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庆悟
何时再进红专厂?
乙巳中秋,女儿送给我生日礼物——从荣宝斋数字资产中心网购的吴冠中先生的一幅水墨画,画面是一群鹅,画的左上有吴冠中的硬笔行书题词“白发满头故乡行,鹅群嘈嘈皆乡音”。
这幅画题名为《乡音》:
查资料得知,吴冠中一生仅创作过三幅以鹅为题材的画作。而《乡音》及其1992年的水墨版本是其艺术生涯中仅有的两件单独以鹅为题材的稀有佳构。
1992年,吴冠中先生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回到故乡江苏宜兴及周边地区拍摄纪录片《生命的风景》。这次故乡之行,触动了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于是,在1993年,他创作了这幅作品。
画面中的鹅群排列、空间分割都体现出精心的构思。近处的鹅群刻画相对具体,远处的鹅则逐渐简化为抽象的色块与墨点,形成了从近到远、从密到疏的节奏变化。冠中先生运用水墨的晕染和灰色的层次来表现鹅群的立体感与光影变化。灰色的笔墨勾勒出白鹅的轮廓,红色的墨迹点染鹅的蹼与喙。鹅喙和鹅蹼的朱红,引导观者的视线,创造出深远的空间感。
欣赏吴冠中这幅画,看到的不仅是一群生动的白鹅,我更感受到了远在它乡的女儿一家子对故土亲人的深情眷念。
吴冠中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情感的载体。 跨越时空的"乡音"引发的是女儿和我内心深处共鸣。
2011年女儿母亲在广州中山肿瘤医院治病。女儿多次带我们走进广州红专⺁艺术研究中心。有一次是看纪念吴冠中逝世一周年的画展。
我们拍的照片显示那天是展览会正式开展,时间是2011年的6月11日。
展馆设在广州红专厂艺术与设计工厂 C1馆和C4馆。由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办,广州红的专厂艺术与设计工厂承办。
周老师在红专厂艺展中心(女儿摄影)
大师芳华永在(笔者摄)
吴冠中先生生前曾说:“我走进过北京的798,也想去看看你们广州的红专厂。”
这次展览可视为完成了吴冠中先生未竟的心愿,让他的艺术精神得以在广州这片热土上与公众对话。
吴冠中先生在印尼写生
(笔者摄自展品)
此次展览集中展出了吴冠中先生的115版画作品,其中47幅为吴冠中亲笔签名,这非常珍贵。
为了让观众能更深入地理解吴冠中的艺术,展览还同步呈现了他的详细年表和作品自述简介。展出的作品涵盖了吴冠中的多幅代表作,例如《交河故城》《江南人家》以及《双燕》等。
展览开幕当天,还举行了一场名为"对话·解读吴冠中"的学术讨论会。研讨会嘉宾阵容强大,包括吴冠中的长子吴可雨先生,以及陶咏白、刘骁纯、皮道坚等多位艺术界的著名理论家和批评家,香港艺术馆馆长司徒元杰也位列其中。专家们围绕吴冠中的生平事迹与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探讨。
讲座现场(笔者摄)
我们倘徉于先生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界,得以近距离与吴冠中先生接触,感受先生艺术探索的精神。
欣赏名作《双燕》
据介绍:《双燕》这幅画吴冠中心中酝酿了八年之久,最终在1988年根据速写稿绘成。《双燕》画中建筑的原型极有可能就是宁波的花屿袁宅。
吴冠中是江苏宜兴人,他一生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而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他认为《双燕》是"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
《双燕》的构图极为简洁精炼,贯穿整个画面的是江南的黑瓦白墙的房屋建筑,由一些简洁的线条和黑灰色块组成。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堵高大的白墙,它占据了画面五分之二的面积,被称为"画中之王"。
吴冠中自己曾描述:"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中获得成功后,便成为长留我心头的艺术眼目。" 这种平面分割和几何形组合的构图方式,明显受到了西方现代构成主义的影响,特别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几何组合的启发,但吴冠中赋予了它明确的东方情调。
《双燕》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这正是吴冠中心目中"江南的主调",也是他自己作品银灰主调的基石。乌黑的瓦、洁白的墙、苍劲挺拔的老树、飞舞灵动的燕子,在真实的景致中高度提炼出意象特点。
画面中留有不少空白,这些留白不仅是构图的需要,更是意境营造的关键。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认为,吴冠中在《双燕》中启用留白是为了创造"臆想"的境界。
