”
果然,理发推子 “嗡嗡” 响起时,孙子只是偶尔皱皱眉,眼睛一直盯着小国旗,嘴里还小声哼着《歌唱祖国》的调子。儿媳一边理发一边轻声哄他:“小宝真勇敢,等理完发,我们就去看国庆阅兵的回放好不好?” 孙子用力点头,全程都很配合。看着他剪完头发后清爽的模样,额前的碎发整齐地垂着,我忍不住笑起来,这小家伙,不仅学会了勇敢,还慢慢懂得了 “精神” 的意义,又长大了一点。
夜深了,孩子们都睡熟了,房间里传来均匀的呼吸声。客厅里只剩下电视里微弱的声响,正播放着关于祖国科技发展的纪录片 ——“嫦娥探月”“蛟龙深潜” 的画面在屏幕上闪过,儿子和儿媳坐在沙发上,认真地看着。我端着一杯热茶走过去,坐在他们身边,心里满是感慨:从温饱不足到衣食无忧,从科技落后到走向前沿,祖国在一步步变强,我们的小家也在这时代的浪潮里,过得越来越幸福。
回想这一天的点点滴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柴米油盐的平淡、家人相伴的温馨,还有藏在细节里的家国情怀 —— 是孩子们口中的爱国歌曲,是书本里的红色故事,是公众号里对家乡的赞美,也是我们对祖国越来越好的期盼。这样的日子,平凡却充实,就像秋日里的暖阳,不炽烈,却足够温暖人心。我想,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遥远的口号,它藏在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藏在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里,藏在我们对祖国每一寸土地的热爱里。而正是这千千万万个 “小家” 的温馨与坚守,才汇聚成了 “大家” 的繁荣与富强。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坚持写作四十多年,作品收录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微刊上,包括《广东作家》、《广州文学》、《梅州文学网》、《增城日报》、《荔乡情》、《海珠文学》、《灃水之水》、《南粤作家》、《神州文艺》、《作家作品》、《丹荔》和《杨梅文艺》等。作品在多个征文中获得过奖项。《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胡庭兰故事集》的副主编。长篇小说《伯公艮传》的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