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月 半
作者:陈谷登
中秋节俗称八月半,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除了春节之外的最重要的节日。
相传八月半起源于上古时代,早在春秋时期,帝王们就开始在秋季的夜晚祭拜月亮,到了汉代中秋节逐渐普及开来,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已经形成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而从宋朝真正开始盛行,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八月半当晚,人人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于天明。至明清时期,中秋节已与元旦(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两个最主要的节日。
八月半自古便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赏灯、观潮、舞火龙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祭月起初是古代帝王祈求月神给人间带来好运的一种祭祀礼仪,逐渐流传到民间后,就成了一种拜月的重要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人们在户外或阳台上设置供桌,摆上月饼、西瓜、水果、菱角、荷藕、毛豆、芋头等供品,然后烧香、磕头、许愿、放鞭炮,祈求月亮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八月半赏月的习俗源远流长,在很多地方遗存了如拜月坛、望月楼等与赏月相关的古迹,人们会在中秋之夜,对着明亮的圆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赏月活动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他们借助于这样的创作背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吃月饼是八月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习俗,相传朱元璋准备在八月十五起义,他的军师刘伯温将消息藏在月饼里传递给各地的起义军,最终推翻了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八月半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月饼的形状是圆形,寓意着团圆和完整。月饼品种繁多,在我们江苏里下河一带主要有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现在月饼的馅料、口味、大小等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每家必备一只大的团圆饼,在八月半夜晚按家人多少分成小块,每人一份,象征着一家人不离不弃、幸福美满。
八月半在全国各地还有许多精彩纷呈的风俗习惯。在南方地区,广泛流传树中秋、玩花灯、放孔明灯、烧瓦子灯等赏灯习俗;在浙江一带,从古至今,钱塘观潮是八月半最具特色的壮丽盛景;在香港、广东一带,每年八月半都要开展舞火龙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火龙在人群中穿梭,带来光明和希望,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有关八月半的美好传说,诸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折桂、貂蝉拜月、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都与八月半有关,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浪漫和想象力的节日。
八月半作为我国人民传统的中秋佳节,其核心意义在于对家人团圆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求,苏东坡在中秋时节为人们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八月半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亲情和自然的尊重与感恩。这个节日不仅是团圆的象征,更是一个表达敬天、礼地、爱人的情感平台。现如今八月半已经成为国之瑰宝,2006年,中秋节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从2008年起将其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作者简介】
陈谷登,
1957年10月1日出生,江苏省高邮市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退休前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爱好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创作,现为高邮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