画面上方有一对灵巧的燕子飞来,它们不仅是画面的点景之笔,更是乡情的象征。吴冠中曾言:"即使双燕飞去,乡情依然。"
画中央有一株淡色的枝叶秀挺的高树,这棵古树代表着蓬勃的生机。
直到《双燕》出现,吴冠中找了20多年的那个属于油画的江南终于被找到了。他找到了一种银灰色的调子,并将其作为江南的主调稳定下来,出现在后来所有画江南的作品中。
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在《双燕》前久久驻足。周老师观赏了好长时间好长时间,最后叫女儿拍下这张照片:
《双燕》 前留念
参观画展是我们一家人刻骨铭心的忆念。
当时周老师——女儿的母亲经过多次化疗,病情得到控制,已检查不出癌细胞。在参观画展两年后,我们被主治医生说服,让周老师接受一项国际合作的新药试验。女儿的母亲不惜为医学发展作贡献欣然同意作“小白鼠”,并认真配合试验。
参观画展留下的照片是她患病后精神状态最好时期的记录。自从参加试验后,身体状态虽每况日下,还是坚持服试验药,逐日记录各项反应数据,接受相关的检查。
一年后,癌症复发并转移兼试验药导致肺部出血,证明此项新药于她完全无效,2014年春节前离世。
在母亲去世后两年,女儿、女婿特地选购了吴冠中的名作《双燕》装饰我家中的客厅。
家里有了这幅画,一年四季都有“燕子”呢喃,而且真的飞来了啣着“星星”的鲜活的“燕子”……
我家住在一所百年老校的茂密的树林中,住宅旁有樟树、黄角兰、白杨、桂花。几方推窗,绿荫如盖。
如今绿荫下又有了一群“鹅”。这就是今年女儿、女婿中秋节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名画《乡音》,吴冠中的《乡音》。
《乡音》中的鹅(局部)
我收到快递送来的《乡音》后,女儿在老爸老妈群问大家画上的鹅,“像不像外婆喂的鹅”?
“外婆”,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周老师”……
我现在有两个外孙。大外孙“星瑞”己读中学,妈妈名“燕子”。 小外孙名“小蟋蟀”,妈妈就是我前文中的女儿。“小蟋蟀”来到这个世界时,外婆都“走”了一年多,没见过生前的外婆,今年小蟋蟀已经十岁。
我与周老师,已“十年生死两茫”……
小蟋蟀的外婆、女儿的母亲,平时我称她周老师,她称我蓝老师。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的七八级同班同学。 我俩大学毕业后结婚,都满过三十一岁了。
周老师教语文,喜欢欣赏美术。退休后一度还跟周兴林老师学过画国画,后因病中辍。她最喜欢看的电视竟然是农业科技节目。
我觉得 她这种兴趣是有她家族的影响。
我岳祖父黄雨岩先生是宜宾文化名人,教育家、画家,先就读华西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又读金陵大学农艺系。民国时在宜宾还为穷苦的木邦船工子弟办过免费的私立学校,一生从教。黄雨岩先生学过国画、西洋画,擅长写意花卉,造诣极深。
黄雨岩先生作品(一)
我岳母解放前读的是金陵女子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一生在宜宾从教,教的就是生物。我岳父解放前毕业于川大,也是终生从教。
周老师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当过知青下过乡、种过地。周老师从小受学生物的家公、母亲的影响,很喜欢花花草草和小动物、在城市学校任教近三十年,虽没有条件搞种植养殖,但喜欢养花,特别喜欢茉莉花、水仙花、腊梅。每当过年,她们家几姊妹最爱重复老家公说过的一句话“插枝梅花便过年!”。
周老师喜欢看画展,听音乐。在广州养病期间,女儿常常陪我们去艺术馆、音乐厅。到红专厂看画展有过好多次。
现在,女儿的发问“像不像外婆喂的鹅?”是在用小外孙的口吻问我。
喂鹅的外婆,是指我现在的老伴——小蟋蟀的“星瑞”哥哥的妈妈“燕子”的母亲,两个外孙的“外婆”。
日子过得其快。我和周老师“十年生死两茫茫”。现在的老伴陪我已快近十年。
现在这位外婆说来也“奇”。她也喜欢种植、养殖。性格直爽、对人很亲和,就像生前的周老师,连面容和说话的语气都有几分相似。我的好多亲友都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住的这地方,是所百年老学校的旧址。老校被迁走后,校园荒芜,部分校园成了菜地。
我的小外孙在这里见过外婆种的菜,喂的鸡、鸭、鹅。
吴冠中在《乡音》这幅画的左上角题字说:白发满头故乡行,鹅群嘈嘈皆乡音。
我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周老师经受了十几次化疗,头发掉完了,又长出;长出,又掉完。最后停止化疗,离世时,头发居然还很好,白头发不多。
如今,如果她回来,或者我去看她,她也该满头白发了!
我们还有机会走进红专厂共话重温往日时光吗?
相提并论,这种类比本身就说明了其在国际视野下的认知度。
我和周老师
(女儿摄于广州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