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杨陵生态农业促进会 李宝智
这电话与视频,便成了母亲每日的功课。于我,却像是一道甜蜜而沉重的功课了。早晨,天刚蒙蒙亮,那清脆的铃声便像一只早起的鸟儿,急急地来啄我的窗;夜晚,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正要沉入自己的思绪里,那铃声又来了,带着一种不容置辩的牵挂。内容总是那些,翻来覆去,像一盘磨了多年的石磨,转着相同的轨迹。“吃了么?”“吃的什么?”“可有青菜?”“今天忙不忙?”……话是干枯的,甚至是琐碎的,然而从那苍老而温润的嗓音里流淌出来,便仿佛带了体温,一字一句都暖着我的耳根。
有时正忙着,手头是理不清的纠葛,心里是赶不完的日程,那铃声便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了。一次未接,它便固执地再响;两次未接,心里便要生出些微的焦躁,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不得自由。及至接通了,那头传来母亲略带责备的追问,我一面用尽可能平和的声音应答,一面望着窗外灰扑扑的天空,心里会无端地飘过一丝烦腻。这感觉,像一件穿旧了的贴身衣衫,虽则温暖,却总不免有些拘束,有些摩擦着皮肤的不适。
然而,这烦腻刚一冒头,便立刻被一阵更大的恐慌与伤心给淹没了。我仿佛能看见,电话那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如何颤巍巍地举着手机,将她全部的世界,都寄托在这小小的、发亮的方寸屏幕之上。她没有女儿,那些母女间特有的、绵长而细腻的私语,是她一生未曾尝过的滋味。我这做儿子的,心思终究是粗糙的,学不会那般熨帖的言语,道不出那些家长里短的温热。我所能给的,不过是几句简短的、重复的平安,这于她,或许竟是一日里最大的慰藉了。想到这里,那先前的一丝烦腻,便化作了酸楚,沉沉地压在心上。
于是,我渐渐懂了。这日复一日的电话与视频,哪里是寻常的问答?这分明是母亲在用她最后的气力,一遍遍确认她放飞的风筝,那根线是否还牢牢攥在她的手心里。那一声声“吃了么”,问的不是饭食,是我的安康;那一次次“干什么”,问的不是事业,是我的悲喜。她将她那浩大而无言的、海洋一般的爱,都浓缩在这几句最朴素、最单调的唠叨里了。她不求我闻达于世,只求我温饱无恙;她不问我前程远近,只问我此刻是否平安。这世间最奢侈的守望,莫过于此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道理,我是深深知道的。每一次铃声,都是上苍的提醒,提醒我在这奔流不息的时间里,还有一个港湾永远为我亮着微灯。我所谓的“烦”,在母亲日薄西山的岁月面前,是何等轻飘,何等的不应该。
窗外的暮色渐渐浓了。我将手机放在桌上最显眼的地方,心里忽然变得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虔诚的期待。我在等那铃声再度响起。那将不再是打扰,而是穿越了千山万水的牵挂,是渡我穿过这尘世烦忧,回归生命最初温暖的一叶慈航。
作者简介:李宝智,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曹家塬村人,农民,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果树专业,为农民科技专家。现任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热爱文学,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各公众平台。
千阳县“见义勇为” 先进个人, 2013年入选“全国好人榜”;多年获得宝鸡市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金秋”活动论文奖;分别获得市县镇不同荣誉称号与表彰40多次
