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变法派政见不合,自请外放离京,已与弟弟苏辙(子由)阔别七年未见。中秋夜他饮酒赏月,触景生情,既抒发了对仕途失意的豁达,更寄托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最终写下这首千古名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以豪迈又带天真的诘问起笔,苏轼举杯对月,与天地对话,好奇明月从何而来,这份对“恒定”的追问,源于现实的“无常”,为后文思考“圆满与缺憾”埋下伏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全词第一层心理转折。苏轼既想脱离尘世纷扰,去往纯净的天宫,又担忧天宫的清冷孤寂。这种纠结,展现了普通人面对“理想与现实”时的真实心态。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放弃了对“完美仙境”的幻想,转而拥抱充满烟火气的现实。月下起舞,影子随人摇曳,人间的鲜活真切胜过天宫的虚无清冷,这是对“不完美现实”的第一次接纳。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带着一丝嗔怪诘问明月,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圆满。这看似“无理”的抱怨,实则是他对“缺憾”的直接感知,对比之下更添离别之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堪称全词的灵魂,苏轼以“以物喻人、以古证今”的逻辑,打破了对“完美”的执念,指出“悲欢离合”是人生常态,“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缺憾”是自然与人生的共同底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全词情感与思想的最终落点。苏轼放下对“物理团圆”的强求,只祈愿亲人安康长久,同时以“月”为媒介,打破空间阻碍,即便千里相隔,共赏一轮明月,便能达成心灵层面的“团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