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一座城市061】哈尔滨的远去时光——有轨摩电
作家/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在哈尔滨的诸多往事中,我总会想起那个咣当咣当响着“有轨摩电”的老时光。
哈尔滨有轨摩电兴起于1927年。当年的哈尔滨电业公司还为电车通车举行了隆重的典礼。
当时开通的线路仅有两条,一条是西马家沟电车厂(今南岗区文明街)到埠头区警察街(今道里区友谊路),另一条是由喇嘛台(今南岗区博物馆广场)到铁路局(今南岗区西大直街哈尔滨铁路局)。运行间隔为每5分钟发车一班,首班早4时,末班晚11时。后来又多了两条线路,电车也增达54台。有轨电车基本都是平头和圆头的,平头为红色白顶,有4个门,前后各2个,前面有一个大灯,里面靠窗户有两排火车头座,座位上方有两排挂满黑色塑料圆环的把手。圆头有6个门,中间大门往两边开,前后分别有2个门。当时车票只有4分钱,买上一张就可坐完全程。
有轨摩电,是哈尔滨褶皱里的光阴诗行。钢轨在柏油路下藏着年轮,铁轮碾过便抖落满街的俄式窗棂与梧桐絮。车座上的木纹浸着几代人的体温,靠窗的大爷裹着厚呢子大衣,哈气在玻璃上晕开,又被他用指节划出一道弧线,像在临摹着中央大街的落雪。
有轨摩电,是途经金顶与方石的时光片段。当有轨摩电的铜铃穿透晨雾,第一个驻足的便是索菲亚教堂的金顶。铁轮与钢轨的轻轻摩擦声,像是怕惊扰了穹顶下栖息的白鸽。车窗外喷薄而出的金色阳光正顺着洋葱顶的曲线流淌,把教堂墙面的斑驳光影揉进车厢。临窗而窗的孩子常会伸出手去触摸窗上的雪花,指尖触及到玻璃上的凝霜时,霜花里恰好映出教堂尖顶的轮廓,像把一段出行的愉悦贴在了掌心上。
再往前,车轮就会碾过中央大街的面包石,常有不一样的节奏传来。方石被岁月磨得温润,每一块都藏着老商铺的故事。车过马迭尔宾馆,可以瞥见玻璃窗后陈列的老冰棍,冷气中混着甜香飘进车厢。路过老秋林的红砖墙,又有格瓦斯的微醺漫过来。
这时,会有售票员的剪票声与街边俄式手风琴声相互叠加在一起,老摩电便载着满车的烟火气,在方石铺就的长街上缓缓前行,车顶上的高架电线时常会擦出火花,把哈尔滨的清晨与黄昏,定格成一张可以触摸的风景画。
哈尔滨的远去时光——是逝去的有轨老摩电,它是流动的铜铃,至今仍在我的记忆中,有叮当作响的声音在撞碎晨雾,又化成暮色里揉进面包石的暖阳!!!
(2025年9月29日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