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吃甜思苦
作者:刘孟领
中秋节前夕的周日,儿女携孙辈一同聚到家里,一大家子十几口人,鸡鸭鱼肉、饮料白酒摆满桌,随意吃喝,个个喜气洋洋。聊起中秋的来历,又回忆起我小时候过八月十五的情景,简单对比新中国成立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心中倍感亲切、自豪与幸福。
酒过三杯,菜过五味,我问孙男嫡女:“现在的生活,你们有啥感想?”他们异口同声地答:“好!”欢声笑语中,我给孩子们讲起自己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故事,反响很不错。
我说:“我小时候,约莫六七十年前,过完春节就盼着八月十五。那时祖国刚解放,推翻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社会地位虽有提升,但国民经济底子薄,完全是‘一穷二白’,生活物资十分紧缺。我们家一年也吃不上十斤棉籽油,白面是稀罕物,连大米都没听说过。那时过八月十五,一大家子十来口人,只能分着尝尝母亲亲手做的‘月饼’,割一小块肉,买些新鲜菜炒一炒,简简单单吃顿团圆饭,节日就算过了。可就因为中秋节的伙食比平时稍好,油水多一点,我们就已经特别兴奋。”
我清楚记得,中秋节那天,天色渐渐暗下来,父亲在厨房里拉着风箱,用烧火棍拨弄着柴火;母亲把一排排饺子下进锅里,时不时用长勺子在锅里推搅几下,破旧的厨房里满是诱人的香味。我们姊妹几个围在锅边,看炉火忽明忽暗,看饺子在锅里翻腾,盼着饺子早点出锅。
母亲把矮桌搬到院子中间,将洗好的水果用碗装好,整齐地摆上桌,再放上她用白面、冰糖和果仁做的月饼,端来刚煮好的饺子。她带着妹妹面朝南方、背向北方祭拜月亮,说这是向月亮奶奶祈祷:保佑女孩心灵手巧,保佑学子学业有成,保佑百姓生意兴隆,保佑庄稼五谷丰登。
祭拜完月亮,我们立刻围到桌旁,等着母亲分月饼。为数不多的月饼、香甜的水果、喷香的炒菜,每一样都让人馋涎欲滴。我们细细嚼着月饼,嘴里的冰糖慢慢化开,甜丝丝的;香脆的果仁滋润着我们常年缺味的味蕾;绵软的饼皮勾得人直流口水,满口都是淡淡的清香。轻轻咬一口苹果,又脆又甜,口齿留香;凑到鼻尖闻闻鸭梨,清甜的香气萦绕不散;含一颗石榴,甜冽的汁液沁人心脾。我们一碗接一碗地抢着吃饺子,一个接一个地争着拿水果,直到吃得肚皮滚圆、打着饱嗝,还恋恋不舍——可惜东西都吃完了,再也没有了。母亲总会安慰我们:“明年八月十五,咱们的日子肯定会更好!”
那时,一轮圆月挂在天上,蓝天白云,空气澄澈,星星点点,明亮闪烁。微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仿佛在诉说心事;月光皎洁,暗香浮动,空气里满是我们的欢声笑语。人们谈笑着,神情爽朗又开心,为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翁而自豪。
长大后我才知道,从前说的“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象征着团圆与和谐。中秋赏月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秦汉年间。据东汉文献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不过那时的中秋节,只是帝王在秋天祭拜月亮的礼仪制度,和现在全家团圆、共赏明月的含义完全不同。到了唐代,逐渐形成了“供月、拜月、祭月、赏月”的习俗;宋代时,这一习俗在民间广泛流传;明清时期,中秋节被正式誉为“团圆节”,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年来,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如今的我们,吃饭讲究营养,穿衣追求品质,住房注重宽敞,真正实现了国泰民安、喜气洋洋。每逢中秋之夜,天空澄澈,无论天涯海角,都能看见一轮银盘似的圆月高悬苍穹。那一刻,中秋的夜晚静谧祥和,人间普天同庆,共赏这良辰美景,期盼年年月圆人团圆,正如诗句所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一家人赏着明月,聊着过去与现在,真是快活——
[八]珍玉食喜笑盈,
[月]圆花好分外明。
[十]风五雨滋天下,
[五]彩斑斓庆太平。
[吃]穿用度民安康,
[甜]润清新诉衷情。
[思]深忧远乐悠哉,
[苦]尽甘来锦绣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