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照岔路口:在吴先和的诗中与永恒相遇
安徽/王瑞东
吴先和的《坐在夕阳的山坡上》以极简的意象构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空间。诗中“夕阳的山坡”不仅是物理场景,更是一处精神的高地,诗人于此完成了一次从日常出离、与永恒对话的灵魂旅程。
诗的开篇以“残阳如血”定下基调——这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情感的浸染。血色的夕阳暗示着生命的炽烈与短暂,为全诗铺垫了一层悲怆而壮美的底色。诗人“本该也下山”,却选择“落坐在坡上”,这个违背常理的决定,正是诗歌诞生的契机,也是精神觉醒的开始。
“把自己揉进夕阳里”是整首诗的灵魂动作。一个“揉”字,将主体与客体、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的界限彻底打破。这不是简单的物我相忘,而是主动将自我溶解于宇宙的运行节律中。当飞鸟归巢、暮色渐深,诗人却停留在“夕阳与傍晚的中间点”,这个时间的缝隙恰如人生的岔路口,每一步选择都意味着不可逆的命运轨迹。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呈现的多重二元对立:夕阳与暮色、下山与留守、自然与人间、个体与万家。这些对立在诗的结尾凝聚成那个令人震颤的发现:“人生的一步若是迈开了/就根本无法再回去”。这不是普通的惆怅,而是对存在本质的洞察——时间的单向性决定了生命的不可逆性,每一个选择都在塑造着我们无法回头的命运。
然而,诗歌的智慧恰恰在于:诗人通过“留坐在山坡上”这个延迟下山的动作,在不可逆的时间中开辟出一片可延展的精神空间。当物理时间无情流逝,心灵却在这一刻获得了对生命更深刻的观照。这种“出离”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返回”——当诗人最终将目光投向“万家灯火”,他已经获得了理解日常生活的全新视角。
吴先和的诗歌语言质朴却富有张力,意象简洁而意蕴丰厚。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诗歌不在远方,就在这日常的黄昏时分;深刻的哲学不在典籍中,就在每个人面临的选择岔路口。在这片夕阳的山坡上,我们与诗人一同驻足,在时间的流逝中捕捉永恒,在生命的有限中探寻无限。
或许,诗歌本身就是这样一处“山坡”——它让我们从生活的惯性中暂时抽离,在审美的凝望中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联。而这,正是吴先这首诗最动人的馈赠。
附录:
坐在夕阳的山坡上
湖北/吴先和
太阳渐渐下山了
坡上残阳如血
本该也下山
我却落坐在坡上
把自己揉进夕阳里
一些鸟从乡村飞回
进入林子里
吟唱几声
就落入自己的巢穴
山风
把暮色一点点带走
顶上那一抹红
正在隐去
夕阳中的我
开始矛盾,是下山
还是继续留坐在山坡上
看万家灯火呢
这夕阳与傍晚的中间点
是路茬口,茬口上
人生的一步若是迈开了
就根本无法再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